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淑惠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地區有著十分廣闊的面積,農村人口較多,加大農村建設力度是現階段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將農村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實現,是對和諧新農村進行建設的主要方面。促進各地農村經濟的快速、穩定、持續發展,是農村經濟工作的關鍵。
由于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農村管理的基層干部覺得農村沒必要建立土地、房屋等財產的征收征用制度,城市里面的土地才是寸土寸金。而且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很復雜,不僅面臨的任務多、責任大,而且還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需要借助對應政策的支撐,但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政策法規還有待完善,加上農村經濟管理的基層干部缺乏責任意識,對農村經濟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經濟管理工作也沒有積極性,遇到事情不主動尋找解決方法,導致農村的經濟管理工作不能有效的開展。
農村耕種經營的規模太小、分布太零散是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管理存在的大問題。這種情況使生產規模不能擴大,零散的經營管理模式使農民家庭付出了很多的勞動,但卻沒得到應有的回報,不僅嚴重的打擊了其勞動積極性,還影響著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而且一些農民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不能將自己的土地轉讓出去,這樣不僅影響著農村經營模式無法擴張,而且還導致政府的很多惠農政策無法發揮,農民群眾的收益也一直很低。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農業經濟中科技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對農業經濟進行有效管理,要加大對農業技術的開發和投入。
一方面通過農業基礎設施的建造和維護更新,對農業生產環境進行改善和優化,建造農田水利工程、優化農村電力設施等都能夠對農業經濟環境進行改善。另一方面,通過加大對農業技術的開發和研究,增加農業技術的先進性,使農業發展水平能夠得到提高。除此之外,還要加大對農業先進技術和人才的引進,通過對先進技術和人才使農業生產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因為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多,這就需要結合實際情況構建出完善的法律制度,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第一,制定農村經濟管理體制,將對經濟管理工作的監督與管理工作進行全面的落實,并對具體職責進行明確,構建出完善的目標責任職責,將責任落實到個人,保證在農村經濟管理體系制度上具備一定的完善性。第二,加強對農村經濟管理人員職責的規范工作,保證在工作中可以全面落實自身的職責,從而才能將自身的價值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第三,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行全面的落實,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可以實現對農村經濟結構的有效調整,同時還能為農民自身利益起到非常重要的維護作用。
就農村經濟管理而言,當前國家實施的法律法規已作了明確規定,對實際管理工作的要求較高。積極對農村經濟管理的規章制度予以完善,促進具體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第一,需要將科學完善的農村經濟執法責任制度建立起來,明確各個人員的工作崗位和具體的執法職責,并立足于具體的分工情況,確保可以有效落實執法職責。
第二,對工作規章制度予以完善,需要可以將農村財務管理、減輕農民負擔和農村土地承辦等各方面的內容涵蓋其中,并詳細說明農村經濟管理中具體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這樣才能真正落實各項規章制度。
首先,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足是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想要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管理者還需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針對當前農業基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進,例如建設農業電網、防護林網、農機道路網等,通過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提高農田穩產效益。
其次,加快提升農業機械化作業能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機械種類越來越多,將農業機械運用于農業建設當中,能夠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資源消耗資本,促使我國農業經濟朝現代化、科技化方向發展。為了提高農業機械化作業能力,不但需要加大培訓專業機械化農業人員,還需要加大農機市場的投入,確保農業機械器具安全,保證售后工作。
在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為了保證農村經濟管理可以滿足新常態背景下的相關要求,一定要在目前的經濟管理體制上實現進一步的創新,同時對新型技術實現合理的應用。對于相關的農村經濟管理人員而言,一定要逐漸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在目前的管理方法上實現進一步的創新,促進農村經濟實現更加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