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園 于超
"都市更新"--近年來城市規劃行業并不陌生的詞匯,隨著我國土地從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規劃師們也開始把目光與焦點從粗曠開發逐漸轉向精細修補,從城市設計逐漸轉向都市更新。都市更新幾乎伴隨著城市發展的全過程,但實質意義上大規模的都市更新起源于1970年代的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西方國家原來的城市中心區開始衰落,生活環境趨于惡化,為了應對城市問題,掀起了一場大規模的城市更新運動,對街道,公園,綠地,房屋等進行環境的改善以形成舒適的生活環境和美麗市容。
丸之內位于東京千代田區皇宮廣場對面,毗鄰東京站的重要交通區位,這個聚集日本60%國民生產總值的城市中心,經歷了前后三次集中開發階段。從不同年代風格的建筑可以看出它的更新改造歷經了多年的歷史變遷與社會發展。
可以說,丸之內經濟中心是圍繞東京站而形成的,這個歷史超過一百年的車站東京站,1914年的紅磚造曾是東京的地標。1945年遭遇空襲后對其進行了復原,但由于建材不足,欲改建超高層的改建想法,東京站一直沒有恢復至原樣。1999年,建筑物所有者日本與東京都知事發表了將東京站恢復原樣的計劃,并耗時10年,終于于2012年10月,東京站的復原工程正式完工,全面運行。
東京站的復原過程事曲折的,政府有多次打算,但最終由于復原費用過于龐大而作罷,期間也有過興建高88公尺建筑的計劃,拆除改建的聲音從未間斷。國鐵民營化后,通過賣掉容積率的做法籌集了500億日元用于復建,2014年12月,是她100歲的生日,復原后的東京站那雍容華貴的美麗建筑,再度重現人民的面前。
東京站的復原更新工程告訴我們,城市開發建設未必遵循大拆大建的高強度開發模式,適度的留白,適時的停下腳步去重溫歷史,感受文化是城市更加需要的。對建筑形態,建筑材質若東京站采用了建設高層的計劃,歷史遺跡將不復存在,是無論用多少時間,多少錢財都無法換取的。同理反思我國的都市更新,更多的注重建設效率,建筑形式,建設收益,而往往忽略了人們的文化需求與城市體驗。一條古老的街區,一棟有歷史的建筑,一塊有故事的磚瓦都是難以復刻的寶貴財富。在高強度開發的同時,歷史與現代依舊可以和諧統一,給城市帶來無限可能。
區域總面積約120公頃,共106棟建筑,就業人口約28萬人,約進駐了4000家企業。丸之內經濟中心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區域的整體改造歷經了二十余年,從2002年竣工的核心區激動地標建筑之后,陸續開發周邊區域,形成了大手町,丸之內,有樂町三個區域。
為了協調三個區域的整體開發建設,使其能夠協調發展,提高區域開發的效率,提高區域的土地附加值,1988年,成立了大丸地區再開發推進協議會。該協議會與東京都政府,千代田區政府,東日本公司,共同對丸之內區域的未來發展,方法,形象等問題統計的策劃。并在2000年至2014年期間共同制定了四版更新改造標準,為后期的開發建設提供的基礎的依據。
相較日本的都市更新,我國的更新類建設是值得反思的,隨著我國高效的城市發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盲目開發取代了精細思考,大拆大建取代了細微織補,在這個過程中流失的是空間的內在文化,社會的人文關懷,城市的靈魂與生命。因此,對城市的更新應更注重于對現狀城市與社會的深刻認識,更注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應精準的把握城市問題,才能創造一個人們更需要的城市。
日本的土地雖為土地私有制,但在丸之內區域卻絲毫沒有看出雜亂無章,相反更加整齊有序,這有賴于完善的管理體系,與有效的控制方法。整個區域大部分屬于三菱地所地產公司,相對統一的設計團隊是該區域和諧統一的重要原因。同時,大丸地區再開發推進協會也制定了相關的規范來控制該區域的整體發展形態,例如在建筑風格,道路與交通,景觀綠化環境,建筑外廣告牌匾等進行了科學的控制,使區域在再開發的時候能夠和諧統一。
區域空間結構的控制,整體以東京站為核心,南北縱向預留了景觀廊道,保留了皇居與東京站的景觀視線通廊,是全區域的主要景觀軸線。同時東西橫向設置了多條特色商業街路,分別為日比谷通道,仲通道,大名小路等,串聯貫通了大手町,丸之內,有樂町三大區域。依托多條景觀及商業廊道形成了有樂町節點,大手町節點,八重洲節點,常磐橋節點等中心,"點線面"共同構成了整個丸之內區域的空間結構。
在街路空間及建筑形態的控制上,為了保證人視線范圍所及的區域能夠整齊有序,區域設置了一條"天line",即底層裙房的高度控制在31米的統一線上,保障在建筑風格不完全一致的情況下,整體建筑序列感加強。
在容積率置換的控制上,區域范圍內可在區塊之間進行容積率的置換,例如東京站的區域容積率置換到周邊高層建筑群中,既留住了歷史印記,又不會浪費容積率;區域內部的容積率置換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預留了更多的可開發空間,增強了土地的靈活性。有序的置換準則是對城市建設開發的科學控制手段與靈活方法。
1967年,丸之內仲通道的道路剖面寬度分別是人行步道兩側分別為6米,車行道9米,到了現在,街路的剖面寬度分別是人行步道兩側分別為7米,車行道7米。可以看到,區域的更新更加注重人的感受,將人行道拓寬將使這條街路更具魅力,更加舒適,為綠化景觀,街道小品預留了更多的空間。臨街的街道界面也逐漸從商務辦公的"冷空間"變成了商業氛圍濃厚的"活力空間"。
同時,在街路轉角,圍合建筑內部設置可供休閑娛樂的綠化廣場空間,人們可在工作之余,周末來此處參加活動,家庭休閑等。
丸之內經濟中心的都市更新改造工程不僅僅涉及到規劃專業,更重要的參與者包括社會學家,管理學家,經濟學家等等,更包括民眾的積極參與。丸之內的成功案例給我們城市規劃師們帶來的震撼無溢于言表,她的底蘊,它的精致,它的協調,它的尺度,它的管理都是我們要深刻反思與學習的,唯有精致的謀劃,才能實現城市真正的復興與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