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國家統編教材實施的載體,肩負著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不僅僅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養成基本的學科技能,為此在教學實踐中初探“四步教學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四步教學法;實施步驟
根據教育部《關于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從2016年起,將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2017年秋季,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一年級、七年級全面推開使用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意識形態屬性強,是青少年學生汲取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的核心媒介,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課程。對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以及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革命傳統等教育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作用。
由于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具有較強的理論性,部分內容比較抽象,目前,許多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背誦上,導致部分學生失去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讓這門課程愈發遠離學生,課程自身的魅力因而被掩蓋。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國對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新要求是為了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要求教師對其傳統教學理念做出改變、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在課堂上要運用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轉變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對學生自身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實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點撥解惑—運用測評的“四步教學法”,正是順應課程改革的發展要求。
一、道德與法治課的現狀
針對現在的道德與法治課,大多數學校都存在著老師滿堂灌的現象,也就是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都是老師在傳授知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都是被動的。這讓學生的自主學習遭受到阻礙,對于學生在學習時的創新思想養成也是不利的,學生并不能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找到任何學習的樂趣,這就讓教育效果止步不前、得不到提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仍然是按照傳統的教育思想,以前的師生觀念來看待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這實質上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阻礙。在課堂上,學生因為害怕老師的威嚴,平常有沒聽懂的知識點不敢問老師,也不敢在老師面前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這對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教育知識是相當不利的。因為沒有創新的教育理念,所以以前老師、黑板和粉筆就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一個班的學生并不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沒能采用良好的教育方式來顧及到每個學生的感受,在教學過程中也沒有把知識點跟實踐相聯系,導致所傳授的知識學生不能完全理解,在課堂上老師一味地在講臺上講。這些都導致教學質量下降,這種教學方式所導致的一種現象就是老師在臺上講課很認真,學生卻不能學到很多知識。那么,在此情況下如何讓課堂教學質量提高,讓道德與法治課能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是很多教育者應該去深入思考的問題。
二、四步教學法簡介
四步教學法是新課程下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內容主要有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老師點撥解惑、運用測評。四步教學法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種模式,提供一種方法讓老師們在教學時有所參考,在平時的課堂教學時能夠使用這種模式,對以往的老套教學模式做出改變,對老師的探索欲望起到激發功能,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外,這四步教學法也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在對這四步教學法進行正確的掌握后,才會對學習產生興趣。四步教學法貫徹的是在課堂上進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模式,其主要特點在于讓老師少講,學生多練,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會知識,更知道怎么學習知識,從而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高。以下則為四步教學法的具體流程。
三、自主探究
陶行知先生所過:“教育只有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學習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自主探究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學生主動探究新知識,以解決問題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一環節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從根本上改變“教師滔滔講,學生靜靜聽”的課堂境況。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從問題開始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就課文重點、難點、社會熱點和思維疑點,設計疑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教學內容,探究知識真諦,通過設疑、質疑,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思考。
操作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那些課本上的簡單學習內容,老師一開始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先預習課本內容,指導學生根據預習的要求而有目的地去自學知識,并把課本知識與生活相聯系,找出課本中基礎的內容并對自己不能理解的問題進行記錄。
2.那些比較難懂的學習內容,老師可以運用導學提綱來輔佐學生,對學生的思維方向做出引導,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對于導學提綱的設計要求注意科學、實用這兩點。導學提綱既要有強化重要知識點的題目,也要有聯系實際生活的題目,問題的設計要有其價值,盡量避免出現只是單純地對知識進行問答的題目。
3.在學生運用自主探究方法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老師應該要重視課堂上對學生的巡視,在巡視中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對個別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
四、合作交流
學習個體跟學習小組水平并沒有達到平衡,這也就導致了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認識,通過互相進行合作交流,能夠實現知識的共享和互補。這個環節主要是運用小組內部的交流跟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交流,來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老師學生跟課本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個體能夠更加科學、完整地理解知識點,對學生的善于合作、認真傾聽、善于反思、勇于表現、敢于質疑等良好習慣進行培養。
操作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劃分學習小組時,應該要遵循兩點原則,一是同一個組內的學生由不同水平的學生組成,各個小組成員都著其個性特征。二是各個小組之間的人數大致相等,各組之間的總體學習能力不相上下。小組里的成員要明確職責,小組長的管理、調控作用要充分發揮出來。
2.交流的順序要把握好,應該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在小組內部對這個問題都有了統一意見后再去與其他小組進行交流,從而實現小組與小組之間對同一問題達成共識。
3.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交流要做到全員互動,對于其他小組同學的觀點,要積極鼓勵學生對其進行評價跟辯論,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進行培養;與此同時老師也要即時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回答,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
4.老師對于課堂管理要適當加強。首先要確保良好的課堂秩序,對學生善于合作、認真傾聽、善于反思、勇于表現等良好習慣進行培養;其次要及時發現課堂上學生所存在的問題,準確找到學生知識的遺漏點、難懂點。
五、點撥解惑
老師對于學生在自主探究跟合作交流過程中無法解答的問題,利用啟發誘導和精講點撥等方法來讓學生的困惑得到解決;同時要整合在課堂上學生所不能理解的零碎知識點,再深化理解這些知識點,重新對知識點進行建構,為學生形成學科能力打下基礎。
操作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老師在給學生進行點撥解惑時,組織學習的核心是讓問題得到解決。要對教材知識中的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知識的易混點跟拓展延伸點進行講解。利用課程知識,讓學生對現實生活進行思考,對教材知識之外的課程資源進行挖掘,從而讓“小課堂、大社會”這種教學局面得以實現。與此同時,根據所給的情景事例,讓學生對其中的基礎觀點進行感悟,對學生的道德踐行進行引導,從而對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跟道德實踐能力進行提高,將來做好一位負責任的好公民。
2.進行點撥解惑時要注意選擇好的教學方法和合適的學習方法,給學生的思維提供杠桿,對學生的思維橋梁進行搭建,實現歸納跟演繹的聯系,其中主要的還是歸納。不允許直接把問題答案告訴學生的現象出現。
3.要靈活對知識進行整合,依據不一樣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先自己嘗試著把知識體系建立起來,再去慢慢地完善,也可以老師跟學生合作一起構建知識體系。構建知識體系時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把課本中的主干知識跟小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體現出來。
六、運用測評
本環節主要是對一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進行總結,在選取典型材料時要做到盡量與社會、生活、學生相貼近,訓練題的設計要具備層次性、時代性、開放性,對知識的理解、運用進行強化,從而提高知識遷移轉化能力,對學生的學科規范以及學科技能進行培養,這是學科成績提高的關鍵一環。可以分為兩部分,分別是典型題目分析、當堂達標訓練。
操作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典型題目分析。材料式或探究實踐性題目是典型題目常用的兩種,在進行設計時要跟重點知識相結合,將時代性、綜合性等特點體現出來,重視題目與學科知識的整合,對習題設計的精品意識進行強化,問題設計的初衷要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對學以致用進行強化。問題的解答要做到民主性,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從而對答題方案進行完善,讓學生培養做好課堂筆記的習慣。
2.要培養學生歸納解題思路,進行答題能力的規范訓練,懂得對例子舉一反三,學會融會貫通,將學科技能給提高。
3.當堂達標訓練。當堂訓練題的設計要做到幾點要求,也就是科學、合理。在數量上一般選擇題的數目2~3個,主觀題1~2個比較合理。題目設計上要做到廣泛覆蓋,對課本的主干知識和道德踐行進行突出,不能與分析型題目發生重復。
4.對時間合理控制,當堂達標訓練題要做到直接在課堂上完成、反饋問題、矯正問題,堅持做到每節課都可以完成學習目標,對于學習效果的達成度要努力進行提高。
5.學生自己編制試題進行訓練。老師指導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對知識點的不同要求,自己去嘗試設計不一樣的題目并且與同桌進行交換題目作答,老師在課堂上進行巡視,去發現學生設計的精品題目,并及時向全班學生展示精品題目,讓學生能夠不斷地對這些成功體驗進行積累,從而讓自己的自信心增強。
應課程標準要求,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積極開展“四步教學法”,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團結互助,與人交流溝通,多進行創新思維。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也能夠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期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成長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恒勇.高效課堂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藝術,2017.
[2]侯春麗.課堂教學策略在初中英語差異教學中的運用初探[D].西南大學,2008.
[3]薛海成.淺談如何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服裝專業技能訓練的效果[J].新校園(中旬),2015.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