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軍
摘 要:針對曹劌請見是否容易實現,為什么容易實現,介紹先秦時期,平民拜見國君的容易,到了秦朝,君主的權利與威嚴才無限擴大;針對戰爭過程,了解古代戰爭的一般程序及要求,尤其是受到“戰爭禮”的約束,與后來戰爭不相一致的地方;對“登軾而望之”一句不同理解的比較與甄別。
關鍵詞:進諫;戰斗方式;戰爭禮;登軾
一、曹劌見魯莊公很容易嗎
曹劌乃一介布衣,魯莊公則為一國之尊,兩者地位懸殊!魯莊公能打破常規,消除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觀念,給曹劌施展才能的機會,這種禮賢下士的精神不能不讓人敬佩。那么曹劌見魯莊公是不是很容易呢?
先秦時期,國君們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多數都能聽取臣民的意見,見國君也不是多么困難的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齊威王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這說明了古代的明君還是希望臣下能給自己提出意見和建議的。而臣子在忠義思想的影響下,也愿意竭誠進諫,阻止國君的過失。只是到了秦朝,秦始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把權利都收歸到了中央,由此開始了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君主的權利與威嚴也無限擴大。另外,春秋戰國時代,由于教育不發達,識文斷句的人數量有限,在魯國這樣的小國里,人才更易于被朝廷發現。
二、魯國是不戰而勝嗎
《曹劌論戰》緊緊扣住“論”,對曹劌的言論寫得詳盡,而戰場上作戰雙方的搏殺寫得極為簡略,幾乎看不到刀光劍影,這固然對刻畫曹劌形象、突出文章主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學生是不是能夠就此認為這場長勺之戰非常容易,“一鼓不攻,二鼓不擊,三鼓自潰”,甚至認為古代戰爭也不過如此?很多學生就認為,魯莊公之所以獲勝,只是因為抓住了戰機,后發制人。那么,在“齊人三鼓”的時候,魯國的軍隊在做什么?再追問一下,如果齊軍擊鼓以后,不管對方是否應戰,直接殺將過來,魯國是不是會潰敗,歷史是不是要重寫?
春秋時期是車兵的鼎盛時期,當時部隊的基本編制是采取步、車協同編組。從整體戰術角度而言,在長勺之戰之時,戰斗方式還比較簡單原始。大多數情況下仍然是全軍組成一個正面矩形大方陣,緩慢推進,全軍同時接戰。從個體角度而言,進攻就意味著近戰的展開,而以車兵為主的戰斗必須要在兩車交錯,雙方兵器可以觸及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的,而戰車易進難退的特性決定了其發起進攻就很難回轉,重新組織第二次攻勢。
至長勺之戰時,當齊軍擊鼓前進時,魯軍并未按照常規同時前進,而是按兵不動。齊軍的接敵距離和時間無形中變為通常的兩倍。這一方面使得齊軍的疲勞程度增加,對跟隨戰車前進的負甲持戈的步兵而言尤為吃力;另一方面齊軍在一鼓之后激起的士氣因漫長的接敵過程而被迅速消耗;還有一個不太為人所注意的影響是,魯軍超出常規的行動必然會引起齊軍的驚訝和疑惑,從而動搖其戰斗決心,這或許比生理上的疲勞產生的負面影響更為嚴重。這樣一來,生理的疲憊再加上心理的動搖,至齊軍到達弓箭射程邊緣時已經不堪一擊,此時魯軍才以飽滿的士氣和體力鳴鼓沖鋒,故能一戰而克。這才是“齊師敗績”的真實情況。
那面對實力弱于自己的魯國,齊軍為什么不直接進攻呢?這主要是由于受到“戰爭禮”的約束?!稘h書·藝文志》中記載:“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是以明其禮也;不窮不能而衰憐傷病,是以明其義也;成鼓而列,是以明其信也?!?/p>
而春秋末期戰爭日趨激烈和殘酷,戰爭禮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正如顧炎武所指出的:“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矣?!薄蹲郁~論戰》中宋襄公還因為固守“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而被后人嘲笑為“蠢豬式的仁慈”。
三、“登軾而望之”到底怎么理解?
《曹劌論戰》中“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一句,是登上車扶著軾望,還是直接登上軾望?學生對這一問題眾說紛紜。查閱相關資料,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也分歧很大。其實,問題并不復雜。
“軾”到底能不能登呢?
軾的高度是多少呢?東漢經學大師鄭玄指出:“兵車之式高三尺三寸。”按照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聞人軍(1983)的考證,一尺相當于米制的19.7厘米,那么軾的高度就是65厘米。山西侯馬上馬墓地3號車馬坑出土的春秋早期車輿,其2號車安有車軾。軾橫跨車箱,兩端向下彎曲,沿兩側插入車底。軾橫剖面呈扁圓形,高出車底41厘米。“軾并不高,左右兩旁的橫欄低于或等高于軾,并且軾具有相當大的負荷強度,一足可踏前軾、一足可借助旁邊的橫欄或立柱,因而“登軾”不僅可能、而且可行”。(汪少華《“登軾而望之”的訓詁與考古考察》,《中國語言學報》2006年第12期)
對于學生提出的《禮記》中“夫子軾而聽之”一句中“軾”的質疑,也有必要比較甄別一下。
《釋名》是東漢末年一部專門探求事物名稱起源的著作,書中指出:“軾,式也。所伏以式敬者也”,就是站在車里的人,雙手按在車前的橫木上,身體要站端正,并且上身微微前傾,表示對周圍人的一種同情或尊重,一般寫作“式”。表示同情的,如《禮記》:“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軾而聽之?!北硎厩f重的,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請與君之士戲,君馮(同“憑”)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p>
而《曹劌論戰》中,面對敵軍,曹劌沒有必要表現得同情或莊重??梢?,理解為“登,軾而望之”并不能經得起推敲。
參考文獻:
[1]李長吉.講授文化:課堂教學的責任[J].教育研究,2011(10).
[2]汪少華.“登軾而望之”的訓詁與考古考察[J].中國語言學報,2006.
[3]趙啟正.中國要對世界文化做出較大的貢獻[J].人民日報,2006.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