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娟
人們都說徐州是曲藝之鄉、藝人云集、曲種繁多,可那是過去,現如今徐州的地方曲藝太少,能見到的怕只有徐州琴書了。一是還有那么點觀眾,二是還有那么幾位深愛徐州琴書的演員。但這不等于琴書繁榮了,家喻戶曉了。徐州琴書面臨萎縮,極不景氣,已到了它自身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有人說要繁榮徐州琴書。可怎么繁榮?如何繁榮?光說空話不行。
我們首先找到不景氣的真正原因在哪兒!我認為這關鍵在于徐州琴書與藝術時代審美的共性之間所產生的差異,這是本質性的原因。徐州琴書要提高、要生存、要發展,必須抓住兩個方面:一是保留個性,改編求精;二是接納時代審美共性,打造現代琴書新的個性,這里包括新創歷史題材作品和現代題材作品。將這兩點科學合理組合,徐州琴書大有前途。
任何藝術都有自己的個性,表現在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徐州琴書藝術主要表現在形式上,徐州琴書的形式美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備受觀眾所喜愛。徐州琴書的個性在社會生活發生世態巨變后,出現了兩極分化。因為代表徐州琴書個性的形式,絕大部分從千百年民族傳統文化中產生,一旦形成便有其穩固性。當前生活發生巨變,原有穩固性的形式不表現嶄新的生活內容了,這是徐州琴書改革中十分棘手的問題。若原封不動,或有限地改動徐州琴書形式,徐州琴書難與飛速發展的社會生活相適應;若大量拋棄原有形式,則喪失徐州琴書的個性,就不能稱之為徐州琴書了。在當代中、青年觀眾面前,比照新的經濟基礎上所誕生的新藝術,徐州琴書給人們留下了形式陳舊的印象。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不同時代的審美差異很大。早期人們以京胡音色為美,現代青年人則以電聲樂器音色為美;古人以驃騎駿馬為美,現代人以摩托的士為美。因而不同時代有各自不同的審美標準,不同時代的審美意識又是伴著不同時代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的。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共性,這個審美共性是現實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現實生活給中青年觀眾共同打上社會主義時代的審美烙印。所以中青年觀眾帶著全新的普遍性的審美意識趨向新藝術而冷淡了徐州琴書藝術。
徐州琴書個性的“舊”與當代觀眾審美共性的“新”之間產生矛盾沖突。然而,徐州琴書藝術不會絕種于現代,亦不會失去未來。其原因在于民族意識的挽留。經過幾千年歷史篩選積淀下來的優良的民族意識,如善良賢惠、真誠正義、謙恭禮讓等等,這些意識陶冶孕育了民族精神,于當今仍有積極意義和存在價值,有利于社會文明建設。保有這種民族精神的徐州琴書將得以保留下來。第二是審美個性的挽留。任何時代有審美共性,也有審美個性。大多數老年觀眾的審美個性的形成是在徐州琴書最繁榮的歷史時期。他們喜歡聽琴書、欣賞琴書,至今對徐州琴書仍有濃厚的興趣。還有古文化修養較高者、精通徐州琴書門道的琴書迷,也還有少量熱愛徐州琴書的中、青年觀眾。他們的審美需求也為徐州琴書提供了生存條件。第三是徐州琴書自身歷史的繼承性。徐州琴書在社會發生質變時刻,它自身也在進行著量變的發展。建國以來雖然仍以說唱傳統段子為主,但都比過去有發展變化:如演員代代出新秀、劇本有改進、新編的歷史題材、現實題材作品有少數獲得成功。這些徐州琴書藝術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創造出的文化價值也被認可。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消除徐州琴書藝術的個性與時代審美共性之間的差異呢?一方面我們保留徐州琴書個性,選優加工,精益求精出珍品。這是我們徐州琴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義務,這方面的事已經有人做過,但參與人太少,成果不顯著。其原因在于改編傳統作品缺乏新的理念,沒有沖破原徐州琴書中舊的道德觀、倫理觀,改來改去舊骨依然。這需要幾代徐州琴書工作者努力,是一個漫長的艱苦過程。另一方面,在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后的歷史關口,徐州琴書必然也要發生變化,嶄新的生活呼喚著徐州琴書與之相適應,強烈要求徐州琴書產生一次質的飛躍,當代觀眾的審美共性必須催生出徐州琴書的新生兒。徐州琴書必然從現實生活的“源”中提煉出許多新的藝術手法,用來表現新的生活。小品原是戲劇專業訓練演員表演時的教學形式,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已成為深受觀眾喜愛的獨立藝術門類,這給徐州琴書改革帶來啟發,要適應現代社會生活必須要創新,不出新則無法生存。
八十年代以來各地的地方戲曲發生了不少變化,出現過新的創作手法,有很多戲曲表演上增加了一些表演手法,如舞蹈、流行音樂、電聲伴奏、聲光電的利用、服飾變化等,盡可能借鑒了一些姊妹藝術精華之處來豐富表演手法,增強視聽感受,在合理繼承戲曲的寫意性、假定性、程式化、節奏化的同時,大膽揚棄了與當今不適應的技藝,不失戲曲個性又有新的時代感,別開生面,耳目一新。徐州琴書也必須去學習戲曲藝術的舉措,只有這樣才能消除琴書個性與時代審美共性之間的差異。當然,這種變化過程漫長而又艱巨,它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由幼稚變成熟,與全新的社會生活同行,經過不停頓的嬗變,必須從徐州琴書中脫胎換骨,產生一種與現實社會生活完全相適應的新的藝術品種,這將是徐州琴書史一次意義十分重大深遠的飛躍。徐州琴書傳統段子的加工求精和現實題材作品的嬗變,這兩種結合成為一體,就是徐州琴書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