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
在對土壤地下水環境損害的因果關系進行判定時,應明確污染物的來源,污染物從污染源向土壤和地下水遷移的路徑,并進行相應的驗證。結合實際的調查情況,進行技術框架的構建,從而對土壤地下水的環境損害的因果關系進行判定。
在進行判定時,通常需要進行污染源到受體途徑的構建,從而對污染源和損害二者間存在的關聯性進行明確。針對該項原則并與土壤地下水實際的調查評估相結合,進行對土壤地下水環境損害因果關系判定框架的構建,其中包含污染源與受體二者污染物同源性的分析、污染物載體傳輸方向與污染濃度方向等的明確,還包含具有完整性與連續性的污染物在污染源、受體間遷移的途徑等。可通過同位素、指紋圖譜等對同源性進行分析,對地質情況、水文情況等進行實地考察,并通過調查識別出污染的手段,通過相應的空間模擬技術對載體與污染物的遷移方向進行判斷,并對路徑的連續性、完整性等進行分析。當前階段在土壤、地下水中環境受到損害較為常見的損害類型有廢棄物、廢水、工業遺留、礦區等。因此在對環境損害進行評估時,應提高對該幾種類型的重視。
因果關系具有一定的哲學性,通常指的是在事物間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污染事件在對土壤地下水等產生的損害,與對人的身體、財產等產生的直接性作用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通常是通過空氣、水等進行傳遞的。可將土壤地下水的環境損害的因果鏈條用以下進行表示:污染物A-從污染源向外部排出B-利用相關媒介進行擴散C-與損害受體進行接觸D-產生損害E,在對因果關系進行判定時,需要對該鏈條中的各個環節進行證明。環境受到損害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且產生的結構具有一定的反復性、長期性,在進行相應的查證時具有較大的困難。因此當前階段蓋然性因果關系說和疫學因果關系說等占據主流地位,并主張通過推定原則對因果關系進行判定。即無需在因果關系證明中進行科學論證,僅需在某種程度上實現蓋然性。
對此美國的土地資源管理局等在相應的導則中指出,在判定自然資源損害因果關系時,需要對油料等危險廢物向受損資源進行傳輸的途徑進行明確。可通過模型等對千億路徑中存在的污染情況進行模擬,從而證明傳輸的確切路徑。歐盟資源在對環境損害進行量化評估的導則中,表明在對因果關系進行評價時,可充分應用邏輯分析、相關文獻的研究數據、模擬以及演繹推理等。近年來我國的法律法規中也增加了涉及因果關系判定方面的內容,如判定原則、判定要求等。如在某評估推薦方法規定中,指出污染環境的行為和環境損害進行因果關系的判定時,需要判定環境暴露和環境損害的因果關系、以及判定環境污染物從污染源到受體的傳輸途徑,并進行相應的驗證。在判定環境暴露和環境損害的因果關系時,應遵循以下原則。即環境的暴露和環境的損害二者之間在時間上具有先后順序,且二者間的關聯性具有合理性的同時,還具有一致性等。應對污染源的實際排放情況進行有效掌握,還應掌握區域環境的質量情況等基礎性資料,與此同時還應建立污染來源的假設并進行途徑的驗證。當出現環境侵權糾紛時,應按照相關法律提供以下材料:其一便是污染者進行污染物的排放,其二為被侵權人受到的實際損害,其三為污染者所排放的污染物、次生污染物等和被侵權人所受到的損害,二者之間的關聯性。
結合判定因果關系的相應原則,可知在進行關系的判定時需要進行污染源到受體暴露途徑的構建,還應進行相關驗證,明確污染源和環境損害二者間具有關聯性。所以在對土壤地下水環境損害的因果關系的判定中,需要對以下幾方面問題有效解決:其一為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是否來自污染源。其二為污染物通過哪種路徑遷移到土壤和地下水中。結合實際的調查,構建了相應的技術框架,其中包含以下幾方面:
對受損環境的污染和潛在污染源的污染進行同源性分析,即通過分析潛在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與受損環境中的污染物組成及物理、化學、生物學性質的異同,來初步判定受損環境中的污染物是否來源于污染源。對事故發生地排放或泄漏的污染物成分進行檢測,并對受損環境的污染狀況開展調查,分析受損環境中污染物與事故發生地廢棄物、廢水、廢氣中污染物是否具有同源性。同源性分析可采用的方法包括指紋圖譜技術、多元統計方法、同位素分析、地理信息技術等。
在證實受損環境中污染物與污染源中污染物的同源性之后,需要對污染源和受損環境之間的傳輸途徑進行分析,即污染物是如何從污染源到達受損環境的。污染物的空間傳輸需要具備兩類要素,即傳輸介質和攜帶污染物進行傳輸的載體,因此,傳輸途徑分析包括介質識別和載體識別兩部分,從而初步建立污染源到受損環境之間的聯系。污染物傳輸載體和介質的識別可借助場地概念模型進行,場地概念模型是在地質調查、水文地質調查、污染調查等多項工作的基礎上構建的,是以"污染源-遷移途徑-受體"為核心,不僅包括場地的污染情況,還包括地質、土壤、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性質與環境背景、場地現狀與規劃利用情況等。
只有當傳輸載體的運動方向與污染物濃度梯度方向一致,才能認為污染物遷移是由該傳輸載體的運動所致,也才能說明遷移途徑在空間和時間上是合理的。傳輸載體的運動方向包括地表水滲流方向、非水相液體對流和彌散方向以及地下水流向等。地表水滲流方向和地下水流向可以通過對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的調查進行確定,地下水流向的測定方法還包括解析法、抽水試驗法、同位素稀釋示蹤法、高密度電法儀、地下水流向流速計等多種方法。非水相液體傳輸方向可以通過試驗測定和模型模擬等方式獲取。污染物濃度梯度方向的判斷主要依賴于對污染物空間分布情況的調查,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地質三維可視化分析系統等對介質或載體中的污染物濃度進行空間插值分析,以判斷污染物的濃度梯度方向。
可通過同源性分析、污染物從污染源到損害受體進行傳輸時載體和介質的識別、傳輸方向的判斷等,對土壤和地下水環境損害的因果關系進行判定。在判定的過程中需要對多種具有先進性的科學技術和方法進行合理的應用,如指紋圖譜、同源性分析等,從而保障判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