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芳
摘 要:高中物理一直是高中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物理實驗教學微課教學方式也逐漸成為學習的重中之重,由于高中物理的特殊性,微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現階段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重要任務。就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微課資源的重要性進行了分析,對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微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進行重點研究。
關鍵詞: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微課資源;開發與利用
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學生學習意識和學習興趣的培養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內容,微課是一種新興的教育方法,是學生課外延伸和學習的最好載體,是傳統課堂學習中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沒有時間和地點限制,能夠給學生提供自主的學習環境,在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應推廣與普及。
一、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微課的重要性
現代教育方式逐漸從過去的應試教育中擺脫出來,教學方式從課本逐漸轉移到實踐技能的培養上,利用微課方式的物理實驗教學注重實際情境,將物理原理與實踐相結合,為學生提供一種自主的學習模式,為我們更好地理解物理而打下堅實的基礎。
1.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微課的內涵
互聯網形勢下,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并與現代教育相融合,打破了地域、時空的界限,傳統授課方式也逐漸開始改變,利用移動終端進行學習也成為一種新的形式,“微課”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根據新課程標準和課堂教學實際,以教學視頻為載體,針對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各類教學資源的有機結合。利用微課資源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深刻地學習物理知識,反映物理學價值。
2.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微課具有重要意義
在學生的印象中高中物理課程內容十分枯燥,學習難度很大,復雜抽象的物理公式難理解,更難記憶。微課短小精悍,適應不同的學生,讓不同程度的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基礎和接受程度選擇播放視頻的次數與快慢,并將枯燥的知識通過更直觀的方式展現出來,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視頻能夠反復播放,對那些平時在課堂上反應慢又羞于發問的同學有極大的好處。另外,利用微課教學形式,還可以突破傳統實驗教學中客觀條件的限制,彌補實驗器材不足的弊端。
二、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微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也逐漸從傳統中轉變過來,利用先進的技術和資源開展新的教學方式。
1.轉變思想,強化教學水平
教育改革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深化教學改革的基礎是轉變教育觀念,利用新技術、新方法強化教學水平。從古至今教育都需要有前瞻性,引領時代的發展,重視轉變思想,跟隨時代腳步,積極利用新方式提升教學效率。在傳統物理教學的基礎上,重視實驗微課教學方式的學習,積極學習使用各類教學軟件、平臺,在制作微課時注重具體實驗節奏、細節,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突出教學重點,讓學生能夠迅速掌握知識點并熟練運用。在微課資源的使用過程中,熟練運用微課教學方式,注重營造物理實驗微課氛圍,重視將微課資源的集中、統一、利用,深入學習物理實驗,善于利用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提升教學水平。
2.加強微課教育資源平臺建設
微課的網絡平臺是微課資源開發、應用的基礎。注重使用信息技術,微課通過信息技術信息化、數字化后開放給學生進行學習,以便于資源達到引領學習和信息服務的需求。信息化時代,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極大的變革,建設微課資源平臺,師生通過平臺交流、學習,時間、空間不受限,充分利用實驗設備、知識等資源進行物理知識的學習。另外,通過數字化平臺管理,可提高教育資源的安全性和更新速度,實現微課資源師生共享,積累微課資源,保證微課資源的權威及有效性。
3.有計劃地充實教學內容
物理實驗教學中利用微課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利用信息化技術充實教學內容。因此,重視利用微課資源的開發利用,在教學方案和課件的設計上避免視頻過于冗長、內容不夠精練等不足。根據新課標要求,對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必修與選修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教學,教學目標明確,采取多元化的形式,確保教學內容完整,提煉出有重點、有特點的微課方案,演示實驗操作,引導學生提高對物理實驗學習的興趣。
4.充分利用實驗微課資源教授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實驗學習一直是學習重點,通過微課可以明確實驗目的,強調知識點,加深學生對實驗的理解,培養他們自主動手、自主學習的能力,尤其對一些實驗器材配置不足的學校,通過微課教學引導學生在傳統實驗課的基礎上,針對薄弱環節進行重點、反復學習。例如,探究速度隨時間變化規律、運動的速度隨時間變化規律知識的掌握,就可利用《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的實驗進行學習,加深對該知識點的理解。
伴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高中物理實驗微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學校教學的重中之重,物理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接受能力,以人為本,滿足學生理論和實踐學習的需求,啟發物理思想,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曾昕.淺談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微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J].亞太教育,2016(12).
[2]吳定允,王莉華.高中物理實驗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