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濤 朱松琳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
為了舉家團聚的那一刻,每年春節,人們都會在城市與故鄉之間來回往復,就像是一次大遷徙。
而隨著假期的結束,一切都慢慢恢復正常秩序,空曠的大城市將重新被人群填滿。
這其中,就有近來特別被關注的一群人——“空巢青年”。
所謂“空巢青年”,多指年齡在20到30歲之間,背井離鄉到城市打拼、工作資歷不夠豐富、因尚未在大城市站穩腳跟而暫且租房的單身年輕人。
根據相關資料,目前我國“空巢青年”的數量已超過5800萬。
獨闖天涯的孤獨寂寞、隱秘疏離的生活狀態、狹窄單一的交際網絡……當“空巢青年”成為一種普遍關注的現象,環顧四周,似乎我們身邊也有不少人可以對號入座。
“空巢青年”的誕生,與當初火爆一時的“蟻族”如出一轍,都反映了當下中國的社會現狀。
有意思的是,與當年的“蟻族”不同,在人們不斷深入的認知過程中,“空巢青年”呈現出多元化特點,是迫于無奈被貼的另類標簽?還是人各有志的主動作為?
網絡熱詞的背后,是截然不同的奮斗階段與人生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