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珍
焦裕祿同志是縣委書記的榜樣,也是全黨的榜樣。習近平總書記對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高度重視,曾先后三次赴蘭考,多次對焦裕祿精神作出新的概括。新時期,如何更好地傳承弘揚焦裕祿精神,蘭考脫貧摘帽正是全體黨員干部傳承弘揚焦裕祿精神的生動實踐。
焦裕祿同志"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是焦裕祿精神的本質。他常說:"我們每一個黨員必須認識到,革命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勤勤懇懇地為人民服務。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
焦裕祿全身心地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當時治理"三害",解決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成為頭等大事。他橫下一條心,一定要治理好"三害"。他以頑強的毅力,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病魔,創造性地制定了一套簡便、易行、實用而又符合規律的治理"三害"方法,舍命為36萬蘭考人民找到了一條活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必須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句空口號,而是要實實在在落實到行動上。當前,脫貧攻堅是人民群眾的頭等大事,在脫貧攻堅中,我們蘭考加快發展的同時,始終恪守焦裕祿同志的公仆情懷,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圍繞群眾反映的焦點問題,分出輕重緩急,逐一掛賬解決,增進了人民福祉。(一)圍繞群眾關心的出行不暢、違章建筑等問題,在2015年,集中開展了省、縣、鄉道沿線違法占地、違法建設專項整治,同步跟進規劃建設,修復加寬路肩,配套安裝路燈,群眾出行更加便捷。(二)圍繞群眾反映的辦事難問題,健全了縣、鄉、村三級便民服務體系,提高了服務質量,提升了服務效率,讓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辦成事。一件一件的實事好事,提升了群眾的滿意度、幸福感,贏得了群眾的普遍認可和點贊。
實事求是是黨的生命線,也是焦裕祿精神的靈魂。在焦裕祿看來,求實既是一種科學精神,也是一種工作作風。他凡事探求就里,篤信"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不愿坐在辦公室聽匯報,不搞"閉塞眼睛捉麻雀"那一套。在蘭考的470多天中,他靠著一輛自行車和一雙鐵腳板,走訪了全縣149個生產大隊中的120多個,抓住了改變蘭考落后面貌的"牛鼻子"。在焦裕祿同志身上,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腳踏實地干事業的求實精神和尊重客觀規律的科學態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蘭考在脫貧攻堅中,針對2014年識別不精準問題,從2015年開始,我們先后開展4次精準再識別,對全縣的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進行逐戶摸底排查,為因村因戶因人施策提供了依據。2015年3月,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嚴格按照國家、省建檔立卡動態管理相關要求,對全縣貧困人口進行了再識別。6月,為了讓到戶增收項目資金更好地發揮效益,我們再次開展入戶調查,重點排查2015年預脫貧戶,為貧困戶制定后期脫貧規劃,幫助貧困戶定措施、上項目。10月,針對國家審計署對河南省建檔立卡貧困戶審計工作中發現的問題,我們本著精益求精、認真負責、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態度,依照"應進則進、應出盡出"的原則,對全縣所有行政村排查一遍,并將最新因病因災致貧的納入貧困戶范圍。
在精準扶貧過程中,蘭考始終弘揚焦裕祿同志的求實作風,同群眾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像焦裕祿同志那樣主動了解群眾想什么、盼什么,自覺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決好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真正讓人民群眾受益、滿意。
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黨的立業之本、取勝之道、傳家之寶,也是焦裕祿精神的精髓。焦裕祿同志把奮斗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焦裕祿因藐視困難為名,他對困難做了形象而又生動的比喻,"困難其實像一個雞蛋-樣,從表面看是一層硬殼,敲開它,里面細軟。"徐俊雅在一篇回憶焦裕祿的文章中寫道:"我同焦裕祿同志生活在一起已有十多年,他好像永遠不知道啥叫'難'"。
焦裕祿善于利用機遇戰勝困難。1963年5月18到26日,蘭考連降傾盆大雨,全縣降雨量240毫米,低洼地區嚴重積水,全縣倒塌房屋4800多間,群眾吃、燒、住面臨很大困難。面對嚴重的澇災,有一個干部編了個十愁歌:吃也愁,穿也愁……。焦裕祿卻充滿信心地說:"我看有利條件很多,只要挺起腰桿,能夠戰勝災荒。"隨后,他即興編了幾句順口溜:"夏季丟了秋季撈,洼地丟了高地撈,地下丟了樹上撈,農業丟了副業撈。"在焦書記的啟發和指揮下,蘭考人民依靠自己的勞動,渡過了災荒。在脫貧攻堅中,蘭考始終發揚焦裕祿同志的奮斗精神,制定了《2014-2016年扶貧攻堅規劃》,向全縣115個貧困村派駐345名工作隊員,嚴格遵守"5天4夜"工作制,縣里的會議都是晚上開,白天悶頭"干活兒"。縣領導包鄉、縣直部門包村、工作隊駐村、黨員干部包貧困戶,層層落實幫扶責任……蘭考脫貧的實踐,不僅激發了各級干部的工作干勁,也錘煉了隊伍,肅正了作風;更喚起了群眾骨子里的自覺,領導領著干、干部搶著干、群眾跟著干,在全縣蔚然成風,這正是蘭考脫貧的關鍵原因。
清正廉潔、無私奉獻是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體現,是焦裕祿品格的鮮明特征。
在焦裕祿的遺物中,最心痛的是,一床被子上有42個補釘。愛人徐俊雅要給他換件新的,他說:"蘭考遭災,群眾生活苦。跟群眾相比,咱穿的就不錯了。比我要飯時披麻包片,住房檐下避雪強多啦!"
廉潔奉公是黨員干部的從政底線,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權才能贏得人心。在脫貧攻堅中,蘭考黨員干部始終堅守道德情操,如:退出時,堅持就寬不就嚴,就高不就低。蘭考干部心中始終裝著群眾,群眾滿意是最大追求,群眾理解和信任是最大鞭策。但我們工作中還有一些不足,我們傳承弘揚焦裕祿精神,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和點贊。
"蘭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是什么讓一個多年的國家級貧困縣脫貧了?是焦裕祿精神的引領,是蘭考黨員干部戰勝困難的決心。脫貧只是開始,蘭考還要繼續發展經濟、保障民生,探索縣域治理的長治久安,挖掘更多具有時代價值的焦裕祿精神,和全國人民一道共同奔小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