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英
在新課程標準實施的今天,每個教師思考的不僅僅是如何扎實地把書本知識教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能力,適應時代對個人素質(zhì)的高要求。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既要重視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還要抓好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能力的培養(yǎng),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下面就教學中如何加強語文學習積累、尋求語文學習規(guī)律淺談自己的一點
體會。
一、拓寬視野,認識社會
古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農(nóng)村孩子生活條件所迫,很少能廣泛接觸社會,生活往往枯燥乏味,知識面也窄。鑒于此,教師應積極拓展學生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帶領學生走出學校的小課堂,走進社會的大課堂,把學校和社會聯(lián)系起來,把觀察到的記錄下來。
學校附近有一座小山,由于常年采砂,已變成了一個大坑,很多城市垃圾運往小山的洼處,時間久了,蚊蠅亂飛,臭氣熏人。我組織學生就此事進行調(diào)查走訪,讓他們切實感受到環(huán)境污染的嚴重性,認識到環(huán)境保護人人有責,而絕不是一件小事。學生通過此項活動,既鍛煉了膽識,又增長了見識。我深深地感受到讓學生感受生活,讓學生參與生活,才能進一步促進學生對生活的認識。
二、走進生活,引導學生學會觀察
首先要讓學生懂得觀察的重要性,其次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習慣。教師要引導學生先從身邊的事物或周圍的生活開始,留心觀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要認真觀察,仔細抓住事物特征,且要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勤于動腦,從平凡的生活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新的不平凡的意義,同時指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再次,定期組織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觀察的樂趣與好處。經(jīng)過不斷的、長期的觀察,學生便可以積累大量的生活素材,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因為都是農(nóng)村孩子,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大自然,大自然給學生提供了觀察的大舞臺。他們觀察一年四季有哪些農(nóng)作物,是如何生長的、成熟的,雨揚、雪飛、風起時他們有哪些變化;觀察庭院、果園里果樹花開結(jié)果的景象;觀察水塘里魚兒晴天、陰天里的不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可愛,荷花盛開時的婀娜。
三、讀書、活動、動筆,豐富積累的內(nèi)涵
(一)博覽群書,積累語言
如果說觀察是獲取直接寫作素材的話,那么讀書則是獲取間接的寫作素材。一篇好的文章或是一本好書可以給人以啟迪,凈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知識水平。因此要多讀好書,把書讀懂。讀透,還要讀寫結(jié)合,讀思結(jié)合,學以致用。
為了充分調(diào)動學生讀書的熱情,我每個星期專門用兩節(jié)課的時間作為閱讀課。由于農(nóng)村孩子書籍少,閱讀面窄,我動員學生每人都盡可能搜集一些好書帶來,我也把家中的有關書籍帶到班級,特別是我每期都按時購買的《讀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覽》等雜志。閱讀課時,可讓學生對新書介紹,可讓學生就自己讀的文章談談心得體會,可讓學生推薦美文與大家共同欣賞,也可讓學生彼此之間把閱讀中選擇的優(yōu)美句子、名言警句、片段讀給學生聽。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也給以后的寫作打下一個基礎。
(二)開展五彩繽紛的語文活動
無論學習什么知識,都一定要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我開展了許多有益的活動。課前三分鐘“才藝展現(xiàn)活動”,或者背誦古詩文并簡要介紹作者及詩文的內(nèi)涵;或者講一個帶有哲理性的小故事;或者向同學推薦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或者講述自己在生活或?qū)W習中的發(fā)現(xiàn)與感悟。每次學生表演完畢,我會立即請班級同學當場點評,指出優(yōu)缺點,帶動全班一起練習口語表達。我還會利用課文中的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編排一些短小精悍的課本劇在班級表演,進行古詩背誦比賽,通過男女打擂臺形式來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學過有關對聯(lián)知識后,讓學生搜集妙對佳聯(lián)進行欣賞,然后進行創(chuàng)作,來一回“現(xiàn)代才子對對子。”學過現(xiàn)代詩后,進行詩歌朗誦比賽,從普通話標準和感情把握上打分。
(三)勤于動筆,培養(yǎng)寫作情趣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搞好作文寫作,我采取了不同形式的練筆方式,促使學生“動起手,拿起筆”。每周兩篇記錄當周感受最深的一兩件事或印象最深的人,寫出看法、評論,也可以是景物描寫,可長可短。我這樣啟發(fā)學生:同學之間的友誼會令你感動,師生之間的誤會會令你沮喪,家長的關愛會讓你感到幸福,老師的鼓勵會使你信心倍增,國際國內(nèi)大事會讓你關注,秋日落葉會讓你浮想聯(lián)翩,冬日飄雪會撥動你的情思。千萬別讓思想的火花轉(zhuǎn)瞬即逝,拿起筆吧!學生應明白,日記是心靈的牧場,要書寫的是我們對生活的感悟、發(fā)現(xiàn)和想象,是一種自然的傾吐,是一種真情的涌動。
另外,對于一些佳句名言,我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體會去進行仿寫,我還特意讓學生進行“仿寫集錦”,收集仿寫的事例,品味鑒賞。對于課文要求續(xù)寫的或擴寫的,更讓學生“深入其中”。
通過廣泛的閱讀,有意識地摘抄、寫日記、仿寫等,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更培養(yǎng)了學生愛讀書的習慣,發(fā)展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葉圣陶先生說過:“寫東西靠平時的積累,不但著名作家、文學家是這樣,練習作文的小學生也是這樣。小學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xiàn)了他以前的知識、思想、語言等方面的積累。”語文學習更是如此,只有平時積累得好,才能真正地走進語文、學好語文。
總之,通過多形式、多角度積累,學生的閱讀能力大有提高,對寫作的興趣也增加不少,寫作水平也有了很大進步。今后,我還要在教學中多下功夫,教給學生好的積累方法,使學生能在語文學習的天地里遨游。
參考文獻:
彭嬋.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淺談語文的積累教學[J].考試與評價,2011(1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