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鵑
黨的十九大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對黨章作了重要修改。字斟句酌的改動背后,凝結著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豐富實踐探索和歷史性變革,蘊含著對新時代黨的事業發展和黨的建設的新要求,昭示著黨的前進方向。
派駐監督是中國特色黨內監督的重要形式,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制度支撐。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黨就開始了派駐監督的探索,此后經過長期的實踐發展,派駐監督制度與時俱進,成果豐碩。
黨的十九大在修改黨章時,進一步完善了派駐監督制度。新修改的黨章第四十五條規定:黨的中央和地方紀律檢查委員會向同級黨和國家機關全面派駐黨的紀律檢查組。紀律檢查組組長參加駐在部門黨的領導組織的有關會議。他們的工作必須受到該機關黨的領導組織的支持。
這一修改是對派駐監督制度探索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后派駐監督全覆蓋實踐經驗的總結,彰顯了加強黨內監督、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堅定決心。
我們黨歷來重視黨內監督,早在1927年就設立了中央監察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派駐制度進入了探索和初創時期。
1962年9月,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作出了《關于加強黨的監察機關的決定》,規定了中央監察委員會可以派出監察組常駐國務院各部門,由中央監察委員會直接領導。這是我們黨最早的派出紀檢監察機構制度性安排。1963至1965年,中央紀委的前身——中央監察委員會先后向6個中央局和41個國務院部門派出監察組。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黨章規定:“黨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根據工作需要,可以向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黨的紀律檢查組或紀律檢查員。”這是黨內根本大法對派駐監督作出的權威規定。
2001年9月,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明確要求“改革和完善黨的紀律檢查體制。紀律檢查機關對派出機構實行統一管理”。
2004年4月,《關于對中央紀委監察部派駐機構實施統一管理的實施意見》出臺,規定中央紀委監察部全面實行對派駐機構的統一管理。這意味著派駐機構領導體制從由中央紀委監察部和駐在部門雙重領導改為由中央紀委監察部直接領導。
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實踐,派駐監督制度在黨內監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落實黨章規定還是存在一定差距,作用也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其中首要的就是派駐監督范圍有空白。黨的十八大前,對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只派駐了50多家,還有近2/3的部門和單位沒有被納入監督范圍;且沒有向黨的工作部門派駐,也沒有向人大機關、政協機關派駐,有的行政機關也沒有派駐,黨內監督還存在空白地帶,而有的空白恰恰是對黨和國家政治生活有重要影響的關鍵部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加強派駐機構建設作出統一部署,進行了重大改革。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全面落實中央紀委向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紀檢機構,實行統一名稱、統一管理。派駐機構對派出機關負責,履行監督職責。這是黨中央依據黨章規定,從形勢判斷和目標任務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全面從嚴治黨、強化黨內監督的重要舉措。
2014年1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中央紀委派駐機構建設的意見》,著眼于加強派駐機構建設,增強派駐監督實效。中央決定,中央紀委在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設立派駐機構、實現全覆蓋,并對機構名稱、責任權限、工作關系、管理保障、組織領導等作出了明確規定。這是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紀檢體制改革的實踐總結,也是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依規治黨的制度成果。
2015年1月,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工作報告明確要求,要認真貫徹加強中央紀委派駐機構建設的意見,新設8家中央紀委派駐機構,完成對保留的44家派駐機構的改革和調整;堅持統籌兼顧、循序漸進、內涵發展,實現對142家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的全面派駐,使黨內監督不留死角、沒有空白;要理順派駐機構與派出機關、駐在部門、派出紀工委的關系,健全派駐機構負責人與駐在部門領導班子成員廉政談話、約談、問責制度,對黨風廉政建設問題該發現的沒有發現就是失職,發現問題匿情不報、不處理就是瀆職。同時要求省區市要加強派駐機構建設,逐步實現全面派駐。
2015年1月,經中央批準,中央紀委在中央辦公廳、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全國人大機關、國務院辦公廳、全國政協機關等7家單位新設派駐紀檢組,負責對50多家中央和國家機關進行派駐監督。這是黨的歷史上首次向這些單位派駐黨的紀律檢查組,邁出實現派駐全覆蓋的重要一步,體現了打鐵必須自身硬的氣魄。3月,新設的7家派駐紀檢組隊伍組建,組長分赴駐在部門報到并開展工作。
2015年11月,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落實中央紀委向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紀檢機構的方案》。中央決定,中央紀委共設置47家派駐機構,實現對139家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紀檢機構全覆蓋。
2016年1月,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工作報告強調,要總結推廣2015年新設7家派駐紀檢組的工作經驗,真正把“派”的權威和“駐”的優勢發揮出來。
2017年1月,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工作報告強調,要完善派駐監督機制,發揮派駐監督作用;要求中央紀委派駐紀檢組切實履職盡責,加強對被監督單位領導班子及其成員的日常監督,發現問題及時報告,加大監督執紀問責力度。
派駐監督的探索實踐歷經風雨,不斷發展,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全面從嚴治黨的堅強意志和強化黨內監督的堅定決心。從60年代初見雛形到黨的十八大后的創新發展,派駐監督與時俱進,設置越來越科學、履職越來越有效、監督越來越有力。
全面從嚴治黨,必然要求派駐監督全覆蓋,實現對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的監督不留空白。黨的十八大以來,派駐監督全覆蓋的實踐步伐大踏步地向前邁進,為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重要抓手。
從十二大黨章的“黨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根據工作需要,可以向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黨的紀律檢查組或紀律檢查員”到十九大黨章的“黨的中央和地方紀律檢查委員會向同級黨和國家機關全面派駐黨的紀律檢查組”的變化,折射的是我們黨管黨治黨理念的深化、實踐的發展,意味著派駐監督不留死角、不留空白以黨內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了下來。這既是對十八大以來派駐監督的經驗總結,也是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必然要求。
十九大黨章總結實踐經驗,進一步完善了派駐機制。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對加強派駐監督作出新的部署,強調加強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完善地方紀委派駐體制機制,強化監督職責,推動管黨治黨責任全面覆蓋、層層傳導。派駐紀檢組要切實履行黨章賦予的職責,認真落實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部署,真正發揮“派”的權威和“駐”的優勢,體現監督實效,為全面從嚴治黨更好的發揮“前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