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赟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的時代悄然來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互聯網的普及加速了各行各業的數字化進程,無數有創意的數字化產品的推出,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館作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還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的話,將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數字化服務需求,更無法貫徹國家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構建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戰略要求。因此,文化館的數字化建設工作刻不容緩,已經成為目前文化館建設的重中之重。沒有數字化技術支撐的文化館將逐漸淡出歷史的舞臺。
文化館要數字化,就必須了解文化館和數字化分別是什么概念,兩者應當如何進行融合,才能將文化館引領向正確的發展道路。
文化館是國家憲法確認的文化事業單位,是政府設立的群眾文化事業機構,是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文化藝術活動的重要場所,是面向群眾、為群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公共文化場所和群眾終身教育的課堂,是承擔政府群眾文化工作職能、繁榮群眾文化事業的主導性業務單位。綜上所述,文化館是為人民群眾提供文化服務的一個業務機構,是人民群眾進行文化藝術活動的一個平臺。文化館為群眾提供業務培訓、藝術指導、活動場地、組織管理等服務,人民群眾通過文化館學習藝術知識、豐富業余生活、滿足文化需求、實現自身價值。這是一種雙向的動態的工作性質,也是文化館工作的特性。只有明確這個特性才能為數字化建設提供方向。
數字化是指將許多復雜多變的信息轉變為可以度量的數字、數據,再以這些數字、數據建立起適當的數字化模型,把它們轉變為一系列二進制代碼,引入計算機內部,進行統一處理,這就是數字化的基本過程。簡單的說,數字化就是將各種不同來源的復雜的信息轉換為計算機能夠處理的數字信息的一個過程。根據這個概念我們可以了解,數字化只是一種純技術手段,是一種為各行各業的工作進行輔助的方式。應當如何進行數字化,則必須根據各行各業的實際需求和特點來進行。
根據上述兩個概念,結合文化館的實際特點,我們可以總結出,數字化文化館就是在文化館現有的基本業務職能的基礎上,通過數字化的技術手段,為文化館與人民群眾之間搭建數字化的交流平臺,在提升在場服務能力的同時,突破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和時間的制約,讓群眾可以隨時隨地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一種現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

文化館數字化建設,并不是指建立一個獨立于文化館體系之外的、用數字信息堆砌起來的、毫無生氣的網絡文化館。數字化只是一種技術手段,身為文化館的一份子,我們應當開拓思維,結合日常工作思考文化館應當如何利用當下風靡的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等技術手段來打造新時代的現代化文化館。筆者認為,數字化文化館的建設應當遵循以下步驟進行:
1.內容數字化
要建設數字化文化館,必須要有足夠量的數字化信息支撐才能得以實現。各級文化館首先應當根據自己地域的文化特色,所提供的藝術服務類型,所舉辦的演出活動資料等等,將其逐一轉換為數字化信息進行存儲。數字化的方式有很多,例如:
(1)數字化文檔
將各類文字檔案轉換為數字文檔的形式進行儲存。
(2)數字化圖片
將各類圖片、照片資料轉換為數字圖片的方式進行儲存。
(3)數字化視頻
將各類演出活動、培訓教學、非遺項目通過實地拍攝的方式轉換為數字視頻格式進行存儲。
(4)制作數字動畫
為了重現一些已經失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或瀕臨消亡的藝術表現形式,采用3D動畫制作技術制作成動畫視頻進行存儲。
2.項目平臺化
將文化館日常所提供的服務項目平臺化。這里所指的平臺,并非是一個簡單的信息交流平臺。而是集文化活動、文藝創作、藝術培訓、非遺保護、招商引資、服務購買、業務洽談、場地管理等與文化館日常業務相關的綜合性的服務平臺。該平臺是可以跨終端的,人們可以在家用電腦登錄,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PAD上的APP登錄。文化館通過數字文化服務平臺向全區、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人民群眾展示本地區的特色文化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布各種活動信息,接受各種業務洽談、合作。發布各種演出服務需求,讓符合條件的社會團體主動上門。在平臺上,大家可以瀏覽文化館近期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的視頻映像,甚至可以進行實時同步直播正在進行的文化活動現場情況。可以在平臺上足不出戶的欣賞各種美術、書法展覽。可以通過在線教學的方式,在家里接受藝術培訓。更能夠通過增強現實或虛擬現實的技術手段展現或者重現當地具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3.服務常態化
數字化文化服務并非只是一句口號,也不是在短時間內應付檢查,糊弄交差的噱頭。而是應該貫穿在文化館日常工作中,形成常態化的一種工作方式。要一改傳統的思維方式,將日常工作與數字化服務有機結合起來,成為一種工作習慣,并同時培養服務對象去接受和適應這種變化,從而達到常態化服務的目的。
1.突破地域限制、改變服務思路
網絡化、平臺化后,文化館所面向的服務群眾將不再僅局限于本地區。而是面向全市、全省、甚至全國,受眾面大大增加,服務效能也大大提高。徹底改變了面對面服務的傳統思路,同時也給文化館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迫使大家去探索新的工作模式,來適應這種變化。
2.進一步實現服務均等化
目前,文化館所舉辦的各項文化活動和各類藝術培訓服務,由于名額有限將大批的文藝愛好者擋在了門外。數字文化服務平臺推出后,可以通過直播演出活動及在線即時教學等技術手段,讓文藝愛好者在家也能欣賞到高水準的文藝演出、享受到自己喜愛的藝術培訓服務,進一步實現了服務均等化的目標。
3.業務合作更便捷
文化館可以通過文化服務平臺發布演出服務需求信息,本地區、本市甚至全國的演出團體都可以通過平臺進行瀏覽,并促使其主動尋求合作。一改以往自己需要主動尋找合作的被動局面。
4.招商引資
當文化服務平臺的用戶達到一定量級后,商機也同時出現。文化館可以通過線上合作或線下合作的方式與一些商家共同舉辦一些文化活動,即為商家進行宣傳,也推廣了自己,進而可以獲得一些資金收入,來補貼開支,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
5.豐富的可拓展性
模塊化的平臺擁有豐富的接口和可擴展性。與結構僵硬的信息發布網站不同,當新事物出現的時候,文化館可以迅速做出反應,在平臺上添加新的功能,保證自己不落后于時代。
當今社會正處于飛速發展的階段,在互聯網和各種數字化產品的帶動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以群眾文化服務為主要職能的文化館的一員,我們必須要去了解這個社會的變化、了解我們所服務的對象的需求,不斷探索和創新我們的工作思路,考慮如何為人們群眾展現一個既生機勃勃又極具現代化特征的新生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