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石

農家書屋是惠及全國農民、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的重大工程,是農村公共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農民進行科學文化知識普及教育的重要場所。它面向農民、貼近生活,在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知識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隨著它的發展,農家書屋也暴露出諸多不足,如何從根本上改變農家書屋的現狀,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把農家書屋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需要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單位和農民齊心協力、共同努力,其中,擁有藏書、人才、財政投入、文獻采訪等優勢的縣級圖書館(以下簡稱縣級館),具有他人無法替代的功能和手段,理應成為鞏固和發展農家書屋的主力軍。
1.是我國農民提高自身素質的需要。
由于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57%以上。農業、農村、農民是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著我國新農村建設進程,但我國農民的總體文化水平不高,農民自學閱讀習慣和閱讀積極性尚沒有形成,這就需要加強農村文化的建設。于是,農家書屋便應運而生。
2.是科技發展的需要。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已滲透到各個領域,特別是農業中的廣泛滲透和發展,逐漸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管理方式和技術服務方式,并在農村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而這對農民科學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農家書屋的建成,為廣大農民學科學、學技術、學文化提供了便利,農民群眾是歡迎的。
3.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未來5年中國發展主要目標提到城鎮化質量明顯改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由于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產物,是人類生產關系從農耕文明進入工業文明的轉變,而農民工文化素質普遍較低,隨著城市對高技術勞動力需求越來越強,他們現有的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滯后于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不僅制約了他們在城市的生存能力,也制約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而發展中的農家書屋為農民工提高文化素質、技術水平提供了平臺。
在我國,一些地方農家書屋已初具規模,然而,僅僅硬件上的達標,遠不能提高我國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原新聞出版總署農家書屋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在《關于切實提高農家書屋使用率的通知》中指出:近期有關部門在對農家書屋進行檢查時發現,一些地方在使用上存在著許多問題。有的農家書屋由于沒有配備管理員,開放時間得不到保障;有的農家書屋雖然門開著,但書柜上鎖;有的農家書屋建好了,一旦通過上級的驗收之后就關門。這種狀況至今尚未有效改變,從而造成國家資金的浪費,使黨和政府的“惠民工程”不能發揮其正常效益,使農家書屋未能實現其價值。
1.農家書屋的選址問題。
我國地域遼闊,農民居住分散,又由于新農村建設,撤鄉并鎮,使原來的多個村合成一個村,這就使每個村的人口增多,面積擴大,農家書屋是以行政村為單位建設的,農民到農家書屋的距離也增大,有的農民到農家書屋需要30分鐘甚至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耗費時間使得農民到農家書屋的積極性不高。
2.農民閱讀意識不強、農村閱讀氛圍沒有形成。
我國農民整體文化水平不高,而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的農民,還有些不識字,農民閱讀的自覺性沒有形成,對農家書屋的認識也不到位。有的鄉村干部認為,這是搞形式,浪費國家的錢財,農家書屋沒有用。由此可見農民閱讀的狀況。
3.對農村閱讀需求把握不準,導致有限資源浪費。
由于沒有對農村閱讀需求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農家書屋的建設單位在提供服務產品上存在一定的主觀片面性,書屋的藏書不完全適合農民需求,導致這些有限的來之不易的資源不能全面充分利用。有些農家書屋由于沒有找準農村主要閱讀群體,沒有貼近農村的閱讀需求,存在好書少、實用書少的問題,因而借閱率比較低。
4.管理員隊伍建設不到位,導致服務質量差強人意。
實踐證明,管理員的責任心、積極性和服務意識是決定農家書屋成效的關鍵因素。目前,絕大多數農家書屋的管理員為兼職,有的身兼數職,不能全身心投入到管理與服務之中。管理員隊伍的不穩定導致了部分書屋不能正常開放,甚至關門
了事;有的書屋管理混亂,圖書流失嚴重,使書屋變成了“空”屋。此外,多數管理員缺乏圖書管理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因而影響了管理工作的正規化和服務工作上水平,制約了農家書屋服務農民作用的正常發揮。
縣級館地處城鄉結合部,與地處農村的農家書屋相比,它具有創建較早、功能齊全、管理規范、工作人員素質較高等優勢,完全有資格和能力成為農家書屋建設和管理的主力軍。
1.縣級館是對農家書屋進行業務輔導的主力軍。
縣級館可以利用本館圖情人員的專業知識,加強對農家書屋的業務指導,規范藏書編目,規范書屋的各項工作。對農家書屋管理員進行流通、閱覽、參考咨詢、讀者輔導等圖書館常規業務培訓,提高書屋管理員的基本業務素質,使他們逐步成為信息資源的管理者、信息提供與傳播者、信息利用的導航者、信息知識的培訓者。
2.縣級館是指導農家書屋健全管理制度的主力軍。
縣級館有一整套全面、有效、規范的管理制度,這是農家書屋無法比擬的。縣級館可根據制度制定的經驗,指導農家書屋制定符合農村實際、貼近農民生產生活的管理制度。如書屋服務的時間上,要分農忙與農閑,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等。
3.縣級館是幫助農家書屋建立共用機制的主力軍。
縣級館與省市圖書館、本地區大中學校圖書館、工廠企事業圖書館聯系緊密,信息廣泛、全面,有條件和能力幫助農家書屋之間互聯互通,并將他們融入縣(市、區)內各類圖書館,與縣(市、區)內各類圖書館建立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從而滿足農民的知識需求,確保農家書屋藏書的實用性、新穎性和合理性。
4.縣級館是推動農家書屋網絡化的主力軍。

農家書屋要生存好、發展好,必須與時俱進,逐步利用現代科技,為新型農民提供信息化的服務。這又為縣級館更好地服務農家書屋建設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和機會。縣級館大多建成為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可充分利用這一條件,發揮好本館的人才、技術優勢,在各級政府逐步加大投入的同時,將共享工程逐步發展、延伸到農家書屋,使其成為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與縣、市圖書館聯網,利用共享工程文獻資源的優勢來彌補農家書屋藏書不足,更好地為農民服務。
5.縣級館是規范農家書屋文獻采訪的主力軍。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家書屋的投入會逐步增加。其文獻采訪會逐步擺上農家書屋建設的議事日程,成為“書屋”發展的基礎性、不可或缺的工作。在農家書屋既定的購書經費內,保證購書質量,使書屋藏書更加科學合理,更好地服務“三農”,必然成為縣級館拓展服務空間的又一契機。一是縣級館工作人員大多生于農村、長于農村、情系農村、心系農民,能夠做好采訪前期信息收集工作,掌握農民所需文獻類型。二是縣級館可以通過圖書出版發行專業報刊、英特網的網絡書店、圖書網絡等渠道獲取中文圖書的出版、內容信息。三是縣級館可以在完善和發揚傳統采購方式的同時,積極嘗試網上購買、綱目采購、集團采購等新型采購方式,實現采訪方法多樣化。四是能根據不同的文獻類型和農家書屋的特點,有區分地控制文獻采購的速度。
縣級館在農家書屋鞏固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但縣級館要成為主力軍也非指日可待,除自身主動、積極投入農家書屋建設外,還須從法律、政策、投入等多方面提供支撐。
1.法律層面的支持。
圖書館事業發展幾十年來,直至2017年11月4日才正式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并從2018年1月1日起施行。但該法并未明確縣級圖書館在縣域內進行圖書管理的主體地位,也未從法律上賦予其對農家書屋等專業圖書館(室)進行業務指導、組織協調等職責,從而影響了其對農家書屋的服務質量。
2.政策層面的支持。
農家書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具有健全的管理體制,明確管理責任。目前,已建成的農家書屋管理責任不夠明確,有的由縣、區圖書館負責,還有的由新聞出版局負責。由于管理體制不夠明確,使農家書屋建設標準在各地也不統一,對書屋規模、設備配置、人員素質、工作任務、書屋管理等沒有統一的具體要求。在管理上很可能造成相互推諉、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結果,影響農家書屋的可持續發展。為此,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或有權部門,應盡快通過出臺政策,確立縣級館為對農家書屋進行有效管理的責任主體,是農家書屋的“娘家”,以方便縣級館開展工作,履行職責。
3.資金投入層面的支持。
一是將各級財政支持農家書屋建設的資金集中為縣級館統籌、使用,以發揮整體效應。二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應將農家書屋建設和管理的工作經費納入縣級館的財政預算,以解決農家書屋投入不足、隊伍不穩定的問題。三是政府提供配套資金,支持和鼓勵縣級館在“公益性起步,經營性發展”的思路上增加自身“造血功能”,在增強本身發展后勁的同時,帶動農家書屋可持續、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