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任之

二十三集電視劇本《金陵艷妃》,曾發表于2004年《劇影月報》第六期增刊上。是迄今為止,我參與創作最長的一部電視劇本,也是惟一的一部以金陵歷史為題材的劇本。其創作過程充滿了艱辛與樂趣。對我來說,它既是創作的過程,也是一次學習的過程,今天回顧起來,仍然意味盎然。
我自小喜歡歷史。最早接觸的是《三國演義》《水滸傳》《封神榜》之類的古典名著。書中的英雄人物以及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深深地吸引著我,使我愛不釋手,簡直到了上癮的地步。泛讀,除了滿足了我對歷史的好奇,也使我了解到許多歷史知識。后來凡是描寫古代歷史的書我都找來讀,包括正史、野史、武俠、傳奇,到了凡“古”必讀的地步。參加工作后,由于從事的工作與文化有關,文、史、哲本身相互關連,有著內在的聯系,于是我又開始系統地學習歷史。我多次通讀了《中國通史》和蔡東藩的《中國歷代通俗演義》以及相關的哲學、政治、宗教書籍,通過系統學習,我將過去零星掌握的歷史碎片串聯了起來,為后來參與創作電視劇本《金陵艷妃》打下了理論基礎。正如人們常說的: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歷史劇突然紅火起來,央視又連續播出了《三國演義》《太平天國》等大型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以及瓊瑤的“戲說”類作品,如《還珠格格》、二月河的清代題材電視連續劇。每當這些電視連續劇播出時,立即在社會上產生了轟動效應,并造成萬人空巷的局面。可見廣大電視觀眾對歷史題材的喜愛程度,于是我們也產生了寫一部描寫歷史故事的電視連續劇的沖動。然而,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漫長而悠久。面對浩瀚的歷史長河,我們感到茫然和無措,究竟從哪里下筆?選擇哪段歷史?我們陷入了沉思。
主題,是一切作品靈魂。就像一根紅線貫穿于作品之中。歷史題材作品也不例外。
關于歷史,唐太宗有句千古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對當今社會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是人們常說的“古為今用”。
今天我們正處于一個偉大的時代,改革開放已成為歷史的潮流。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其成就受到了世界的矚目。然而,在這股洪流之中,也出現了一股逆流:少數領導干部由于經不住金錢的誘惑,沉寂不久的貪污腐敗之陋習又開始抬頭,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將會失去民心,葬送改革的成果。歷史上,因統治集團的腐敗而造成的社會動亂、國家滅亡的教訓比比皆是。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因此,我們確定這部作品的主題是反腐。
翻開史書我們看到,由于統治階級的殘暴和荒淫,造成國勢衰弱、民眾造反、社會動亂、國家滅亡的悲劇多不勝數,而且你還會發現,歷史總是驚人重復,貪腐像韭菜一樣,總會不斷滋生,屢防不止,久治不愈。當年朱元璋甚至采用酷刑,將貪官“剝皮”都未能禁絕。從某種意義上說:很多反貪作品都是“炒冷飯”,已經很難寫出新意。為了避免簡單的重復,我們決定選擇一段大多數歷史作品都未觸及的朝代,希望作品多一些新鮮感,我們又確定了幾個選擇歷史背景的標準。
1.作品的地域性。
人們在評價一部作品,常說:首先是民族的,然而才是世界的。
中國不僅幅員遼闊,而且是個多民族,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特色。因此,也可以這樣說,任何一部作品都具有地域特征,地域特征同時也是作品的重要個性之一。
我們決定將這個作品的故事背景定在南京。因為作者都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我們熟悉南京,寫出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第二,當年南京電影制片廠領導,聽說我們要寫一部描寫古都南京的作品時,也有意要參與作品的拍攝。因此,不謀而合,大家就此達成共識。
2.熟悉這段歷史的人越少越好,以增加觀眾的新鮮感。
我們知道,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十代都會,歷史極其豐富多彩,選擇范圍非常廣。而且有許多朝代都是大家熟知的。如明代、太平天國等。那么究竟裁剪哪一段歷史呢?于是,我們又確定了另一個原則:選一個比較“冷僻”的朝代,也可以說是歷史的“冷門”作為歷史的背景。
翻開歷史,史上最紛亂的時期,可能要算南北朝了。北方有“五胡亂中華”,其實遠不止于五胡,朝代不停的更迭,多得連史學家也無法說清。南方稍微好一些,從東晉算起,歷經宋,齊,梁,陳五個朝代。南陳是南朝最后一個朝代,也是壽命最短的。而且,陳后主本身也頗具傳奇色彩。
3.南陳與“東晉遺風”。
所謂“東晉遺風”,我們知道:東晉是中國歷史上一段較為黑暗的時期,司馬氏集團不僅殘暴,而且腐朽,他造成的直接結果是:文人階層不愿參政,避之深山野林之中。他們在山野竹林之中肆意評點朝政、嘲諷時事、飲酒作詩、追求享樂。秦淮河畔,天然的風光成了他們理想的“安樂園”。腐朽與文化的結合,形成了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東晉風氣”,東晉滅亡之后,這股“風氣”一直影響著后代,時稱“東晉遺風”。
南陳,正處在“東晉遺風”影響最深的時期。因此我們選擇了這段歷史作為劇本的背景。
南陳是個短暫的朝代。從陳霸先建立南陳,到陳叔寶亡國,只傳了二世。前后只有十多年時間,就被隋朝滅亡了。但是時間雖然不長,故事卻很曲折,留下極其深刻的歷史教訓,具有典型意義。
1.歷史背景的獨特。
作為秦淮文化的誕生地,南京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沉積。何謂“秦淮文化”?我翻閱了許多史書,無一作出完整解釋。所有文獻毫無例外,將“秦淮文化”稱為優美文化的“代名詞”。它有著最燦爛的文化背景,有著最美的自然風光,有著最精致的美食珍饈,有著出色的“才子”和絕色的“佳人”……但誰也不敢就此說“秦淮文化”是“享樂”文化。
但不管怎么說,秦淮文化敘說著風花雪月的傳說,留給人間的是無盡的遐想,這本身就給電視劇增添了美麗的背景和艷麗的文化氛圍。
2.“東晉遺風”是一種糜爛的生活方式。
當時的士大夫以“出世”的方式對抗殘暴,因此受到統治階級的殘酷打擊,留下了許多悲慘的故事。這些故事以它獨特的方式警示著后世,是一份不容忽視的歷史遺產。
3.風情萬種的文人皇帝。
南陳后主陳叔寶與南唐后主李煜一樣,都是風情萬種的文人皇帝。他們舉止瀟灑、行為風流、沉溺女色、喜歡詩詞,給后人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詞。南陳后祖的著名詩詞《玉樹后庭花》與南唐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一樣,是中華文化的瑰麗遺產,同時,作為“亡國之音”,也是歷史的反面教材,它的藝術價值與歷史教訓同樣是沉甸甸的,是不能遺棄的,否則,歷史將會殘缺不全。我們選擇這段歷史,其用心也是對中國的文化起著一點“補缺”作用。
4.歷史劇的普遍性。
陳叔寶的妃子張麗華,世傳“發長七尺”“美目流盼”“體膚含香”“撫媚動人”,算得上絕世佳人。中國的戲劇,總是離不開“才子”“佳人”,正因為有了這些“元素”,劇本才會具有絢麗的色彩而引人入勝。
5.“現代”元素。
從史書中,我們還發現的,最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出現的“現代”元素,讓我們驚喜不已。在蔡東藩的《中國歷代通俗演義》中,我們發現,早在南北朝年代,人們的生活中就已出現了許多現代生活的雛形:如南陳時,陳叔寶就在水西門城下,組織“群眾”歌舞表演,類似于今天的“廣場舞”,又如,陳叔寶組織士兵與馬比賽“奔跑”,又類似于今天的“體育”競賽……這些,我們在劇本寫作中都予以運用,以增添劇本的娛樂性。
《金陵艷妃》發表迄今已十多年了。今天回想起來,仍然使我激動不已,但愿有朝一日它能被有識的導演看中,搬上熒屏,以此起著“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