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傳群
近二十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地認識到:課堂教學中良好的互動交流,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使得思品課堂充滿生命的氣息與靈動。“互動”,既有教師的“動”,更有學生的“動”,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所有教育資源之間的一種互動。那么,怎樣才能做好交流互動呢?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精心備課,體現“三貼近”原則
精心備課,不僅要求教師對所講內容融會貫通,而且要設計一些具體情境,增強學生對理論觀點的感性認識,因此教師需在平時重視素材積累,不斷更新和整理教學案例。“三貼近”原則即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如果我們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所選取的生活情境能貼近學生生活,切入實際,更容易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使師生間的交流也變得大膽、深入,無拘束感,有利于課堂的生成;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熱烈,課堂氣氛活躍,教師也真正發揮了指導者、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從而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如在講《兩代人的對話》如何化解與父母的矛盾、加強溝通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實戰演練、模擬對話情境:
周末的一個下午,你要和同學出去打籃球……
“人家張阿姨家的亮亮整天都呆在家里,干什么都用功。哪像你,整天就只知道吃喝玩樂,寫完作業就算完事了……學學人家亮亮吧,每次考試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你就這樣玩下去,將來怎么辦呀……”
要求:1.說服媽媽同意自己出去玩籃球。
2.媽媽已經是第101次這樣數落你了,讓媽媽停止嘮叨。
3.不要再說我不行,不要拿我和別人比。
因為情境創設時我選取了來自學生生活的片段,引起了學生的共鳴,他們的參與熱情特別高,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并有許多精彩的生成。
二、做好課堂即時性評價
著名的教育評價家斯塔佛爾姆強調:“評價不在于證明,而在于改進。”因此,教師評價時不應只是簡單的對錯,而應注重具體引導,注重從內容、方法等方面去點撥和啟發學生。首先課堂教學評價語言必須準確。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應該明確指出學生答案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提醒學生,有效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其次,應多角度評價,進行賞識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多使用激勵性語言,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通過評價加以肯定,鼓勵學生不斷進步。教師還應及時捕捉學生的閃光點,給予鼓勵,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潛能。當然,我們要特別關注課堂中精彩的生成,從而源源不斷地催生學生學習的
活力。
三、體態語言,加強師生心靈的交流
教師的體態語言是一種運用動作、姿態、表情等傳遞信息的教學藝術,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教師把握好這門藝術,能使自己的教學水平發揮得更加完美和諧,使教師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目光如果始終和學生保持聯系,不僅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捕捉反饋信息,還可以對學生的不恰當言行予以警示,對眉頭緊鎖、愁云密布的學生送去支持與鼓勵,表達對學生的信任和期待,激發學生的思考。此外,形象的手勢在教學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手勢易于變化表演,更能吸引學生。一些象征性的手勢,如伸出大拇指表示夸獎、肯定;兩手猛拍一下寓意超級棒,右手指尖豎放于左手掌心表示暫停等,這些不經意的手勢及簡短的語言,可以在無形中對學生起到激勵的作用。總而言之,教師的體態語言融合了教師的感情,使學生整個身心都在受著教師的感染,真正達到師生情感共融的課堂效果。
四、生生互動,讓課堂綻放異彩
課堂上除了師生互動外,還有生生互動。生生互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對問題的合作探究,即學生個體之間、個體與學習合作小組之間的交流溝通。我平時在合作探究活動中,常以同桌二人小組或前后左右四人小組為單位活動,各小組成員之間針對老師精心設計的問題展開討論,集思廣益,激發互動,大家從不同的角度發表見解,進行信息交流和思維碰撞,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啟發性,也迸發出許多創造性的火花。可以形成統一的看法,也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存在,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巡回給予適當的點撥與指導。二是生生辯論賽。通常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設計好辯論題目,分為正方與反方,然后將學生分組,各組之間圍繞本方的觀點進行充分的準備,人人參與,并推選出主要辯手,在課堂上正反雙方展開激烈的辯論,最后教師要做出公正的評價,但不要明確點名哪一方是勝利者,重要的是學生通過自己動腦、動手、動口,獲得知識,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我在講《我知我師,我愛我師》這一框題了解老師這一環節時,設計了辯論賽。正方:“機器人老師”可以取代真人老師。反方:“機器人老師”不可以取代真人老師。學生通過激烈的辯論,最后得出“老師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一結論,水到渠成。
課堂互動不是簡單的教學程序,而是通過有意義的互動達到信息的交流、感情的溝通、能力的培養和人格的塑造。相信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善于運用互動的藝術,我們的思品課堂就會因互動而共鳴,因互動而和諧,因互動而共振,因互動而精彩,就會充滿生機與活力!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