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瑩
【摘要】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拓展。一要注重情感教育,并且作為一條情感線索貫穿于每堂課始終;二要利用應時性的教學案例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的深意;三要結合學科特點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四要讓本學科生活化。培養學生正確的積極向上的三觀,才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實效性 情感教育 精選案例 創新能力 生活化
將情感教育應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無論是對師生的情感交流,還是對學生自我品質的提升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初中階段是一個學生由幼稚走向成熟,向青年階段成長的轉折點。這個時期,也是初中生道德觀念形成的重要階段。學生們除了在平時生活中學習善、惡、丑、真、善、美的辨別方法外,進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轉變,幫助他們進一步完善道德修養。
筆者今年執教的班級是初二,初中老師都有這樣的感受:初一學生雖然讓老師多了諸多的碎碎念,但相對安生;初三學生思想上開始變得成熟,學習上全力以赴于中考,教學壓力大但相對省心;而初二這承上啟下的一年最為操心,孩子們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渾身都是刺呀,有時刺的老師心疼,刺的家長流淚,鑒于這一現象,我的開學第一課設計的內容是《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與社會》,首先安排了談孝心環節,目的就是讓他心動,就是想提醒孩子,一個連父母都不愛的人還能期望他愛別人嗎?緊接著設計問題,在家如此,在學校,在社會我們又該怎樣做呢?學生很自然的對道德,對法治產生了敬畏之心,達到預期的效果。
案例教學在政治課中的應用是比較常見的,但是有些教師在使用案例教學方式時,如果不注重所選案例的“應時性”便沒有預期的教學效果。在課本上結合每節課的學習都有一些相應的例子,但這些“經典案例”比較老套,經常是古人的例子或者是大發明家、政治家的例子,再或者是“某人”這種編出來的例子。
初中生接觸的是一個真實的豐富多彩的世界,教師也應該以課本案例為方向,來補充一些切合實際的、能夠提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案例。比如,筆者在教學《家,溫馨的港灣》一課時,我選擇學生們熟悉和喜歡的最美孝心少年向小康的生活經歷作為案例。通過這種貼合實際的案例進行教學,可以引發學生們積極學習的態度,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的深意,提高了教學效率。
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將新鮮有深意的問題帶入教學課堂中,并滲入教學的相關內容中,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對這一教學內容的關注程度,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同時接受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的熏陶,并在這種氣氛的烘托下,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考量如何將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意識、質疑精神及提問問題時膽大心細等各方面的素養進行全方位培養和相關提升。要考慮到對學生求知欲望和探究能力的充分引導,由此進一步使得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為此,我主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對學生進行教材內容的教學時,還要多鼓勵學生對系列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參與。其中,引導學生創辦道德與法治相關題材的手抄報、幫助學生撰寫思品小論文及請進來走出去等相關方法都屬于鍛煉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體現。這些方式方法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綜合素養和全面發展,激發其創新激情,使得創新思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開拓發展。
教師們在教學中難免會為了升學壓力而體現考試重點,對知識點進行標記,讓學生進行反復的練習,這樣的教學課堂是缺乏活力的,同時也是沒有學習效率的,對于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不能體現出價值。這些是由于思想品德教材內容的局限,偏重傳統教學方式,缺乏生活化教學方式的體現。學生們也迫于中考的壓力,將知識點更多的是死記硬背而不是進行融會貫通,筆者認為將其與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聯系起來,實現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生活化更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從而滿足社會對于學生的需求。
現如今,我們學校的政治教師們對于新課程改革都有著較為深刻理解,并且充分認識到了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對于教學的生活化都比較認同,所以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于生活化都在不斷地進行探索,對于學生的具體情況也比較關注,更傾向于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從而達到促進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
總之,思想道德與法治教育要緊密結合實際輔之以實踐活動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情感教育要貫穿每一堂課始終,而不僅僅是一個教學目標;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道德與法制課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我們為師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培養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積極向上的好學生,才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