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去北京旅游,清晨趕早去天安門看升旗儀式,白天逛故宮、爬長城。晚上,來到后海,那是文藝青年的天堂,賞著月色,品著美酒,聽著歌曲。在北京,人活得充實,每天都活出點兒新鮮的滋味,而旅游的愜意和享受,常常和當地的特色小吃有關。
王府井小吃街,熙熙攘攘的人群,絕對讓你有大快朵頤的食欲。伴隨著京劇的婉轉,聞香尋美食,這才是生活最新鮮的味道。
在小吃街,當你一邊有說有笑走著的時候,忽聽不遠處傳來一位老人悠長的叫賣聲“冰糖葫蘆……”傳說紹熙年間,宋光宗最寵愛的黃貴妃病了。她面黃肌瘦,不思飲食,御醫用了很多貴重藥品,皆不見病情好轉。皇上見愛妃日漸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無奈只好張榜求醫。一位江湖郎中揭榜進宮,為黃貴妃診脈后說:“只要用冰糖與紅果(即山楂)煎熬,每頓飯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準見好。”開始,大家還將信將疑,好在這種吃法還合貴妃口味,貴妃按此方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宋光宗自然大喜,展開愁眉。后來,這種做法流傳到民間,老百姓把山楂串起來賣,就成了冰糖葫蘆。
那滄桑的聲音喊出了冰糖葫蘆的酸酸甜,讓我忍不住慢下腳步張望。待老人走過來,我和朋友笑著上前。老人麥秸耙子上插滿了各式各樣的冰糖葫蘆,有山楂、蘋果、草莓等。我們正準備拿出錢包,老人沖我們仁慈一笑,你們不用拿現金,我草垛上有二維碼,你們掃一下就行了。我們相視一笑,老人可真與時俱進啊!
我們買了幾串冰糖葫蘆,紅彤彤的果子脆脆的糖,再加上幾粒芝麻,咬到嘴里“咔嚓咔嚓”,滿口醇香,帶著一股酸勁兒,一下子就沁到了心里,有一種非常爽的感覺。冰糖葫蘆富含維生素C、果膠和綠原酸等多種有機酸和營養元素。山楂的藥用功效很多,它消食積、養顏、開胃、降低血清膽固醇。《燕京歲時記》記載:“冰糖葫蘆,乃用竹簽,貫以山里紅、海棠果、葡萄、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涼。”看來,老人已將傳統小吃手藝做到極致。
老人告訴我們,冰糖葫蘆又叫糖葫蘆,是我國傳統小吃。它是將水果用竹簽串成串后,蘸上麥芽糖稀,糖稀遇風迅速變硬,北方冬天常見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凍硬,吃起來又酸又甜,還很冰。老人哈著熱氣說,冰糖葫蘆糖要蘸得均勻,越薄越見功夫,吃一口讓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蘆不怕冷、不怕熱、不怕潮,這叫“萬年牢”,做生意也講究“萬年牢”,對吧。
這位天津老人來北京賣冰糖葫蘆已二十多年,靠著祖傳的冰糖葫蘆小吃手藝和生意誠信,每年收入達六位數,為兩個子女在京城買了兩套房,可謂子女們風采在前,老人滄桑在后。
一串冰糖葫蘆,晶瑩剔透,誘惑著來來往往的人群。老北京最傳統的糖葫蘆是用山里紅串起來。北京西山產山里紅,對山里紅而言,借助于冰糖的外力作用,是一次鏈接,一次整容,一次華麗的轉身。冬天在北京吃冰糖葫蘆,甜脆冰涼,滿口醇香,帶著一股酸勁兒,有一種非常爽的感覺。
冰糖葫蘆是大街小巷一道流動的風景,是那么難以忘懷。“都說冰糖葫蘆兒甜,可甜里面它透著酸。吃了它治病又解饞,你就年輕二十年。 ”
北京的冬天是一個滿溢著烤紅薯香甜味道的城市,烤紅薯永遠是一道難忘的街景。
路邊的小攤溢出熟悉的烤紅薯味道。幾位蹬著三輪車或推著手推車的奶奶、大媽在呼嘯的寒風中竭盡全力發出一聲聲叫賣:“賣烤紅薯,香甜美味的烤紅薯……”吆喝聲又啞又沙,像被砂紙打磨過一樣,在人來車往與城市的喧囂中如此微弱。
紅薯又名番薯、甘薯、山芋、地瓜,外皮土黃色或紫紅色,紅薯含有豐富的淀粉、維生素、纖維素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還含有豐富的鎂、磷、鈣等礦物元素和亞硝酸等,保持血管彈性。《本草綱目拾遺》說,紅薯能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美國生物學家發現,甘薯中含有一種化學物質叫脫氫表雄酮(DHEA),可以用于預防心血管疾病、糖料病、結腸癌和乳腺癌的發生。其貌不揚的紅薯送來的不僅是美味,還有健康。
這次來北京玩,自然是想嘗嘗北方的烤紅薯味道。來到一位賣烤紅薯的大媽面前,我含笑從爐口邊上挑了一個大紅薯,拿在手里又熱又軟。大媽呼出一口熱氣,用那雙粗糙、皸裂的手,上稱、包好,遞到我手里。
我撕開有點兒黑糊的紅薯皮,里面橙里透黃的紅薯瓤散發著甜絲絲的香氣,頓時覺得冬天很溫暖。這熟悉而又親切的味道,喚起我兒時的幸福記憶。記得小時候每到冬天,大街小巷時常看到賣紅薯的小販,他們蹬著三輪車或推著手推車,車上放著一個用油桶制作的大烤爐,爐口邊擺放著一排排紅薯。爐里鋼筋圈上放上白色或紅色的紅薯,下面燃燒的木碳烘烤著,裊裊升起的青煙給人帶來寒冬里的一絲絲暖意;而守候在爐邊賣烤紅薯的人,時不時哈出一口熱氣,靠著這僅有的一點兒熱度取暖。只要一有人走上前,他們立刻打起精神,笑臉相迎。
紅薯雖其貌不揚,卻內有乾坤,熱乎乎的烤紅薯捧在手里,先已將寒意驅散了一小半,輕輕一掰,一股熱氣升騰,橘紅色的瓜瓤仿佛一團小火苗,跳躍在眼前,雖然還未吃,心里已經暖洋洋的了。咬下一口,軟糯的紅薯,既填飽了肚子,又使嚴寒跑得一干二凈。那時,牽著媽媽的手,捧著熱乎乎的烤紅薯,走在回家的路上,對我來說,是一件最幸福的事。
烤紅薯的暖意從我的指間流向心房,在拷問靈魂,這些蜷縮著在繁華城市的一角賣烤紅薯的小販,用適者生存的道理詮釋著平凡的人生。
寒冷的北京,那些載著鐵桶爐的三輪車,將這寒冷的冬日,依舊烤得噴香。
這充滿著愛的味道,在我的心中,將永不消散。
板栗是殼斗科栗屬的植物,維生素C含量比蘋果高十幾倍,栗子中的礦物質有鉀、鋅、鐵等。板栗邊緣有刺毛狀齒,堅果包藏在密生尖刺的總苞內,外形玲瓏,呈紅褐色,有淺薄臘質層。鮮艷而富有光澤,果仁呈米黃色,肉質細膩,糯性黏軟,甘甜芳香,營養豐富。
糖炒板栗是京津一帶別具地方風味的著名小吃。我讀過汪曾祺先生寫的《栗子》:“說起栗子,以北京‘良鄉板栗最為著名,據說良鄉栗子原是進貢的,是西太后吃的……”看了大師寫的文章,我一直想去北京嘗嘗“良鄉板栗”。
新年去北京旅游,在寒風凜冽的冬天,什么美食最能溫暖腸胃,吃起來簡單方便,那就是糖炒板栗。寒冬里,那一顆顆褐色的小家伙俏皮地爆著臉,散發著一股栗香,引誘著路人。
在北京西城區有一家店面不起眼的炒貨店,名曰“鄉巴佬栗子”,生意非常火爆,真是店小名氣大。在寒冷的冬天,前來買“糖炒板栗”的顧客排成了長龍,人們哈著熱氣,搓著手,還執著地等著一大鍋正在炒制的栗子。顧客等得急,老板一點兒也不急。老板表情嚴肅又認真地看著火候,板栗機和著黑色的炒栗石不停地炒。板栗炒熟后,外殼、內膜、栗肉三者分離,栗肉干中帶潤、粉、沙,栗香濃而甜。他非要把剛倒出的滿匾的熱栗子輕抖一遍,在抖動的過程中,他眼疾手快地挑出十幾個壞栗子,擱到一邊。看得出,他在用心經營著自己產品的品質。
我們買了幾袋“鄉巴佬栗子”,里面的板栗個頭均勻,粒粒飽滿。從紙袋里取出板栗,隨著指甲劃開栗殼“啪”的一聲,一小股熱氣隨著板栗的香氣鉆入鼻腔,脫殼而出的板栗吃起來,味道嫩嫩的,入口香甜沙面,一個接一個的讓人欲罷不能。
板栗有“千果之王”的美稱,氣味芳香,是一種健胃補腎的上等果品。《本草綱目》中也有“補腎之王、美容……”許多功效記載。中醫學認為,栗性甘溫,五毒,有健脾補肝,身壯骨的醫療作用。
北京的糖炒板栗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吃起來清香滿口,甘美如飴,“中實充滿,殼極柔脆,手微剝之,殼肉易離而皮膜不粘”。難怪現炒現賣熱乎乎的糖炒板栗受到這么多人的青睞。
|孫燕超|
孫燕超 1996年11月生于江蘇盱眙。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南京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作品散見于《散文百家》《青年作家》、美國《僑報》、法國《歐洲時報》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