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相比夸美紐斯的“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更喜歡習總書記更樸實、更接地氣的說法。當然,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毫無疑問地表明了一個事實:大到國家民族興衰、小到個人家庭幸福,教師都是極為重要的職業。
然而,現實卻總是出現讓人遺憾的尷尬:
盡管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能夠遇到好老師,然而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去讀師范、做老師的父母卻并不多,尤其是那些優秀、拔尖的學生,更是不愿意讀師范。筆者曾經在免費師范生政策出臺之時做過一個調查,成績越好的學生愿意讀師范專業的比率越低。盡管這些年來由于教師職業待遇的改善,師范專業吸引了一些優秀的學生,但是總體上對優秀學生的吸引力仍然有限。
如果說老百姓的個體現實性選擇還能夠理解,那么,原本是培養教師的師范院校的選擇就更讓人遺憾。眾所周知,師范大學尤其是重點師范大學綜合化發展之風讓師范大學已經很難說還姓“師”了。原本代表著師范大學立足之本的師范專業學科發展被嚴重弱化、邊緣化,隊伍青黃不接、學科后繼乏人,原本最能代表師范院校專業獨特性的學科教學法團隊毫無專業存在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之所以如此,也許源自長期以來存在的“學術性”與“師范性”之爭。師范院校為了證明自己的“學術性”并不差,在學術性上下了不少力氣,但是卻忘記了師范院校的學術性不是為學術而學術,而應該是為師范而學術!
慶幸的是,國家已經開始著手扭轉這種教師教育弱化和邊緣化的趨勢。2017年1月,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王定華司長強調,“‘十三五期間,中國現有的181所師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脫帽,聚焦教師培養主業”;2018年1月,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在全國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啟動會議上又鏗鏘有力地強調:教師是教育事業發展“基礎的基礎”“制高點的制高點”“根本的根本”,國家將以黨中央的名義發布《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這是歷史上關于教師隊伍建設的最高級別文件,把教師隊伍建設問題提到了前未有過的高度。為此,作為教師隊伍建設基礎支撐的教師教育必須“振興發展”“要在教師教育領域貢獻中國智慧”。
然而,教師教育的美好未來是否能如期而來,不僅取決于國家層面的定位,還取決于社會的認知與態度;不僅取決于政策上的頂層設計,還取決于實踐中的現實行為。
社會的認知與態度決定了民眾“用腳投票”的方向與選擇。為此,我們必須達成一種共識,教師教育不僅僅是大學和國家的事,而是事關每一個家庭。因為每一個教師都是經由教師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教師教育好不好就決定了學校能不能有好的老師,決定了每一個家庭的孩子是否都能夠遇到好老師。也許一個糟糕的老師只是教師隊伍中的一份子,而對于一個家庭而言,卻可能毀掉這個家庭全部的幸福!正如奧克諾夫所說:“改變一位老師的心態,可以改變孩子對整個世界的體驗。”要保證每一個家庭的幸福就要保證每一個孩子都能遇到好的老師,而要保證有足夠的好老師就要把更多優秀的人吸引到教師教育體系中來。因此,教師教育不只是某一個教育發展的領域,而是關系到基礎教育質量的全局性的領域,唯有優先發展,方得未來期許。
筆者認為,教師教育的優先發展至少應體現在三個“優先”上:資源優先、學科優先、待遇優先。
資源優先,是指要進一步加大對教師教育的投入并使其人均投入處在相對較高的水平。無論是教師教育體系中的職前培養還是職后培訓,都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教師教育是人力密集的領域,如果說對人力的投入是無形但卻是極有價值的,那么,對教師教育的投入又是所有人力投入中最有價值的。
學科優先,是指要加強對教師教育的學科建設,以高水平的學科發展來支撐教師教育的質量,以高水平的學科發展來吸引更多優秀學子投身教師教育實踐和研究。尤其是師范院校,要把教師教育學科作為重中之重來建設,把教師教育對標一流學科來建設,完善學科體系,強化學科隊伍,深化學術研究。由于歷史上主客觀的原因,教師教育已經長期被弱化,若要教師教育振興發展,就必須把教師教育對標一流學科去培育,給教師教育更多的支持、更多的機會,做更多的探索和更多的試驗。要讓教師教育領域的實踐者和研究者有更強的專業存在感、自信感和自豪感。
待遇優先,是針對教師教育的出口而言,要讓畢業生有更好的發展和更高的待遇。一個毋庸置疑的現實是,若要“入口(生源)”好,必須“出口(待遇)”好。若要教師教育吸引更多高質量的生源,就必須讓教師待遇有吸引力。免收學費未必能夠吸引好生源,而未來職業的高待遇則一定能夠吸引好生源。
教師強則教育興,教師強則須教師教育先行。只有切實把教師教育做好,才能吸引更優秀的人從教;只有更優秀的人從教,老百姓才能真正放心地把孩子交給學校。
編輯 _ 王雪莉 配圖 _ 葛金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