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熙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史學界在抗戰研究領域可謂深耕細作,成果甚豐,不過于淪陷區研究方面向來側重區域史或地方史的探討,且限于資料和意識形態的約束,焦點多集中于淪陷區經濟、教育方面,缺乏多視角的反思性研究。與之相對,西方學者的相關領域研究,則多強調所謂“灰色地帶”的存在,即在淪陷區真空地帶的各派角逐或民眾在犧牲與妥協之間的選擇。在理論層面則不以“賣國求榮,為虎作倀”為簡單評判依據,力圖突破“傀儡”約束而做更縱深的研究。無可否認,對抗戰時期淪陷地區的再度考察,對從另一個側面把握中日之間基層機構的復雜博弈有極其必要的意義。卜正民先生的《秩序的淪陷》一書,在一定意義上繼承了西方史學對淪陷區地方經驗的研究路徑,同時又是對中國抗戰研究領域“合作”一途的有益探索。
卜正民教授是西方史學界著名學者。2005年,哈佛大學出版了他的《秩序的淪陷:抗戰初期的江南五城》(Japanese Agents and Local Elites in Wartime China)一書。該書經臺灣學者林添貴翻譯為:《通敵:二戰中國的日本特務與地方菁英》,于2015年7月由臺灣遠流出版公司出版發行。大陸學者潘敏認為此書價值很大,于是潛心翻譯數載,譯稿在2015年10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迅速引起了中國學者的青睞。筆者不才,多次翻閱,頗受啟發,聊以記錄些許淺見。
淪陷區中的政權組織形態如何?何以更多數的民眾選擇了“灰色地帶”即抵抗與投降之外的合作?能否單純以道德標準考察并預設“合作者”的行為?“合作者”之間的關系如何具有多樣化色彩?要解決這些問題,都不可避免地須圍繞當時的淪陷區進行解釋。卜著從各個不同案例入手,以嘉定、鎮江、南京、上海和崇明五個區域為其研究對象,每個區域都從一個新的剖面切入,主要利用宣撫班成員的記錄、中方目擊者回憶、檔案館保留的會議日程記錄等材料,將五個案例分別從“外觀”“成本”“共謀”“競爭”“抵抗”五個主題來展現占領者與合作者及其內部間的緊張關系。
全書共有九章,以三至七章為其核心部分,分述五類合作政權。第一章總括其寫作意圖,涵蓋各章節的精義以及所運用史料來源。卜正民在此章節中提出了一個最基礎且是研究淪陷區和偽政權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客觀事實,亦是時人的心理共識,即在被日軍占領的一兩年中,人們已經明白中國沒有能力單獨迫使日本人撤出中國。不基于此常識性判斷,便無法理解時人何以更多的在通敵與抵抗兩個選擇之外走向了“灰色地帶”。又是基于此前提,卜著便否認了對所謂通敵或合作的人進行道德預設和批判,公然犧牲他人生命與尊嚴以求升官發財的罪犯除外。第二章則展示了日軍“特務部”派遣“滿鐵”職員進入日軍占領基層建立占領政府的意圖構建,可以說當時的宣撫班成員的確是充滿熱情與希望進入上海,進而分派各地。其中的矛盾在于宣撫人員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即“使中國脫離蒙昧走向現代文明”,與眼前的現實即日軍侵略帶來的創傷和破壞之間的不可協調性。而此種矛盾的張力則終使宣撫人員自己深受精神折磨而心灰意冷以至離開中國。不易解決這種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日本兵和建立基層政權的中國人都在這種張力的矛盾中扮演了不同角色。日本兵所起的更多是破壞性作用,參與政權的中國人則因龍蛇混雜與自我內耗,其表現實難以令人滿意。具體細節由三至七章呈現。占領政權的首要目標是證明自身的合法性,但是如何擁有合法性則是占領政權最大的難題之一。第三章擇取嘉定的案例,為我們揭開了“合作”的序幕。卜著主要利用了在嘉定組建基層政府的宣撫班班長熊谷康遺留下來的工作日志和回憶錄。通過這些史料為我們解釋了何以他們不能在短期內建立具有合法性政權的原因所在。關鍵性問題在于日軍缺少“相對有權力的人”與之進行合作,真正與之合作的“不可靠的中國人”又阻礙了自治政權的發展。第四章卜著從成本的角度,以鎮江為對象,探討日軍占領鎮江能否為其帶來經濟上的收入,所利用的資料主要是宣撫班的記錄和張懌伯的《鎮江淪陷記》。出于戰爭造成的商業環境的惡化,日軍與當地士紳確實進行了一系列的經濟合作,以郭志誠和其大照電氣公司為典型,雖經過雙方不懈努力,依舊無法扭虧為盈,日本一直投入,然長期不能收回成本。這歸根結底還是由于中國此時現代化進程不足,經濟部門不發達,不具備快速產生回報的基礎。第五章卜著將視角轉向了南京。卜著僅將諸多學者關注的南京大屠殺作為該章節承上啟下的連接部分,將主題回歸到了書卷開頭的冊頁,即無端者被迫卷入到政權當中該作何選擇。而其中最引人深思之處是對通過吉米·王的行為分析,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當下對參與偽政權相關人等非黑即白式的二元(英雄—漢奸)評價模式。卜著于此也揭示出一個問題:這些被迫與占領者合作的人在彼時絕非少數,簡單以道德預設便認定其為漢奸的模式似頗有局限,究竟當如何突破,值得學界進一步反思。第六章卜著回歸到研究成果最為豐富的大城市——上海當中。此章節運用的資料幾乎全是上海市檔案館所藏的中文檔案,而日本方面幾乎無有任何記錄遺留,這著實耐人尋味。作者以蘇錫文的大道政府為中間對象,探索他在應對上級日本人與下級合作政權之間的關系。名義上的上下級隸屬關系在實際政治操作過程當中卻是極其復雜,表現在每一個參與到基層社會組建過程當中的人,都想方設法謀取自己最大利益。該章節的結論指出,其間雖有競爭,卻依然強化了占領政權,而非普遍意義上認為的削弱或摧毀了日本占領者。對結論的不同認識或許更大程度上因掌握檔案程度的不同,以及檔案本身零散、片段式的不足所致。第七章卜著將眼光投向上海的外圍地區崇明縣。該章的主題看似與通行著作無異,即抵抗。實際上卜著于此章的突出部分正在于辨析一個易混淆的問題,即真抵抗與偽抵抗。其中誘發深思之處在于該縣地方派系力量錯綜復雜,國共雙方的游擊隊與地方勢力盤根錯節,合作政權在其中保持中立態度,而抵抗力量則將合作政權作為打擊對象使之成為一種“內戰”。其行為結果往往不利于當地居民。雙方的行為究竟如何評判,也成為史學家需繼續思考的一個問題。該章的結論也認同這種抵抗行為未削弱占領者本身而削弱了占領政權根基。第八章卜著對全書進行了一個總結性的分析。主要問題還是兩個,一是如何評價積極加入占領政權人的行為?一是分析日本人組建占領政權失敗的原因。關于第一個問題卜正民本人似乎并未給出論斷,僅為我們提供了幾個分析角度與疑問點。對于第二個問題卜正民則以羅納德·魯濱遜的資源與權力兩大要素來進行解釋。基于日本政府未能在重建地方秩序的過程中提供必要的資源,以及給予所需要的地方精英以實權,而僅能籠絡一批被國民政府拒之門外的次精英群體。這也就意味著日本人重建鄉村精英威望的失敗,其合法性也難以得到普遍承認。第九章結論為卜著畫龍點睛之尾聲,作者先用模糊化的通敵和抵抗行為引出他關注的兩大問題。以意圖和動機的雙重模糊性改變了通常的評價標準。重新關注了書寫戰時中國歷史不被重視、受到阻止的四種評判,即民族主義的、政治層面的、人道主義的和道德式的。卜正民企圖突破這四種分析模式,將評判模式更加模糊化起來,且更愿意用模棱兩可的詞匯評判普通人的行為模式。其所基于的論據則是大多數民眾對抵抗或是投降道德層面的要求并沒有多少關注,更多的是關心自己生活層面的因素。這種模式正豐富了諸多小人物的形象,事實上對這些小人物的描寫用內心矛盾的張力取代道德情操的渲染正是卜著獨到之處。使其有機會在特定的時代中留下自己的痕跡,不被湮沒。抑或也是時代造就人物的一個注腳罷了。
綜觀全書,筆者尚有兩點不明之處。一是作為一種地方性論述,似缺少了政治史層面的主題關懷。純粹性的就資料而談事實,未置之于大的政治主題之下進行探討,使得對行為模式的解釋較為單一。二是地方史寫作尚未上升到社會史層面的史學方法運用。僅就基層看基層而缺少了以小見大的眼光與上下互動的方法模式。不能從地方史的敘述反映大背景下歷史演繹的沖突復雜性。這就涉及作者選擇的主題即“合作”層面之上。以“合作”為主題既是其優勢也是其不足,不足之處即于宏觀戰爭背景下,缺乏高層的相關選擇又如何使其合作的框架對宏觀有所對應呢?
然瑕不掩瑜,抗戰這段歷史并不因時間的漸行漸遠漸而被人淡忘,相反其之所以從未脫離我們主流敘述關懷正在于其所反映的時代意義和歷史價值,為后來者所反思并成為民族覺醒的重大進程。《秩序的淪陷》所研討的地方合作模式,涉及20世紀以來中國政治的主題脈絡,其產生的恒久價值或正基于此。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2016級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