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士光
2017年8月23日,新華社授權播發中紀委公開曝光9起扶貧領域腐敗問題典型案例,其中甘肅省寧縣一村支書張向明騙取22萬元用于修廟(引自2017年8月28日《安徽文摘周刊》)。2017年1至6月,北京市紀委共查處涉農“三資”管理、惠民惠農資金管理等民生、社會保障領域的“小官貪腐”194人,“小官貪腐”問題嚴重。8月10日,安徽省紀檢監察機關發布消息稱,該省無為縣汪橋村原黨總支書記錢光明,以虛列發放表的方式將縣財政下撥的扶貧互助資金21萬元,全部從賬內劃出建立“小金庫”,供村級支出、個人日常開銷和借給其弟做生意……(上兩例引自2017年8月10日人民網和中安在線)。上述人員受到公開曝光、黨內處理和將涉嫌犯罪問題交由司法機關立案處理是理所當然的。
看了上述新聞,筆者想到,有的地方民生資金被貪污、截留、挪用、私分等,原因固然很多,但地方人大監督缺位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民生問題一直是黨和政府非常關心、重視的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把民生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級政府每年的民生支出都占了整個支出的大頭,足見公共財政向民生領域傾斜是改革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民生資金是黨和政府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撫助救濟資金或某些民生項目的專項資金,說到底是百姓的“養老錢、保命錢、發展錢”,包括義務教育資金、各類農業補助資金、城鄉低保資金、“五險”補助資金、農村危房改造資金、優撫類資金、扶貧資金等,范圍廣、項目多,加之各級財政的拼盤,數量非常之大。
然而,近年來,一些基層干部和具體經辦人員動起了歪點子,鉆監督力量薄弱、監管難度大的空子,或合伙或單獨干起了貪污、挪用、私分的勾當。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應當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擺在重要位置,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緊盯各類民生資金流向,實施有效監督,并隨時跟進。
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要把對民生資金的監督納入常委會每年工作要點,作為常規工作來抓,并列入主任會議、常委會會議議程,適時聽取和審議民生資金專項工作報告,緊盯民生資金的來龍去脈;通過執法檢查、專題調研、代表視察和工作評議等形式,了解和掌握民生資金預算、上級財政撥付和本級財政拼盤的數額、流向和發放情況等;責成財政部門開展民生資金績效評價,并向人大常委會報告,扎緊民生資金口袋,為人民群眾管好 “錢袋子”,確保民生資金發揮最大效益。
民生資金預決算公開透明是現代公共預決算的基本要求,也是預決算法律法規明文規定的,其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必要時,人大常委會可成立由部分組成人員、人大代表和熟悉財經工作的人員組成預決算監督小組,督促政府有關部門將民生資金預決算向社會公開,并對所有預決算進行監督,以增強民生資金使用和管理的透明度。另外,人大常委會還可通過新聞媒體報道、網絡信息發布等渠道,對民生資金預決算進行公開,引導公民參與,接受社會監督。
審計部門主管由人大任命,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地方人大常委會完全有權要求審計機關對政府有關部門的民生資金,按照《審計法》的規定實施有效的審計監督;審計機關應以對人大負責的精神,由對資金管理的淺層次監督轉向撥付發放的全程審計監督,對每一筆資金的流向都要追蹤問效,發現疑點要緊追不放、窮追不舍,直到弄清為止,并及時向人大報告;同時,還要強化對民生資金管理部門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監督,充分發揮審計機關“經濟衛士”職能。
鑒于民生資金的特殊性和用途的指定性,為體現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權威,在執法檢查、專題調研、代表視察和聽取專項報告等工作中,對不清楚、有疑問或發現的問題,要敢于碰硬、勇于擔當,適時啟動剛性監督措施進行監督。質詢、專題詢問、特定問題調查等可視情運用。比如,在聽取民生資金使用管理專項工作報告時,對不清楚、有疑問的問題就可開展專題詢問,直到把問題搞清楚為止。再比如,對民生資金去向不明或有截留挪用、貪污私分等嫌疑的,可啟動質詢、特定問題調查等監督利器,必要時移交同級紀檢監察機關進行立案偵查,這既是對干部的愛護,也是一種震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