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根柱
高二年級數學必修5前兩章學習完之后,學校舉行了一次階段統考。其中數學試卷有一道選擇題是這
樣的:
在△ABC中,若AB=2,AC2+BC2=8,則△ABC面積的最大值為( )
A. B.1 C. D.
筆者看到本題,解題思路如下:
記△ABC中,A,B,C所對的邊為a,b,c,則c=2,a2+b2=8。
因為8=a2+b2≥2ab,所以ab≤4(當且僅當a=b時取等號),
又因為cosC= = ≥ ,所以0 這原本是一道難度不大的選擇題,考查了余弦定理、均值不等式等知識,但學生還未學習第三章基本不等式。筆者的第一反應是該題會不會超出命題范圍了,不過出乎意料的是本題的正確率還挺高。于是在講評試卷的時候,我特地讓學生談談對本題的分析與思考。沒想到,學生腦洞大開,各抒己見,歸納一下至少有以下幾種解法: 方法一(特殊值法):因為c=2,a2+b2=8所以可取a=b=c=5,此時△ABC的面積為 ,而選項中的最大值就是 ,故選D。 方法二(解析法):以AB所在直線為x軸,AB的垂直平分線為y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則A(-1,0), B(1,0),設C(x,y),所以AC2+BC2=(x+1)2+y2+(x-1)2+y2=8,整理得:x2+y2=3(y≠0)。于是C點的軌跡是以原點為圓心, 為半徑的圓(除去與x軸的兩個交點).顯然,當C點在y軸上,△ABC的面積最大,為 ×2× = 。 方法三(配方法):因為cosC= = , 所以S2= a2b2sin2C= a2b2(1-cos2C)= a2b2-1. 因為a2b2= = =16- , 所以S2= a2b2-1=3- ,因此,當a=b時,S2max=3,故Smax= . 方法四(三角換元法):同方法三,得S2= a2b2-1, 因為a2+b2=8,故可設a=2 cosθ,b=2 sinθ,θ∈(0, ), 于是S2= ×8cos2θ×8sin2θ-1=4sin22θ-1, 因此,當θ= 時,S2max=3,故Smax= . 一道好題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共鳴,不是因為其獨特的解題技巧,而是其中所蘊含著的數學思想.本題素材普通,但學生的求解過程卻是精彩紛呈,妙趣橫生。筆者認為,在教學中,積極、適宜地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已學知識解答數學問題的技能和技巧;有利于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促進學生知識與智慧的增長;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靈活地掌握知識間的聯系,培養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