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寧,周 峰,張 亮
(山西陽煤豐喜泉稷能源有限公司, 山西運城 043200)
山西陽煤豐喜泉稷能源有限公司變換裝置于2015年12月建成使用,處理粗煤氣量為198 055.1 m3/h(標態,濕基),焦爐煤氣量為47 656 m3/h(標態),產變換氣178 414.18 m3/h(標態,濕基),采用杭州林達等溫變換技術,1#采用等溫水移熱變換爐(青島聯信公司CO-MO系耐硫變換催化劑),控制變換爐出口溫度約為320 ℃,CO體積分數約為2.1%;2#采用絕熱變換爐(湖北華爍公司耐硫變換催化劑),控制變換爐出口CO體積分數為0.4%左右。
從氣化工段和焦爐氣凈化工段來的3.5 MPa,203 ℃混合煤氣進入1#氣液分離器分離冷凝水,然后進入變換爐進料換熱器與來自1#變換爐出口的變換氣換熱,將溫度提高到231 ℃先進入脫毒槽,再進入1#變換爐,反應溫度控制在≤350 ℃,CO體積分數控制在≤2.1%,出氣溫度269 ℃。變換氣送入變換爐進料換熱器,與混合煤氣換熱溫度冷卻至242 ℃,進入激冷汽化器提高汽氣比,在提高汽氣比的同時,變換氣溫度下降到220 ℃進入2#變換爐,出口溫度控制在217 ℃,CO體積分數控制在0.4%以下。出2#變換爐的變換氣依次進入工藝冷凝液加熱器、低壓蒸發冷凝器、2#氣液分離器、鍋爐給水加熱器和蒸汽冷凝液加熱器、3#分離器、脫鹽水預熱器、4#氣液分離器、變換氣水冷卻器、5#氣液分離器降溫排液后,壓力變為3.22 MPa,溫度為37.8 ℃,送至后續工段。
變換氣水冷卻器前后壓差最高達0.3 MPa,5#氣液分離器現場排水散發出氨味。冷卻器壓差增高,初步判斷為變換氣水冷卻器列管堵塞。
處理措施:將變換氣水冷卻器進口氣相溫度提高到70 ℃,恒溫一段時間,冷卻器前后壓差逐漸減小并恢復正常。停車后將變換氣水冷卻器氣相進口法蘭打開,水冷卻器封頭內沒有其他雜物,列管管板上較為干凈,不存在異物堵塞列管問題。調查分析后認為是前工段所帶來的銨鹽堵塞所致,一部分為焦爐煤氣中硫銨工段脫硫不完全,焦爐氣中氨含量偏大,致使后工段氨含量累計后造成銨鹽結晶;另一部分為氣化工段送來的煤氣中氨含量大,導致變換系統在工序后期銨鹽結晶析出堵塞列管。為徹底杜絕此現象,停車后將原本直接送入氣化碳洗塔回用的4#、5#分離器高氨氮的冷凝液改道送入汽提塔去除氨含量,汽提后的冷凝液送入氣化工段除氧器,減少了煤氣中氨的含量,降低了變換工段氨的累計。焦爐氣工段增加了硫酸濃度,提高了脫硫效率[1-2]。
依據圖紙分析,原因可能是復合鋼板工藝存在缺陷。
處理措施:停車后將5#氣液分離器人孔打開,使用軸流風機進行置換,置換合格后進罐檢查,發現在設備內部與該短節連接的部位焊縫處有一個點未焊接,導致管內氣體外漏。對該漏點進行打磨處理、焊接、檢測。裝置開車后該漏點未發現有氣體泄漏,系統正常。
事故經過:2017年3月13日發現氣化工藝氣帶液1#分離器液位漲至56%,排污閥門開至40%,現場排污管道振動劇烈,現場濺液嚴重。1#變換爐進口溫度迅速由231 ℃降至210 ℃,同時發現中壓汽包壓力下降,確定為床層帶液。
原因分析:氣化送來的煤氣瞬間氣量增大且煤氣溫度升高,導致煤氣中汽氣比過高,分離器液位猛漲,分離效果降低,將大量的水蒸氣帶入床層,導致變換爐床層溫度迅速降低,影響系統正常生產。
處理措施:開大分離器排污閥門進行排液,同時通知調度及氣化工段進行調節;打開1#變換爐前所有導淋及排污閥門進行排液,具體閥門包括熱交進口管線導淋閥、變換爐進料換熱器管/殼程導淋閥門、脫毒槽出口管線導淋閥門,并通知調度要求氣化減量。1#變換爐床層溫度降低,且中壓汽包壓力下降,首先及時關閉汽包外送蒸汽閥門,對汽包進行保壓,再關閉汽包補水閥,最后關閉激冷汽化器噴水,保證2#變換爐進口溫度不會降低。
經驗教訓:當總控操作工發現煤氣進口流量及溫度明顯升高時,應意識到系統水汽比有升高趨勢,提前做好排水準備,防止高水汽比煤氣進入變換爐造成床層垮溫。
通過2年的生產運行實踐,正常運行期間,變換爐入口溫度控制在200~230 ℃,水汽比為0.7~0.8,催化劑床層熱點溫度最高不超過350 ℃,噸氨產汽量1 t,裝置運行平穩,無甲烷化副反應產生,催化劑無粉化和破碎現象,具有較好的強度及強度穩定性,說明采用1#等溫變換爐和2#絕熱變換爐兩段處理水煤氣和焦爐氣混合氣的流程設置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