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潔瓊 王美娟
【摘要】留白,是中國藝術作品創作中常用的一種手法,極具中國美學特征。留白一詞指書畫藝術創作中為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為協調精美而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間。在多年的小學班主任工作中認識到留白藝術不僅在繪畫、音樂等藝術中廣泛的得以應用,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也可以運用這種留白藝術,用得好,會產生出人意料的效果。
【關鍵詞】班主任 “留白” 學生
平日里有些小學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往往不遺余力、甚至苦口婆心地向學生步步緊逼,不留余地,不給學生以喘息的機會,常常規勸、教育學生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真可謂好話說盡,可有些學生就是聽不進去。后來,我明白了,要給學生留點面子,不要苦苦相逼,不能簡單說教,而是要以談話的方式讓學生接受老師的批評和教育,自己明白道理。
小楠是我們班一個愛管閑事的孩子,飲水機沒水了,他總能在第一時間主動去換水,班里同學發生矛盾打架了,他就會用最快的速度跑到辦公室來給我告狀,誰上課沒帶書,他就會下課追著我來告狀,誰動老師的抽屜了,他也會跑來告訴我,誰上課說話做小動作了,他就會記在紙條上,下課放到我桌子上。他什么事都愛管,可總是管不住自己,班里的同學給他起了個外號“管閑事大王”。說到他,我是既喜歡又討厭,喜歡的是這個孩子能主動幫我做一些事情,管理班級,討厭的是,他總會在下課追著我告同學的狀,我走到哪他就跟到哪,好像不告狀不罷休似的。我曾經嘗試著讓他當了一陣子值日班長,他管人管得挺好,可卻管不住自己,老師在上面講課,他就在下邊管同學,站在座位上不聽講,專門盯著說話的同學,眼中好像全然沒有科任老師的存在。對于他,我也和他談了好幾次話,告訴他應該怎么做,可總是沒有什么作用。后來上課時他又這樣做,我沒有在課上呵斥制止他,而只是“朝他們不滿地看了一眼”,也沒有馬上急于處理問題,而是在下課后單獨找學生談話,既沒有苦苦相逼,也沒有抽象說教,而是用幾個問題和一個生動形象的故事提醒學生,給學生留出思考的余地,讓他自己真正明白了錯在哪里,應該如何在恰當的時候使用恰當的方式處理問題這個道理。
善意的批評,是給學生留下改過自新的余地,含蓄的表揚,是給學生留下繼續進取的余地,給學生留有余地,使他們有時間去思考,去領悟,是教育學生的一種藝術。人在社會,無論是做人還是處事,都要學會留有余地。
喚起危機,就是讓學生有危機感。喚起學生的危機感,是教育者運用創造性思維的一種工作策略,旨在激勵學生奮起直追,以取得較為滿意的教育效果。
喚起學生的危機感,表面上看后續已經挑明了事情真相,如指出某某同學有驕傲自滿情緒,某某同學這次考試成績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某某同學不遵守紀律,影響極壞,等等。心理咨詢者能為病人提供“藥方”,但是不能代替病人解決自身的毛病。這樣小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就可以很快地改正缺點或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同時,由于“危機感”的刺激作用,常常促使學生處于注意力集中狀態,形成思維聚焦,而出現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班主任運用這種形式時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和時機。千萬不可將危機夸大到不適當的程度,否則,留給學生的“白”不是一點,而是一片的話,結果將事與愿違,適得其反。所以,在喚醒孩子的危機感的同時,教師嚴禁使用“你經常……”“你和某某一樣……”“我早說過……”等禁忌語。如我們班的劉洋同學平時成績很好,但是第五單元沒考好。我決定對她進行一次批評教育。等她到辦公室時,她已經眼淚汪汪了。我只說了一句“好吧,行勝于言,老師看你的行動”。后來,劉洋學習加倍努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這個例子表明在喚起學生的“危機感”后,已經給學生“留白”,接下來應該讓學生自己去填補空白,教師無需再做多余的解釋。
當代小學生有很強的可塑性和發展空間。我們要用積極地發展的觀點看待一切,不僅看到當前事實,而且善于超越當前事實,作前瞻性思考,給學生指明改進、發展的基本方向。就是給學生留下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有一次,我去上課,發現黑板上畫了一幅人物頭像,這不就是我的頭像嗎!很夸張!這時班里有同學竊喜。我一猜就是我們班某某的“大作”。我想了想,不慌不忙地對大家說:“這幅畫畫的不錯”,如果這位同學能把他的才能用到學習上,或者原來幫助大家進步,那就更好了。今天我們學習《詹天佑》上課正需要畫示意圖。到時候請同學們上黑板上來做。那位某某當然被邀請了,由于學習上不認真,當然沒畫對。他不好意思了。后來他開始用功讀書,成績很快上去了。
我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畫畫同學的未來,給他留下的引發聯想、主動糾錯、明確努力方向等思維的空間,促使他很快地改正了缺點。
所以,小學班主任工作有時候也需要用一下“留白藝術”,特別是當學生和自己的情緒比較激動的時候,晾一晾,不要去及時的處理,“留白”恰當的話,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