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子
科學家的腦洞有多大?在采訪北航的“月宮一號”項目時,我有了直觀的印象。
“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就描繪了她想象中的未來火星實驗站的模樣:“艙體應該是可充氣的、可展開的,或是利用巖洞等天然地形的外在保護,把氣囊放進去,再把生命再生系統放進氣囊艙中……”
與科幻小說中綺麗的幻想或震撼的場面不同,科學家更善于在冷酷的算式和嚴謹的推算中創造另一種理性的美。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努力使腦洞變成現實。
比如,“月宮一號”內目前的種植和收獲工作都是由人力完成的,但劉紅說,她設想的未來空間站,這些工作將由智能機器人來完成,甚至可以實現一按電鈕,烹飪好的食物直接送上餐桌。早在2009年,她已帶領團隊設計了一款供載人飛船使用的蔬菜栽培機,并申請了專利。這個側看像漏斗一樣的桶型機器,集成了微重力供水、智能光照和模塊化生產,所搭載的作物按從萌芽到成熟分為6個培養階段,每完成一個階段,就向前推動一格,以便在桶口收獲的永遠是成熟的作物。以生長期為30天的葉菜為例,平均每5天推進一格,收割與補充種植同時進行。有了這個基礎,太空農業的智能化應只是時間問題。
光調控的自動化是另一個例證?!霸聦m一號”為研制“光配方”進行了大量實驗。植物生長需要光,但在未來的太空站沒有自然光,就需要人為制造“光”,同時又要兼顧到能源的節約與保證作物的質量和產量。目前“月宮”采用的技術,是劉紅在旁聽一個基因遺傳論壇時獲得的靈感。那個論壇介紹了“基因敲除”技術,劉紅想,“為什么不把某一段光譜敲除試試?”經過反復試驗,他們最終確定了 “紅光+白光”LED光源組合,完成了“太空光配方”的最優設想。
當然,一個想法從腦洞變成現實,要經歷漫長的旅程?!霸聦m一號”從2004年開始醞釀,十余年后才開始收獲成果,劉紅和她帶領的團隊付出的不只是知識、時間和辛勞,還有每個人的芳華和夢想。當然,實現夢想的激勵,使他們樂在其中。劉慈欣曾在博客中寫道,“沒有一個民族的創世神話如現代宇宙學的大爆炸理論那樣壯麗?!泵恳粋€科學家,都是這些民族神話和奇思妙想的實現者。
封面反饋
@若有所思:中國歷史上,中央受到的挑戰可以大致劃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地方權力坐大使中央無力管控,進而瓦解;二是權力失控導致腐敗深入骨髓,進而土崩。設立監察委,主要是為了應對第二種挑戰。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張一山:過一種
有節制的瀟灑生活》
張一山真的和娛樂圈的多數人不同,他有煙火氣,不浮躁,他潛心做一個演員而不是明星。瀟灑如他,值得讓人喜歡。(L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