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 要 探討新時代背景下新媒體平臺上科學傳播的效果,并以微信公眾號為研究對象,就其科學傳播的方式方法與實際效果進行系統的整理與分析。筆者首先以理論和方法作為出發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在新媒體平臺上進行科學傳播的效果以及與其相關的實際性測量問題,以期能為新媒體平臺實現科學傳播的高效化提供不竭的源泉與動力。
關鍵詞 新媒體平臺;微信公眾號;科學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7-0055-02
伴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我國逐步步入小康社會,其對于民眾的基本生活與工作狀況帶來了一定的積極影響。例如,信息技術的崛起,為民眾的基本生活條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民眾們更是深入地了解到了眾多社會性問題,其中不僅包括了轉基因的食品安全問題與食品添加劑問題等,還包括了霧霾、赤潮等環境性問題。所幸的是伴隨著信息技術水平的進一步發展,新媒體平臺逐步崛起,其為民眾了解、參加公共性問題的探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尤其以微信公眾號為主,這一類平臺已經成為民眾獲取社會政策、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載體[ 1 ]。顯然,利用微信公眾號進行科學傳播具有其獨特的優勢。而筆者便是在微信公眾號的基礎上就新媒體平臺之于科學傳播的效果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1 時代背景分析
新媒體的逐步發展正在改變著科學傳播的總體狀況,其主要內容一般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傳播過程中參與者的類型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隨著近年來我國新媒體技術的普及以及新媒體平臺的崛起,使得我國傳統的科學信息傳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就使得更多的民眾敢于參與到整個科學傳播的活動中來。例如,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社交平臺便是為公眾參與更多的社會性話題討論提供了方便,這種特點尤其在具有風險性和話題性的社會問題面前尤為突出。總體而言,在涉及到公眾利益問題等方面的話題上,公眾更樂于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中去發揮自己的話語權與社會問題參加權。
2)科學傳播的途徑與方式方法發生了深遠的變革[ 2 ]。首先,在新媒體平臺上科學信息的主要內容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其內容更為新穎、獨特。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博客平臺上傳播科學信息相比于以往的傳播方式而言,其語言更為個性化、獨特化,且其往往善于利用數據工具將主要內容呈現得更為直觀化、具體化。其次,新媒體平臺使得科學信息在傳播道路中平衡了民眾與科學之間的力量,使得民眾參與科學信息的討論研究變成了可能。以手機以及相關App為例,新媒體可以針對相關的科學信息知識展開分析或干預。最后,在新媒體平臺上往往凝聚了社會共識,在社會問題的解決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2 科學類微信公眾號傳播效果分析
微信公眾號作為科學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其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所占據的地位舉足輕重。因此,接下來我們將在分析科學類微信公眾號傳播效用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相關的隱性指標,最后總結出科學類微信公眾號在科學傳播過程中可能的影響因素。
2.1 在顯性指標下的微信公眾號傳播效果分析
1)日平均的發文次數。本次研究主要統計分析了騰訊科技、科技日報、果殼網、科技美學等30個微信公眾號,為了進一步保障本次研究結果的精確度與有效度,筆者主要計算了800個微信公眾號的日平均發文總數。統計結果顯示,有28個微信公眾號在我們所統計的50天內堅持做到了每日更新;且“果殼網”“科技微訊”等兩個公眾號每日更新次數甚至超過了兩次;大多數的微信公眾號并不能堅持做到每日更新,這一群體的數量占到調查總量的90%;更有甚者,在此次調查中有近50個公眾號在50天內均為更新任何主題內容,顯然已經成為了我們所謂的“僵尸號”。
2)日平均發文篇數統計。微信公眾號往往采取“一篇頭條、多篇文章”的發布形式,而筆者認為微信公眾號的日平均發文篇數也從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該微信公眾號的運營能力與傳播質量。僅有著眼于提高日平均的發文篇數才能為該公眾號的發展壯大給予一定的文章數量與文章質量支持,最終有效實現微信公眾號的科學傳播價值。
2.2 在隱性指標基礎上的微信公眾號傳播效果分析
此部分的重點主要在于分析科學信息傳播公眾號在不同認證主體、發布內容等方面的分布狀況,并同時從微信公眾號科學信息傳播的隱性指標出發,來進一步研究公眾號在科學傳播方面所具有的效果[ 3 ]。相關的指標一般包括了公眾號主體內容的原創度、多媒體資源的使用情況以及公眾號內的文章質量、趣味性和科學性等。
1)微信公眾號的認證主體分析。筆者通過分析統計800個微信公眾號的認證主體后發現,依據公眾號運營主體的差異,科普類別的微信公眾號往往可以分類為多種。研究發現,科學類微信公眾號的主體一般在于科學研究機構、政府單位等。另外,勢單力薄的個人微信公眾號也在科學傳播中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4 - 5 ]。總之,微信公眾號的運營主體往往以政府官方機構為主,個人運營為輔。例如,在本次的調查統計中,運營主體為地方科技辦公室、氣象局、研究所的占據198個;運營主體為教育單位、出版單位等事業單位機構的占據了168個;運營主體為具體個人的占據了132個。在微信公眾號的運營主體方面呈現出了較為多元化的趨勢。
2)文章原創度。微信公眾號內容的原創度不僅影響著整個微信公眾號的發展情況,更對于閱讀者的受益情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而在我們數據統計、后臺檢測的基礎上,在此次調查研究的800個微信公眾號里,有14%的公眾號其文章原創度較低,存在抄襲的情況;有36%的公眾號原創度水平處于一般的情況;所幸的是原創度較高的微信公眾號占到了此次調查總量的50%。由此足以表明,目前在微信公眾號這一平臺上的傳播媒體較為重視原創度與實際性,其往往擁有自己的寫作團隊,在內容選擇、發布等方面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3)文章趣味度。微信公眾號內容的趣味度不僅是其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前提,更是將微信公眾號品牌價值、科學文化知識進行深入傳播、介紹的新手段、新路徑。僅有著力于加強微信公眾號編輯內容的趣味度,才能進一步誘發廣大民眾對于科學知識內容的渴望與需求,才能逐步推動我國科學文化知識的繁榮昌盛。根據筆者的數據統計資料顯示,鼓勵公眾對于科學知識產生興趣是促進科學傳播的主要方式之一[6]。公眾號內編輯內容的趣味性將從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該公眾號的發展狀況以及相關科學信息的傳播度、影響效果。公眾往往更傾向于接受形式多種多樣、生動形象的科學內容,反之,對于部分語言枯燥、難以理解的科學內容往往很難產生閱讀興趣。在本次的調查活動中,我們并不難發現,存在42.3%的微信公眾號其存在文章內容趣味性低的問題。另外,大部分的微信公眾號往往缺乏文章趣味性,讀者也就無法根據該文章產生較大的閱讀興趣[7]。最后,僅僅存在22.6%的微信公眾號具有較高的趣味性,可以很好地把握大多數讀者的閱讀興趣,從而在實現自身媒體傳播價值的同時有效地發展了科學文化知識。
3 結論
綜上所述,自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深,我國在社會信息技術水平、新媒體平臺等方面都面臨著全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新時代里,應當如何合理運用新媒體平臺實現科學信息的傳播交流已經成為了當今時代背景下應當被給予著重研究的新問題與新方向,而本文首先在于闡述當前的時代背景,然后通過舉例分析微信公眾號在科學傳播中所占據的地位及其實際性作用,以期能為我國新媒體平臺的發展壯大、科學信息的廣泛傳播貢獻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楊淑娟,劉景景,沈陽.媒體微信公眾平臺服務發展現狀及對策——基于“新媒體指數”大數據平臺的分析[J].新聞與寫作,2015(2):10-14.
[2]季明,高明.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以微信公眾號為例[J].江蘇高教,2015(4):114-116.
[3]王玲寧,陳昕卓.自媒體科學傳播內容與媒體顯著性之研究——以微信公眾號“果殼網”為例[J].新聞大學,2017(5):68-76.
[4]馮杰,唐亞陽.社交媒體情感化表達與傳播效果的關系——以微信公眾號文章情感化表達為例[J].新聞界,2017(2):70-74.
[5]廖雪萍,李耀先,黎穎智.基于微信平臺的氣象科技期刊傳播模式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17(8):61-63.
[6]鄧曉斌.大眾傳播學視域下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J].青年記者,2017(29):117-118.
[7]周林興,史林玉.基于傳播學視域的檔案館社會化媒體研究——以微信公眾號為研究對象[J].山西檔案,2017(1):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