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文
一棵臍橙樹上的果子,賣出12萬元的高價,這并非不可能。
在2017年奉節臍橙全國產銷會暨開園儀式上,奉節臍橙唯一的一棵母樹果實被現場拍賣,最終以12萬元的競拍價格成交。
如此驚人的競拍價格,背后凸顯的是奉節臍橙與日俱增的美譽度與品牌價值。
同奉節臍橙價值一樣節節攀升的,還有奉節立足自身生態和人文優勢,實現“綠色崛起”而給人們帶來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的奉節縣,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大力實施“綠滿夔州·花漾奉節”項目,全面實行河長制,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奏響了奉節在保護中發展、在傳承中保護的動人和諧樂章。
寒冬將逝,奉節縣城的各大公園翠綠掩映,處處皆風光。
2018年1月的一天清晨,一群老人正在奉節縣西部新區濱河公園里鍛煉。
“看看眼下這住的和玩的,在過去做夢也不敢想。”
“沒有想到城市里面的綠化和空氣這么好,到處都有公園。這個地方養老真心不錯!”
家住澳海瀾庭小區的劉阿姨、張阿姨等人一邊跳操一邊聊天。
以前,年過花甲的劉阿姨住在朱衣棚戶區,一遇下雨天,雨水就往屋里鉆。
棚改后,2017年搬進了澳海瀾庭小區的劉阿姨激動得睡不著覺。“現在的好政策讓我住上了這么大的房子,而且環境相當安逸喲!”
老人們說的這些變化,得益于奉節堅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大力推進“綠滿夔州·花漾奉節”項目,著力把奉節打造成生態涵養地、人文根據地、智慧體驗地、宜居理想地和旅游目的地。
“生態環境是奉節最大的優勢,保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是奉節最大的責任;綠色發展是奉節最大的機遇,我們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筑牢生態安全‘綠色長城,堅決站好保護中華民族母親河的‘奉節崗哨。”奉節縣相關負責人說。
立足這樣的思路,奉節著力用好生態和人文“兩個寶貝”,圍繞“綠滿夔州·花漾奉節”主題,突出重要節點,大力實施綠化、彩化、美化、亮化,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家園、花園、果園、樂園”。
奉節將城市提質和環境改善統籌考量、綜合施策,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讓四季有花香、四時有美景,做到以綠“蔭”城、以水“潤”城、以文“化”城,讓城市更加宜居,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如今,奉節城市建成區綠化率達3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9.7平方米以上。綠色,已然成為奉節城市的底色,也正在成為區域發展的珍貴資產和重要名片。
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奉節縣的特色農業產業也得到長足發展,房前屋后栽樹、道路兩旁掛果、村莊周圍建園,形成了綠色經濟走廊,“生態林”成為名副其實的“搖錢樹”。
眼下,又到了奉節臍橙集中成熟上市的季節。
“原來這里除了荒坡,就是效益不好的土地。現在政府鼓勵種上臍橙,為我們村的人造了福。”奉節縣朱衣鎮仙女村村民鄧金平望著自家收成不錯的臍橙果園,喜不自勝。他開心地說,現在奉節臍橙在網上很搶手,沒想到種臍橙幫大伙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子。
過去,鄧金平被評定為貧困戶,一家4口每年80元的大病保險、70元的意外保險都是政府購買,兩個孩子每年還要享受2500元的困難補助。
現在,鄧金平供著兩個孩子上學,家里每年開支5萬多元,他卻自愿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以前由于交通落后,銷售渠道不暢,每年只能賣1萬斤臍橙,辛苦一年難賣到1萬元。”鄧金平說,“現在各種基礎設施完善了,而且借助政府幫忙搭建的電商平臺網絡,一年要賣3萬斤臍橙,收入達十多萬元,孩子的學費不愁了,家里的日子也越來越好。既然已經穩定脫貧,就不該再享受扶貧政策了。”
鄧金平生活的巨大變化,是奉節縣依托當地立體氣候條件,因地制宜布局和發展“三帶”特色效益農業的一個縮影。低山帶實施臍橙產業“提質增效”,中山帶實施油橄欖和小水果“增量提質”,高山帶推動中藥材、蔬菜、煙葉和生態旅游融合發展,著力講好生態故事,唱響綠色品牌,構建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產業體系。
在鄉村振興的藍圖引領下,增綠與增收正在奉節的青山綠水中實現著有機結合、良性互動。
奉節縣相關負責人表示,要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這條新路,最關鍵的是要敢于向生態要效益。據了解,自開展脫貧攻堅以來,奉節縣圍繞貧困村貧困戶,發展壯大特色農業產業,實現產業覆蓋貧困戶、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聯結農戶、產業鏈條帶動、村集體經濟覆蓋等“四個100%”。
在奉節縣百草原景區,一望無際的花兒隨風搖曳,身側的連綿大山被10萬畝落葉松“包裹”。在高爐淌汽車露營基地,高山草甸伴著小溪流淌、花香草綠,引得不少過路游客駐足。此外,亞源生態農業觀光園、龍會花谷、愛情花谷等鄉村旅游示范點也成為市民休閑好去處。
綠量大、綠意濃,是奉節的一大特色。
幾年前,奉節縣在全市率先啟動綠化長江試點工作,拉開了新一輪庫區生態屏障建設的序幕。目前,奉節已完成綠化長江54.88萬畝,累計栽植紅葉、香樟、柏木、臍橙、油橄欖等苗木近6000萬株,長江兩岸造林綠化成活率和保存合格率均達95%以上,庫區生態屏障建設效果初顯。
據縣林業局負責人介紹,奉節縣結合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石漠化綜合治理和綠化長江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著力推進生態建設和國土綠化,進一步消除了綠化斷檔和天窗,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林分結構更趨合理,森林景觀效應凸顯,生態建設成效日益顯現。
近年來,奉節縣森林覆蓋率從41.1%提高到51.6%,增長10.5個百分點,長江兩岸森林覆蓋率從22%提高到60%,增長了38個百分點。
如今的奉節,一條條生機盎然的綠化帶,一個個拆墻透綠的公園,一簇簇姹紫嫣紅的鮮花,盡顯生態之美。河道水波粼粼、寬闊整潔,長江兩岸漫山遍野的綠樹和彩林,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山水、歷史、詩文,是奉節縣的三張名片。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這首家喻戶曉的詩,令人對長江三峽充滿無限遐想。
白帝城就在奉節縣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登高遠望,可一覽“夔門天下雄”。
白帝城碑林是奉節最負盛名的文藻圣地之一,數百塊古樸的石碑記錄著隋唐以來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興衰詠嘆和人生感悟。
2017年11月初,碑林經修復整理后重新開放,并推出碑帖拓片品鑒等活動,吸引了大量海內外游客。
一個多月后,奉節被正式授予“中華詩城”的稱號,這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座被授予“詩城”稱號的城市。
“在人文方面,奉節將廣泛弘揚以詩歌為核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奉節縣相關負責人說,奉節將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保護人文資源、名勝古跡、歷史文化,深度挖掘夔州文化“忠、義、情、節”四大精髓,以文載道,以文聚力,以文化人,讓文化活起來。
在成功創建“中華詩城”和舉辦首屆“中國·白帝城”國際詩歌節后,奉節開展了詩歌“六進”活動(進校園、機關、社區、院壩、企業、景區),建成夔州博物館,建設夔州古建筑群觀光園,著力打造詩意天地、詩歌高地、詩人圣地。
好山好水好風光,有情有詩有遠方。奉節將圍繞自身核心文化特質,涵養詩書情懷,唱響“三峽之巔、詩·橙奉節”旅游品牌,讓奉節成為富有詩意、充滿激情、浪漫美好的最佳文化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