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外特約記者 青木王巖輝 紀雙城 黃文煒 本報記者 畢方圓

編者的話:北京大學校友在網上實名揭發該校原中文系教師沈陽對某女生性侵導致其自殺,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哈佛大學日前也處理了一名教授,他被指控30年來不斷對女學生進行性騷擾。由于在校園內老師和學生的權力不對等,很多時候,“師生戀”成為校園性侵、性騷擾案件的“遮丑布”,也容易滋生教育腐敗問題。在應對師生戀和校園性騷擾問題上,國外一些高校的做法值得借鑒。
德國:老師與學生刻意保持距離
德國雖然沒有專門的法律禁止高校師生戀,但校園內卻極少出現此類現象。究其原因,是德國建立了一張嚴格制約教職員工出現師生戀的網絡。
德國八成以上的高校都是公立大學。而公立大學的教授又幾乎都是公務員。“如果教授與學生談戀愛,發生性關系的話,將觸犯德國公務員準則中的道德禁忌,屬于違反行政法規行為。”德國高校教師協會法律專家庫茲曼尼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
不過,德國高校并非只有教授,還包括助教、研究人員、講師等一大批工作人員。對于這些人,德國目前沒有專門的法律禁止其與學生談戀愛。當然,校方并不希望出現師生戀,因為這可能導致“教育腐敗”,相關教師可能會利用權力給自己的學生戀人帶來學業上的好處。
為此,德國高校均制定校內規則,來避免出現師生戀引發的腐敗問題。比如,如果一名女生與一名師兄談戀愛,師兄之后成為學校的助教,他就不能擔任該女生所修課程的老師;再如,如果主考教師與考生存在戀愛關系,這名老師也得回避考試。“老師掌握著打分、論文、聘人等資源,如果老師與某個學生戀愛,就可能會有私心,對其他學生不公平,就會影響學校正常教學和學術氣氛,這是一種腐敗行為。”庫茲曼尼解釋說,與一些國家直接禁止師生戀不同,德國只是規定這名老師不得在與學生戀人有關的地方工作。
德國高校招聘教職員工后,會對這些人員進行專門培訓,通過考試后才能成為教師。培訓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師生關系。培訓導師會告誡他們,成為教師后,不要與學生發展“私人關系”,比如不用私人郵件、私人手機等與學生聯系,課余也不要與學生有私人性質的約會。如果教師非禮或性侵學生,在德國將接受刑事懲罰,量刑從幾個月到十幾年不等。2009年3月,奧格斯堡大學一名58歲的教授,向一名考試不及格的烏克蘭女生提出性要求。該女生把這名教授告上法庭。法院以腐敗之名判處該教授10個月有期徒刑、罰金8000歐元,并剝奪其教授職位。
許多德國大學生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德國老師與學生有距離感,老師都尊稱學生“某某先生”或“某某女士”。只要進入非工作時間,大學老師不會聯系學生,學生更不會找老師。師生關系的相處模式有些類似醫生對病人、律師對當事人。▲
美國:教授與學生面談,要開著門
本月初,哈佛大學文理學院正式針對政治學系教授豪爾赫·多明戈斯提交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條投訴。至今年3月,已有18名女性(大多是在哈佛就讀的女學生)指控多明戈斯曾對她們進行性騷擾,其中首例指控的發生時間距今已有30年之久。該事件令這所全球知名學府的聲譽蒙上陰影。
在美國高校里,因為絕大多數大學生都達到兩性關系的承諾年齡,也就意味著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浪漫關系甚至性關系并不一定是非法的。師生戀最引發爭議的是存在潛在的利益沖突,老師擁有打分、論文評定、推薦榮譽等權力,師生戀一方面可能會對其他學生不公平,另一方面,學生一方對發生性關系是否出于自愿也非常難以確定。
美國大學原則上會就師生戀制定相關政策來規范老師的行為,一般不會一刀切地禁止師生戀。對于那些年輕、單身的老師與不是自己直接上課的學生之間的戀情,學校會鼓勵當事人在雙方身份發生轉化時(比如學生畢業后)再談戀愛。根據專門研究大學師生戀政策的美國學者塔拉·理查德2014年所做的調查,在全美隨機抽取的55所大學和學院中,只有耶魯大學一所大學有禁止師生戀的相關政策。反對這些政策的人擔心,嚴格的禁令有可能會侵犯成年人的隱私。
近年來,不少大學做出了一些改變。比如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最早的政策只是警告師生戀存在潛在的利益沖突,經過兩年醞釀,2017年推出新政策禁止教授和本科生之間的戀愛或性關系,但對于研究生和教授之間只是限制,學生助教則只禁止和自己直接輔導的學生發生戀愛關系;而對于違反大學政策的教授,會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程度的處分,從最輕的通報批評直至解雇。
馬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的政策非常寬松,校方明確表示不希望干涉私人選擇,只是要求教授在和學生建立戀愛關系時需要通知主管;塔夫茨大學只禁止教授與他們負責打分、推薦獲獎或工作的學生戀愛;直到2015年2月,哈佛大學才正式出臺政策,禁止教授與本科生發生性關系等等。賓夕法尼亞大學上月修改學校規章,將原先“教職員工不得在與學生有教學關系期間發生性行為”一條中“教學關系”這一限制刪除,現在規定,教職員工不得與任何在讀學生發生性關系。
有美國留學經驗的同學都知道,美國大學教授每周有兩三次固定的坐班時間,負責回答學生和課程等學業相關問題。在教授與學生面談時,辦公室的門一直都會開著,一方面減少學生受到騷擾的擔憂,同時也避免教授招致惡意投訴。
美國高校還針對性地加強學生對性騷擾和霸凌行為的教育和培訓,提升學生對類似事件的敏感度,面對所謂的權勢人物勇敢發聲。很多美國高校本科生開學第一課就是關于性侵、性騷擾的預防和求助信息普及。▲
英國:規范師德,也要保護教師名譽
英國高校雖然有著不同的教學研究理念,但在師德規范上,各校看法基本一致,那就是將保障學生的權益放在首位,不原諒任何有違師德的行為。
雖然各種社交媒體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但英國高校對教師的師德標準仍然非常的傳統和嚴苛。以師生戀這一最為經常發生在校園現象為例,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研究學者帕特·希克斯在對最近25年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后判斷,英國大學每年師生戀發生性關系的案例可能多達1500起。為此,英國高校以及地方教育當局在新教師集訓時,除了告誡他們不要用手碰學生、不要單獨與某一個學生待在教室里、辦公室的門一定要開著等等“傳統”戒律外,又加上了不要給學生留個人電話和手機號碼、不要給學生發電郵或短信、上社交網站要特別當心等“新戒規”。
在英格蘭東薩賽克斯郡,一名30歲的數學老師和他的15歲女學生發生關系,被曝光后,兩人出走法國,此后被逮捕引渡回英國接受審判。這名老師被地方刑事法庭定罪,判其因綁架和與女學生發生性關系獲有期徒刑5年半。
但與此同時,一些學生的不端行為,也令教師成為受害者。英國廣播公司2013年曾公布一份問卷調查,顯示有近30%的教職員工曾遭受過學生們子虛烏有的控告。調查稱,一些學生的無端指責不但打擊了教師們的工作熱情,而且還給教師們的私人生活造成了傷害。學生的人身安全是重要的,但教師的名譽也應受到保護。▲
環球時報2018-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