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文彬
繼《小門神》《阿唐奇遇》后,追光動畫第三部動畫電影《貓與桃花源》于4月5日清明檔上映。影片由170位動畫師歷時4年制作,講述生活安逸的家貓“毯子”偶遇變故,不得不和兒子“斗篷”踏上冒險旅程,尋找傳說中“貓的桃花源”的故事。
《貓與桃花源》是追光動畫CEO王微自編自導的第三部作品,不同于《小門神》《阿唐奇遇》中神仙、茶寵等具有濃厚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人物,王微此次選擇以自己的“愛寵”——一只深灰色英國短毛貓開啟在現代都市的探險之旅。
早在2013年成立追光動畫工作室之初,王微已經構思好了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就是后來的《小門神》《阿唐奇遇》以及《貓與桃花源》,”追光動畫聯合創始人、《貓與桃花源》制片人于洲告訴《綜藝報》,“雖然《貓與桃花源》是其中第一個創意,但由于以貓為主人公的CG動畫在制作技術上對于當時的新手團隊來講難度較大,我們就先制作了以人物為主要角色的《小門神》。”
追光動畫成立時,王微希望能與更多成熟的動畫人才合作,先后與曾任《怪物史瑞克3》動畫導演的許誠毅及眾多國內外動畫人才有過接觸,最終決定自己帶領全新團隊探索。如今回首當時的選擇,王微頗感欣慰,“經過幾年磨煉,團隊已經成長了。”他介紹,追光動畫的170位動畫人才經過《小門神》《阿唐奇遇》兩部影片“練手”后,面對復雜制作技術可以“舉重若輕”,“不像《小門神》時那么手忙腳亂了。”正因于此,此次《貓與桃花源》才敢于進一步突破,為追求逼真效果使用眾多高難度制作技術——貓咪幾百萬根毛發制作采用行業高精度CG解算,運用流體玻璃巖漿制作技術,還搭建了復雜多樣的植被系統素材庫等。
雖然影片制作難度有所提升,但7500萬元的制作成本與前兩部作品相比并無大幅變化,王微告訴《綜藝報》,這與團隊整體技藝的提升有關,“動畫電影是手藝活,團隊在經過5年時間磨練后,手藝比之前更好,原先設想表達的效果現在基本都可以實現了。”于洲補充說,成本此次得以控制也與團隊協同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經驗積累有關,“此前制作開發的模型庫、材質庫、植被庫等,為今后CG制作打下基礎并提高了制作效率,制作體系也越來越聰明,越做越快。”
追光動畫三部動畫電影的制作費均維持在7500萬元左右,相比國內市場部分動畫電影幾百萬的低制作成本高出不少,這也形成業內外對追光動畫“高成本”的基本印象。王微解釋說,這里面存在對動畫電影制作方式認知的一些誤區。“追光三部作品的制作方式不同于二維動畫,均采用CG制作,兩者間天然存在成本差異,就如同用計算機算數和用算盤算數的區別。”王微還表示,相比國際上其他CG動畫電影,《貓與桃花源》制作成本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迪士尼或夢工廠的動畫電影,制作團隊一般為五六百人,我們卻是不到200人的團隊,人工成本節省頗多,外加制片部門精細的流程管理,可以在保證品質不變的情況下,大幅節約成本。”
《貓與桃花源》作為講述父子親情的動畫電影,延續了《阿唐奇遇》的合家歡觀眾定位,但于洲強調,影片此次探索了“16—25歲的年輕受眾群體”。“在父子溫情基礎上加入冒險元素,以及結尾處關于桃花源的升華劇情,能讓年輕觀眾不產生故事幼稚之感。”這一點,在影片試映時選取的二三百名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反饋中有所體現。
在嘗試年輕人觀影空間的同時,《貓與桃花源》還為追光動畫第四部作品《白蛇前傳》的目標受眾做了探索。“《白蛇前傳》講述發生在白蛇與許仙故事時間點倒推500年前的古裝神話,是年輕人喜歡的愛情類型。”經過幾部作品的探索后,于洲更清晰地認定,現階段國內電影市場受觀眾歡迎的影片基本為強類型影片。“雖然不同影片講述不同主題,但受歡迎的《戰狼2》《芳華》《無問西東》以及《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等都是強類型影片。”于洲表示,追光動畫今后幾部作品會往強類型、重情感、年輕向方面發展。
為使《貓與桃花源》合家歡定位中的父母觀眾也產生觀影興趣,影片在情感塑造方面花了較大筆墨,突出刻畫父子之情,并增加少年成長的煩惱、夢想追逐等主題元素。王微表示,自己對影片中呈現的父子情感有很多切身體會,“我在北京忙事業,而兒子在上海生活,每周只有很少時間陪伴他,父愛關懷不夠多,這種現象在當代都市較為普遍,相信能引起觀眾共鳴。”
在沒有系列動畫積累IP效應,亦沒有真人電影明星推廣的情況下,為培養首批觀眾,《貓與桃花源》選擇從一二線城市向下滲透的線上推廣模式。于洲表示,線上推廣首先從“貓奴”群體入手,再覆蓋父子家庭人群。除微博、微信發布相關文章外,還“嘗試了很多新東西”,例如“在抖音上選取與貓主題契合的用戶,發布帶有影片人物形象的短視頻。”
《貓與桃花源》邀請周華健和許巍創作了8首歌曲,包括主題曲《流浪的終點》、片尾曲《無人知曉》及插曲。于洲介紹,主題曲在承載電影故事同時,還作為推廣曲提前讓觀眾感受小貓斗篷的冒險之旅。影片還邀請周華健為片中的酒吧彈琴老貓一角配音,利用明星效應進行推廣。為使周華健與故事更好融合,“動畫師根據周華健的聲音特質重新修改了酒吧彈琴老貓的表演,觀眾能從老貓身上看出周華健的影子。”
通常而言,開發衍生品也是培養動畫電影潛在受眾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貓與桃花源》現階段并無開發衍生品的打算。于洲告訴《綜藝報》,“如果電影票房只達到一兩億,其衍生品更應稱之為‘宣傳品,追光動畫只有在電影成功的情況下,經過一段時間的延續才會開發真正有市場價值的衍生品,”他表示,“只有在IP積累了大量粉絲的基礎上才可能有真正的衍生品。”
對于動畫電影“成功”的評價標準,于洲認為,不僅要在上映時取得可觀的票房成績,更需要在院線下線后有延續的生命力,“能在網絡上被更多人看到并有反復觀看的可能性。”在談到如何讓作品流傳下去時,王微做了鄭重思考,“還是要先把手上的活兒練好,在國內動畫電影市場還不是很大,又與好萊塢巨頭競爭的情況下,不斷提高手藝、做觀眾在好萊塢作品中看不到的題材是關鍵,以此才能拓展國內市場空間并走向海外,得到國際上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