王艷芬
摘 要:將副溶血性弧菌接種于不同鹽度(0.5%、1.0%、2.0%和4.0%)的爬動和泳動平板上,37℃靜置培養后,通過比較菌苔的直徑大小判定鹽度對其運動能力的影響。當判定出對其運動能力有顯著影響的鹽濃度后,在該鹽濃度下分別于37℃和26℃靜置培養,再次通過比較菌苔的直徑大小來判定溫度對其運動能力的影響。結果發現鹽度只影響副溶血性弧菌的泳動能力,且當鹽度在0.5%-4.0%之間變化時,其泳動能力與鹽度呈正相關;溫度對其爬動和泳動能力均具有顯著影響,在37℃時的運動能力明顯強于在26℃時。以上結果表明鹽度和溫度均能調節副溶血性弧菌的運動能力。
關鍵詞:副溶血性弧菌;不同鹽度;不同溫度;爬動和泳動能力
中圖分類號:R37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04-0187-01
副溶血弧菌,又稱嗜鹽菌(VP),廣泛分布于高鹽環境中。我國華東地區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為47.5%~66.5%,海產魚蝦的平均帶菌率為45.6%~48.7%,夏季可高達90%以上。如果食用了被其污染的海產品,主要引起腹痛、嘔吐、腹瀉及水樣便等食物中毒癥狀,其發病急,傳播快。近年來,海產品備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由此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時有發生。此外,該菌也可由海水感染傷口而引起敗血癥,嚴重者可導致死亡[1-2]。因此本文擬通過研究不同鹽度和溫度對副溶血弧菌運動能力的影響,以便為人類的健康做出貢獻。
副溶血弧菌能表達極鞭毛和側鞭毛兩種不同的鞭毛系統。兩者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免疫原性和基因構成上具有本質差異。極鞭毛是該菌的固有結構,與其在液體環境下的泳動能力直接相關,而側鞭毛是副溶血弧菌在黏稠的環境或固體表面生長時才能形成的,與其群集行爬動相關[3]。目前的研究表明副溶血弧菌的泳動和爬動是被緊密調控的。本文對鹽度和溫度對副溶血弧菌運動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二者對泳動和爬動能力均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1 實驗方法
1.1 種子菌以及爬動、泳動平板的制備
取20μL甘油菌株接種到30ml的M肉湯培養基中,37℃、300r/min培養12h(至平臺期)。然后稀釋50倍于30ml新鮮的M肉湯培養基中,37℃、300r/min培養至D600為1.0(對數中期),作為種子菌備用。
(1)爬動平板:2.5%的HI培養基、分別為0.5%、1.0%、2.0%和4.0%的Nacl以及2.0%的瓊脂粉。(2)泳動平板:1%蛋白胨、分別為0.5%、1.0%、2.0%和4.0%的Nacl以及0.5%的瓊脂粉。
1.2 爬動能力檢測
取2.0μL種子菌,點加在爬動平板表面,每塊板3個重復,每個濃度3個重復。37℃靜置培養36h,分別測量菌苔直徑大小。判定出對副溶血性弧菌的運動能力有顯著影響的鹽濃度后,將種子菌點加在該鹽濃度平板中與26℃靜置培養36h,分別測量菌苔直徑大小。
1.3 泳動能力檢測
取1.5μL種子菌,與泳動平板中穿刺培養,每塊板3個重復,每個濃度3個重復。37℃靜置培養4.5h,分別測量菌苔直徑大小。判定出對副溶血性弧菌的運動能力有顯著影響的鹽濃度后,將種子菌點加在該鹽濃度平板中與26℃靜置培養4.5h,分別測量菌苔直徑大小。
1.4 數據處理方法
采用t體驗分別比較不同鹽度和不同溫度條件下培養時的菌苔直徑。以P<0.01具有顯著性意義來判定鹽度和溫度是否影響副溶血性弧菌的運動能力。
2 結果
2.1 不同鹽度對副溶血性弧菌運動能力的影響
2.1.1 不同鹽度對副溶血性弧菌爬動能力的影響
分別測定不同鹽濃度下菌苔直徑大下,經t體驗得知,不同的鹽濃度對副溶血性弧菌的集群行爬動能力影響不夠顯著,視為無影響。
2.1.2 不同鹽度對副溶血性弧菌泳動能力的影響
按上述方法判定不同鹽濃度對副溶血性弧菌泳動能力的影響,得知:副溶血性弧菌在鹽濃度為2.0%時的泳動能力明顯強于其在0.5%和1.0%鹽濃度時的泳動能力;而在鹽濃度為1.0%時的泳動能力也明顯強于鹽濃度為1.0%時。其在鹽濃度為4.0%時的泳動能力與鹽濃度為2.0%時相比較沒有顯著性變化,但其在4.0%的鹽濃度時的泳動能力要稍強于1.0%時,由此可以得出,當鹽濃度在0.5%-4.0%之間時,副溶血性弧菌的泳動能力與鹽濃度呈正比關系。
2.2 不同溫度對副溶血性弧菌運動能力的影響
將種子菌分別點加或穿刺接種與鹽濃度為2.0%的爬動和泳動平板中,分別于26℃靜置培養36h和37℃靜置培養4.5h,通過t體驗判斷溫度對副溶血弧菌運動能力的影響,結果顯示,其在37℃時的運動能力(包括泳動能力和爬動能力)明顯強于26℃時,也就是說,副溶血弧菌在溫度為37℃時具有更強的運動能力。
3 討論
病原菌的鞭毛有利于其感染致病。副溶血性弧菌具有兩種形式的鞭毛,分別與其爬動和泳動能力緊密相關,而這兩種運動模式是受多種因素調控的,比如金屬離子等。本文通過研究發現,鹽度和溫度對副溶血性弧菌的兩種運動能力也具有調控作用。鹽度只對其泳動能力具有顯著性影響,且當鹽度在0.5%-4.0%變化時,泳動能力與鹽度呈正相關;溫度對,副溶血弧菌的爬動和泳動能力均具有調控作用,而且其在溫度為37℃時運動能力明顯比其在26℃時更強。副溶血性弧菌從自然棲息地到感染人體的過程中,實際上經歷了一個從高鹽到低鹽,從低溫到高溫的轉變。有文獻報道稱副溶血性弧菌能感應這種環境信號的改變,并能夠進行有效的自我調節,這是其能夠生存并致病的的關鍵因素。在鹽度比較低時,其泳動能力減弱可能有利于副溶血性弧菌在小腸細胞表面形成生物膜,進而增強該菌對機體免疫系統的抵抗能力;而其在37℃時的運動能力比26℃時明顯增添強似乎有利于菌體穿過小腸粘膜屏障并定植于小腸上皮細胞,從而增強其致病力。
參考文獻
[1]郭志燕,周明旭,段強德,等.細菌鞭毛的致病性及其免疫學應用的研究進展[J].微生物學報,2014,(3):251-260.
[2]Wang L, Ling Y, Jiang H, et al. AphA is required for biofilm formation, motility, and virulence in pandemic Vibrio parahaemo-lyticus[J].Int J Food Microbiol, 2013,(3):245-251.
[3]Trimble MJ, McCarter LL. Bis-(3′-5′)-cyclic dimeric GMP-linked quorum sensing controls swarming in Vibrio parahaemolyti-cus[J].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1,(44):18079-1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