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芹
作為一名淮劇老旦演員,近年來我先后在多部淮劇中飾演老旦角色。我們常說,戲如人生。一部優秀的戲劇,它往往能反映人生的喜怒哀樂,揭示尖銳的社會問題,給人以精神的熏陶,知識的傳授,智慧的啟迪,從而更好地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撐。這些年,在組織文藝走進基層一線的演出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我觀看現代淮劇《打碗記》以及飾演同類戲劇中的感悟。劇中那鮮明的人物性格,曲折的故事情節,發人深省的啟示作用,對社會所產生的警世作用,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孝敬老人應當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淮劇《打碗記》講述了一個并不復雜的故事。雙目失明的陳老奶奶,在大兒子陳大年、二兒子陳小寒兩家按月輪流過。大年媳婦孫如意聽說自己的兒子媳婦要回來,又看到天將降雪,遂叫陳大年趕快把老太太送到陳小寒二爺家。陳老奶奶感嘆自己命苦,當年含辛茹苦把二個兒子養育大,現在落得這個下場,不如一死了之,于是起了投河自盡的念頭。此時適逢孫媳婦白玲路過救下老人,并將昏迷的老人接回到自己的家。白玲看到自己婆婆孫如意對親身奶奶的忤逆行為,最終巧妙的用陳奶奶手中的一只貓飯碗,表示將用這只碗留著紀念,為的是留著這個“傳家寶”將來用它來孝敬自己的婆母,從而達到一語驚醒夢中人,如此上行下效,將來的下一代也將延續這個辦法,到那里臨到自己頭上的孫如意又將是一番什么滋味,這杯苦酒又怎么能飲得下去?戲劇就是這樣以其強烈的效果產生一定的警世作用。演出以來一直受到普遍的歡迎,對推動尊老愛幼社會風氣好轉有重要的意義。
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尊敬長者,倡導孝道一直是世代人們崇尚的傳統美德。在古代的書本中,一直有烏鴉有反哺之義,羊羔有跪乳之恩的宣揚。歷朝歷代那些孝敬長輩老人的孝道故事更是數不盡、道不完。今天,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弘揚傳統美德,倡導家庭孝道更有著重要的現實深遠意義。歷史就是這樣代代相傳,有限的生命之中,每個人都將經歷從出生到成長再到逐漸走到老年,這個歷史規律誰也無法去阻擋。傳承尊敬老人的好風氣,既是社會倡導的文明之舉,也是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一代做給一代看,人人爭當好模范。愿這種優良的社會風氣成為精神文明建設中永恒的主題。我想這也是我們為何要繼續演出現代淮劇《打碗記》啟示。
二、倡導和諧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在淮劇《打碗記》中,作品塑造了陳大年、孫如意夫婦和二兒子陳小寒。我們常說家和萬事興。在陳大年家里,由于他多年來對自己媳婦孫如意放任姑息遷就,遇事忍氣吞聲,唯唯諾諾,生怕家中丑事外傳。你看陳大年在自己老母親的撫養問題上,雖說在當今時代多子女人家,在對上一輩老人撫養上采取輪流供養的舉措,這本也無可厚非。只要彼此妥善協商,把老人安排得好,怎樣處理都是可以的。但有一點就是不能讓老人受罪,心理受到委屈。俗話說粗茶淡飯,只要吃得平安。老年人本沒有什么更多的要求,他們這一輩只求平平安安。在劇中,大年對孫如意因天氣不好,要提前支走老人家,逼著老人含淚離家去二兒子家,這種做法實在讓人所不齒!這也導致老人最終不得不含恨欲去投河自盡,要不是正好路遇孫媳婦白玲,就要釀成人間悲劇,這是多么可怕的情景哪!
作為劇中的大兒媳孫如意,正如大年的外婆斥責她所說的,從小嬌生慣養,養成了不尊敬老人的惡習,才有了一直視老人為累贅,巴不得老人早早過世的心地。這個婦女真是世上少有,居然讓自己的婆婆常年用一只貓飯碗吃飯,她嫌棄老人臟,討厭老人在家中。人們常說家有老、是個寶。老人當年為撫養家庭,培養孩子,多少人家的父母是傾盡全部心血,耗盡了一生的積蓄,為了是下一代的成長,父母上輩的良苦用心,感召天地日月。尤其是陳奶奶一大段回憶大年兄弟倆人讀書時的情景,那段淮悲曲調真是唱得讓人淚雨紛飛,我在演唱這段時常常打動無數觀眾,多少難忘的記憶,父母的浩浩思情,都勾起人們無盡的思念。劇中的二兒子陳小寒雖然戲不多,但他同樣沒有好的品德,為母親的一天兩天與老大家爭吵不休,讓人看了實在心寒。一個和諧的家庭,如果大家都能和和美美,尊敬老人,上賢下孝,我們的社會就一定是充滿和諧進步的。從這一點看淮劇《打碗記》的確是一部難得的好教材!
三、崇尚美德是當今社會的時代呼喚。淮劇《打碗記》深刻地揭露了陳大年、陳小寒兄弟倆沒能履行社會公德,在對待老人問題上所產生的不良后果。尤其是將大兒媳孫如意的丑惡嘴臉暴露在舞臺上,以激起人們的普遍斥責,從而產生重要的警世作用。這出戲好就好在不只是簡單的揭露,在批判和暴露一些丑惡現象的同時,成功地為我們塑造了白玲這一新時代后來人的鮮活形象。這是時代的正能量,給人以鼓舞和信心,讓我們看到正義的力量,看到人心的向背。
在回家的路上,白玲根本識不識欲投河自尋短見的老人,在這危難之時,她義無反顧的伸出義手救起了老人,并進行勸慰和安撫,讓一個即將枯死的心靈重見光明。你看在她救助了老人后是耐心尋問,問長問短。那一句句話語,如沐春風,輕拂老人的心房,那溫馨的呼喚,是那樣的甜潤,用她的行動打消老人的顧慮。特別是她將老人送回家,讓這位被婆婆趕出門的老人再次回到自己的家中,她說出的話語擲地有聲,行為感人肺腑,一舉一動都給人以新的力量,這是正義的力量,文明的力量,也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力量!
劇中陳老奶奶的一只貓飯碗,這是一個非常關健的道具。你看這只碗是陳奶奶的專門用碗。一段唱詞特別精辟:“提起這只藍瓷碗,我不知眼淚滴幾碗。它是我的專用碗。不準亂碰兒媳碗。有時候生病在床難洗碗,飯粑粥糊粘滿碗。餿味酸氣不離碗,別人當它是貓飯碗。我一天三頓用這碗,飯粥湯菜盛一碗,飽也是一碗,餓也是一碗,如若再想添半碗,拍桌吵罵要打碗。”陳奶奶的一席話真是聲聲淚,字字怨,讓人深深同情,為之落淚!
就是這位孫媳婦白玲,巧妙的用了這只碗,以碗說碗,舉一反三,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多少睿智充滿智慧,讓忤逆的婆婆孫如意從這個淺顯樸素的道理中幡然驚醒,從而聯想到未來的我也要做婆婆這人生無法回避的時候!
白玲新一代,她的美好善舉,感動社會,感動世人;她們是今天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力軍,是我們偉大時代的驕傲,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代表。隨著在全社會大力推進文明道德風范,我們也相信這樣的白玲會越來越多,今后我要繼續多演這樣的好戲,用它來啟迪更多的人,為偉大時代鼓與呼,永遠做崇尚尊老的踐行者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