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偉
突發性的環境污染通常會造成巨大的污染,并且對生態環境平衡、人們的身體健康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均會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應制定相應的環境損害的賠償制度,從而對事故的責任進行追究,不僅可以使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的相關部門的價值充分發揮,還有利于對該類事件進行遏制,避免日后再次出現。本文以某廢酸偷排案例作為研究目標,對其產生的污染損害進行評估。
在2018年某城市環保局的工作小組在進行巡查時,發現某罐車正利用雨水收集口將廢液傾倒進城市的排水管網中。該傾倒口在污水處理廠的進水口上游3.6公里左右,該是的環境監測中心及時派相關人員到現場進行取樣,并帶回進行分析,發現該廢液為廢酸類具有高危險的廢物。最終經過該市公安局和環保局聯合進行調查,最終確定某化工貿易公司的某工作人員聯合某罐車司機,在該城市的鈧也有限公司收運了2524噸強酸廢液,并從洗水廠收運310噸,其中共有460噸私自排放在城市排水管網中。
該市的環境監測站對該罐車中剩余的廢液進行檢測,發現該廢液的PH值為0.21,根據相關規定,化學需氧量和鋅等均超過了綜合排放污水的標準。且該廢液主要來源為某化學原料廠,而該廠在進行生產制造時,通常為HW34廢酸類的廢液,為C類危險品,具有較高的危險性。
根據對某工作人員和某罐車司機所錄口供得知,私自傾倒的強酸廢液共460噸。且通過環境監測中心對罐車被抓獲時其中剩余未能傾倒的廢液樣品進行檢測,發現PH值為0.2。污水處理廠提供相應的進水異常的文件,證明從2016年開始水質異常的現象頻繁出現,致使日常的運行受到嚴重影響。在該污水處理場中的相關預案中,進水的PH值在5以下的均為水質存在異常。結合肇事方的口供,并與該罐車的運輸量與傾倒時間、生活污水的流速等進行綜合考慮,表明此次污染損害的鑒定時間為2016年至2018年案發當日。對污水處理廠所提供的水質異常情況的相關資料進行研究和分析,發現兩年來,污水處理廠共經受PH值在5以下的廢酸沖擊31次,且持續的影響時間為80小時以上。
根據該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管網的流向、流向等進行分析,并對該管網進行實地考察,該肇事罐車在某雨水收集口將廢酸排入到生活污水排放管道中,最終匯集并向某駕校的污水管網入口流入,最終通過污水管網進入到污水廠的進水口中,運輸總距離達3.6公里。通過對該遷移途徑進行分析,發現人為進行強酸廢液傾倒產生的環境污染損害通常表現為三部分。即對生活污水管網產生的腐蝕,對生活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沖擊,致使生活污水廠排放的強酸廢水抄表,進而對下游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結合污水處理廠提供的水質異常的相關數據,以及該市環境監測中心所提供的監測報告,可知PH值小于5的進水持續總時間為80小時,平均的PH值為2.5,結合質量守恒定律得到以下公式:[H+]原·V原=[H+]進·V進,其中[H+]原為強酸廢液中氫離子的濃度,而V原則為強酸廢液的體積,[H+]進為該污水處理廠在進水時發現水質異常時氫離子的實際濃度,而V進則為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水質異常的總體積。方向可以進行人為傾倒強酸廢液的體積的計算,即V原=[H+]進·V進/[H+]原。結合相關的監測結果,PH值在0.5至1范圍內,代入上述公式中,最終計算出此次廢酸偷排肇事案件中,生活污水處理廠處理的人為傾倒的廢酸范圍在378噸至1196噸范圍內。
本次鑒定評估主要針對該案件對污水處理廠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根據相關規定,人身損害、財產損害及生態環境資源損害可理解為直接經濟損失,其中財產損害目前可操作的主要包括國家財產損害、單位財產損害及個人財產損害。在本案件中,尚沒有明顯證據表明存在人身損害;所排含酸廢水經城市生活污水管線進入生活污水處理廠,對該廠正常運行造成沖擊,從而產生了單位財產損害;在生活污水處理廠采取投加片堿等額外措施處理后,該部分廢水對周邊生態環境資源造成的損害很小,因此本次損害評估對象主要為污水處理廠所受的財產損害。根據污水處理廠的工藝特點及生產運行情況,對其所受的財產損害主要從運行成本增加費用、停產損失及額外處理費用三個方面進行評估。
根據該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對罐車含酸廢液監測結果和《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界定,從事發地點傾倒的廢酸屬于HW34廢酸類危險廢物。該含酸廢液可通過污水管線(約3.6公里)直接進入污水處理廠,導致該廠進水口pH超出設計處理范圍,對該廠正常運行造成沖擊,導致該廠生活污水處理成本增加,造成停產損失及額外處理費用。
兩年期間由含酸廢水對污水處理廠沖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共計39.8萬元,其中運行成本增加費用17.30萬元,造成停產損失17.9萬元及額外處理費用4.6萬元。
根據水質異常數據分析,兩年期間,進入生活污水處理廠的傾倒強酸廢水量范圍為:378~1196t。若依據最大傾倒量1196t計算,折合每噸傾倒強酸廢水可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332元;若依據最小傾倒量378t計算,折合每噸傾倒強酸廢水可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1051元。結合本次案件,在對環境污染損害進行評估時,可對以下幾方面進行參考。
其一因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受害方,在保證人員安全的前提下,應第一時間報案并保存收集事故現場物證。其二在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工作的開展中,應進一步加強技術儲備和創新,特別是生態損害評估的技術儲備。同時,應建立評估機構與林業、水利、海洋、住建等相關技術權威部門溝通銜接機制,以提升綜合損失的有效性。
本文所選擇的案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為典型的偷排導致突發性環境污染的時間。自2016年首次偷排至2018年案發,肇事人員無論在作案時間上具有較大的隨機性,進而導致部分證據無法有效收集和保存,增加了后續污染損害評估的難度。針對該類型突發性的環境污染案件,我國制定了相應的環境保護法,使得環境污染損害的評估工作需要具有更高的規范性和技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