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鵬
雄安新區正在成為河北加快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器。
3月8日,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長許勤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河北團開放日上表示,未來雄安將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樣板,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必將對中國的高質量發展和河北的高質量發展起到引領作用。
從“深圳速度”到“雄安質量”
在當天的會議上,許勤還表示,河北省當前處于三期疊加、轉型升級、爬坡過卡的關鍵期,破解發展中的難題和障礙,靠的就是高質量發展。
他說,當前河北經濟發展主要有三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高標準規劃好雄安新區建設。
據悉,雄安新區總體規劃已取得階段性成效。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委常委、雄安新區管委會主任陳剛當天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透露,雄安新區的規劃編制工作,匯聚了全國乃至全球最優秀的人才和團隊,規劃充分聽取了各方意見,經過了反復論證修改,取得重要進展。
“現階段正繼續深化規劃內容,完善規劃體系,確保雄安新區每一寸土地規劃得清清楚楚再開工建設。”陳剛說。
2月28日,雄安新區首個重大交通項目北京至雄安城際鐵路已正式開工建設,并將于2020年底投入使用。
對此,陳剛解釋說,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既要統籌謀劃、從長計議,同時也要不等不靠,先行啟動了一批帶動性強、利于新區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
除了京雄城際鐵路,先行啟動的基礎性重大項目還包括植樹造林,去年雄安新區完成26萬株植樹造林工作。據悉,今年雄安新區將加大生態建設力度,實施10萬畝植樹造林行動計劃,同時還將啟動白洋淀的生態修復工程,以及新區規劃建設的水、電等保障性工程及防洪工程。
3月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雄安新區不搞政策“洼地”,中國已施行的改革開放措施在雄安新區要積極施行和推進。
對此,陳剛表示,雄安新區將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他說,雄安新區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新區,要發揚改革創新精神,建立體制機制新高地。“我們堅持把創新和擴大對外開放擺在突出位置,正在全力配合國家發改委等部委研究制定支持雄安新區加快改革開放的措施,健全引進高端人才政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新區開發建設的生機活力。”
陳剛認為,對雄安來說,有創新才有未來,有質量才有生命。從全國來看雄安,無改革創新,就無雄安價值。
從“深圳速度”到“雄安質量”,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發展正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預期目標是增長6.5%左右。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表示,中共十九大確定了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轉變,這是一個戰略性的轉變,今年的預期目標比去年實際增長低0.4個百分點,是為了轉變留有空間。
對于中國多地調低GDP增速,錢穎一認為,這是地方政府進行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轉變過程的變化,是一個重要信號。
破解發展難題的關鍵利器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發展的鮮明特征和根本要求。”許勤在河北團開放日上說。同時,他強調,高質量發展也是破解河北發展難題和障礙的關鍵利器、根本路徑。
據悉,這些年河北省通過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淘汰落后產能,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已經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
河北是鋼鐵大省,去產能特別是去鋼鐵產能,是河北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硬骨頭。
河鋼集團是目前國內最大、全球第二的特大型鋼鐵集團。在2016年和2017年兩年內壓減煉鐵產能260萬噸、煉鋼產能502萬噸。
去產能后的河鋼集團,不僅沒有放緩前進的腳步,反而發展得更快了。從2014年到2017年,河鋼集團品種鋼比例由29%提升至64%,以汽車用鋼為代表的高端產品從438萬噸增長到1600萬噸,提升265%。
談起這一變化,全國人大代表、河鋼集團承鋼公司物流公司車輛段黨支部副書記鮑守坤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鋼鐵行業要順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加快轉型升級,實現綠色制造。”
河北省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也加快培育新興產業,構建高質量的產業結構和經濟體系。
去年年底,河北出臺了《關于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和《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加快質量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河北制造向河北創造、河北速度向河北質量、河北產品向河北品牌轉變”的發展方向。
在此基礎上,河北省出臺了推進工業轉型升級指導意見,對鋼鐵、石化、食品、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一業一策制定轉型升級、提升質量的路線圖。選取清河羊絨、白溝箱包、唐山陶瓷、辛集皮革等10個特色產業,通過“設計+”提升產品品質和附加值。
與此同時,河北又制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三年行動計劃,聚焦大數據應用、生物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先進環保等10個產業,按照構建技術產業生態鏈要求,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構建未來產業技術優勢。
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河北省也意識到了創新的重要。許勤說,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河北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把創新牢牢抓在手上,以創新創造優質供給,以創新創造新產品、新服務、新市場。
針對目前河北省市場主體偏少、創新創業平臺支撐力較弱的問題,今年初,河北省委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關于2018年在全省開展“雙創雙服”活動的實施意見》。春節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就召開了全省“雙創雙服”活動動員部署大會。
據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發改委主任黨曉龍介紹,“雙創雙服”就是促進創新創業,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河北希望通過這項活動,改善營商環境、增加優質民生供給、促進高質量發展。
借力京津冀協同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中共十八大后提出的一項重大國家戰略。2018年兩會期間,不少來自河北的代表、委員認為河北應抓住這一機遇,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武義青委員表示,這一國家戰略有利于吸引全國乃至全球高端要素和優質資源向河北聚集。“重大歷史機遇有助于實現集眾智匯眾力,跑出河北創新的‘加速度。”
河北省廊坊市是京津冀交界核心區域,所轄10個縣市區均與京津接壤。這些年,廊坊一直在積極推進與京津兩地的協同發展,提升當地的發展質量。
全國人大代表、廊坊市市長陳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目前全市90%以上的科技型企業與京津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密切合作關系。今年,廊坊還將力爭與京津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轉化載體50個,引進和轉化京津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50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20億元以上。
“新時代要有新作為,廊坊要爭做推動高質量協同發展的‘橋頭堡。”陳平說。
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同時,河北也在積極探索清除體制機制障礙。
不久前,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的一條馬路更名為“北京大道”,而更具意義的是另一條“路”的打通——異地監管。
“北京藥,河北產”,此舉在全國開了先河。生產地在河北,醫藥企業依然保留北京身份,由北京市食藥監局實施許可、認證、監管。
管理機制的創新,帶來的是市場主體的壯大。截至目前,簽訂進駐園區協議的醫藥企業達102家,總投資327億元。
全國人大代表、滄州市市長梅世彤表示,為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資源不共享、項目落地難的問題,滄州專門制定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方案》,推動項目的落地。
梅世彤說,下一步滄州將在完善政策鏈上下功夫,在人才引進、科技創新、金融財稅等方面研究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讓資源流動更加順暢、協同發展更見成效。
據悉,目前京津冀三地在交通、生態、產業三個領域已率先實現了突破。
據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長袁桐利介紹,隨著高速公路、干線公路“斷頭路”的打通,以及津保、張唐鐵路的建成通車,環京津一小時通勤圈、軌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通過推進鋼鐵煤炭去產能、散亂污企業集中治理、城市燃煤鍋爐改造提升、農村地區冬季清潔取暖,2017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下降到65微克;北京現代汽車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落戶河北,使得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提高了6.6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