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海南特派記者 李司坤


編者的話:“‘中國夏威夷站到改革開放新階段的最前沿。”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宣布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這一天是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紀念日,而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有人說,新決定是中國經濟特區和自貿區的升級版,有人說這是中國啟動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前奏。不管怎樣,海南——這個3.5萬平方公里的海島,再次成為中國推進改革開放的一個主角。30年前,海南省因改革開放而生,30年來,它因改革開放而興。在海南經濟特區“三十而立”之際,《環球時報》記者來到海南,追尋改革與開放在這里留下的印記。
碼頭的椰子樹與那個火熱年代
據說,在海南省省會海口市新港碼頭門前,曾有兩棵高大的椰子樹,這是當年的闖海人踏上海南的土地后,第一眼看見的景物。《環球時報》記者此次來到海南,特意前往該地,想看一下那兩棵凝結了無數闖海人情懷的椰子樹。但在現場環顧四周,不要說椰子樹,連當年的碼頭都沒了蹤影。
“沒有了,什么都沒有了。”搭載記者來到現場的出租車師傅望著眼前的景象,感慨不已:“那里就是當年的舊碼頭。”記者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到一大片被圍墻圍起來的施工現場。
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關于設立海南省的決定》。一時間,海南成為繼深圳之后,又一塊充滿希望與誘惑的寶地。在那個火熱的年代,來自五湖四海、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搭乘綠皮火車,在《請到天涯海角來》的歌聲中,匯聚到這個中國南端、彼時還很荒涼的海島上。“三月來了花正紅,五月來了花正開,八月來了花正香,十月來了花不敗”,這首名曲勾勒出關于海南的最初場景。著名的“十萬人才下海南”,拉開這個中國最年輕省份的發展序幕。
前不久熱映的電影《芳華》,對這段歷史有回顧性描寫。電影中,文工團里的“活雷鋒”劉峰和十萬有志青年一道,加入闖海大軍。當他因車輛被扣而與執法大隊大打出手時,他曾經的戰友、“大院子弟”陳燦正在島上忙著拿地、倒騰房地產。而這,又映射了海南建省之初的另一番景象。
上世紀90年代初是一個瘋狂的年代,全國陷入房地產熱,最熱的地方,無疑是海南。但很快,隨著泡沫被戳破,無數人的財富夢折戟沉沙,海南也遭遇建省后最慘痛的一次挫折。
這場地產投機熱帶來的陣痛,直至2007年6月海南省宣告完成處置積壓房地產才終結。也是那年夏天,一個來自海南三亞的男孩奪得首屆《快樂男聲》的冠軍,他用憂郁而低沉的嗓音演唱的代表作《有沒有人告訴你》一時間響徹全國大街小巷。
多年以后,這個名叫陳楚生的男孩出演了一部名為《無問西東》的電影。電影中,他飾演的清華大學教授吳嶺瀾,在經歷了一番內心的掙扎后,最終聽從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一如彼年的海南,經歷了房地產的燥熱與陣痛后,終于意識到陽光、沙灘和美麗的自然生態才是它的核心資產。
“我會變成巨人,踏著力氣踩著夢。”2015年,另一位來自三亞的歌手再次讓海南的歌聲火遍大江南北。這首歌的名字叫《野子》,這句歌詞恰如其分地成為海南在這一階段的歷史注腳。那時候,海南已經開始全面實施國際旅游島戰略,這個占全國陸地行政面積最小的省份,插上了擁抱世界的翅膀,這扇展現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的窗口,變得愈發明亮。▲
“國際旅游島”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海南旅游簡直太棒了!這里的風光非常好,在哈薩克斯坦可沒有這樣的景致!”在三亞大東海的沙灘上,一名躺在沙灘椅上曬太陽的哈薩克斯坦姑娘興奮地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里讓人非常放松,這是我第一次來,但這不會是最后一次。”
如今的海南,早已成為國際媒體上的“中國夏威夷”或“中國的佛羅里達”。它是最受國內游客青睞的冬季度假勝地,也在迎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
《環球時報》記者在三亞走訪兩天,感受到這座城市在發展旅游業上的蓬勃朝氣與過硬實力。這座城市干凈、明亮,馬路邊上是亞熱帶特有的棕櫚樹、椰樹,兩旁的建筑有的是南洋風情,有的是新穎極簡的現代化風格。這里有環島高鐵,各種檔次和價位的酒店、客棧,有遍布全市的餐館、美食城。
在街頭,隨處可見金發碧眼的外國游客,他們多以家庭形式為主,一對夫婦帶著一兩個孩子。作為國際旅游島,三亞幾乎所有商店、餐廳的門牌上,都有外文標注,而在這些外文中,又以俄語為主。在一家飲品店,菜單以中俄雙語標注,一名店員告訴記者,他們普遍會說少許俄語,英語更是基本功。
海南省發改委官員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海南這30年有三個重大歷史節點:1988年建省辦經濟特區,2009年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及2013年習總書記視察海南。
三個重要歷史節點中的后兩點都關乎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可見,“國際旅游島”這一筆在海南30年發展的歷史畫卷中有著怎樣濃墨重彩的程度。“國際旅游島”的概念并非從天而降,而是海南在艱辛的摸索中沉淀下來的。
“海南建省辦特區,就如何走向大開放進行了很多實踐探索,最開始提出建立特別關稅區,后來提出以產業開放拉動產業升級,產業開放拉動產業升級的路子在哪里呢?就在國際旅游島。”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2000年后,“國際旅游島”的概念就被提出,經過多年醞釀,終于在2009年上升為國家戰略。
“海南在2007年建成第一個煉油廠后,全省干部的工資發出來了,全島上下嘗到了工業化的甜頭。”原海南省行政學院院長、省委黨校副校長廖遜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但第二年金融危機爆發,來島資本普遍跑路,“甚至很多批準的項目都上不了”,在這種情況下,“國際旅游島”的概念被提了出來。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8年來,其效應已經充分顯現。據統計,2017年,海南接待游客6745.01萬人次,是戶籍人口的近7倍。入境游客111.94萬人次,提前3年完成接待百萬人次的目標,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9.5%。
然而,海南旅游的“國際化”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從其接待的外國游客人次就能看出。前述那名哈薩克斯坦姑娘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海南的設施非常完善,即便她不會說中文也沒有遇到任何問題,“雖然這里已經很國際化,我希望在未來能看到更多國家的人,而不僅僅是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的游客”。▲
“這個事情,我們期盼了30年”
根據海南省發改委提供的數據,30年來,海南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數十倍甚至百倍的增長。與建省前的1987年相比,2017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62.5億元,增長21.8倍,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30.3倍和24.7倍。廖遜則用一組對比數據展示了海南的成績:剛建省時,海南和臺灣的收入差距是44倍;去年,臺灣人均收入約為2.3萬美元,海南是其1/3,即7179美元。
在廖遜看來,只發展旅游業是不夠的。“全世界像海南這樣的地方,如夏威夷,我觀察了好多年,在美國的50個州里,經濟排名始終在20至22名左右,發展純旅游業,頂多是個中上游水平。”廖遜說,海南還有潛力可挖,文昌航天科技城以及習總書記日前考察的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以及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這三個“陸、海、空”高新技術產業方向是海南發展新興工業的“三把尖刀”,只要發展好了,能帶動上下游一系列產業。
事實上,3年前,海南省委省政府結合建設國際旅游島的產業定位,以構建綠色特色產業體系、打造綠色特色實體經濟為導向,確定了包括旅游、熱帶特色高效農業、醫療健康產業在內的十二個海南今后重點發展的產業。海南省發改委官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培育發展十二個重點產業,是與國際旅游島產業發展定位一脈相承又注入了新時期新內涵的“產業發展一張藍圖”。
在此背景下,海南在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的日子,收到一份大禮——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
“這個事情,我們期盼了30年!”作為海南建省之初就大力倡導大開放的學者,遲福林談及此事時非常動情。他說,有了這一條,海南真的會實現我們的“海南夢”。“我們30年前來海南,就是希望它能走向大開放,在大開放中做好一篇大文章,在大開放中求得海南的大發展。今天,這個機會來了!”
遲福林認為,發展自由貿易港,海南有著獨特優勢。海南是一個島嶼,有獨立的地理單元、獨特的生態優勢,同時,30年來在基礎設施、社會管理等多方面積累了重要經驗。“海南有條件來分步驟建設自由貿易港,實現最高程度的開放”,遲福林說:“全島搞自由貿
易區、自由貿易港,將使得國際旅游島這個名片越來越亮麗,內涵越來越豐富,競爭力、吸引力越來越強。”
這是海南的機遇,也意味著巨大責任。遲福林認為,中央給海南最大的定位就是走向大開放,海南有條件在多方面成為國家一些相關領域的示范基地,這些特色示范基地有一部分是國際旅游島內涵的延伸,另一部分是海南在整體走向大開放過程中自身特色的體現,更是海南服務國家大局的責任擔當。
“正如總書記說的,海南的改革開放是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見證,也是中國40年改革開放重要的實踐案例。海南用30年的時間證明,只有走改革開放的路子,我們才大有希望。”遲福林表示,海南省的發展歷程'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相信它在未來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中,扮演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要”。
這就是海南,30年的歷程中,歷經坎坷,但闖出了自己的路。海南有《請到天涯海角來》的風情萬種,有《有沒有人告訴你》的深情款款,更有《野子》的豪情滿懷——下個30年,海南的故事將更精彩。▲
環球時報2018-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