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夏 鄒立楊
2017年4月1日,中國(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正式在瀘州掛牌。
川南臨港片區作為瀘州市乃至整個川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引擎”和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始終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按照“依托長江、承東啟西、協同開放、面向全球”的定位,著力建成連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西部航運樞紐、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示范區、沿江開放型經濟新高地,最終建成內陸自由貿易港。
一條鐵路直接開進了港口
站在瀘州港港口碼頭,浩蕩的江風長驅直入,“嘟嗚”的汽笛聲夾雜在風中不時高鳴,巨型龍門吊張開鋼鐵吊臂將一個個集裝箱拉起,又放下,港口泊位中停泊的集裝箱班輪,每周會從這里向東發往武漢、上海,其中不乏中遠、中海、民生等大型的船運公司。
如果問,為什么川南臨港片區能成為中國第三批自貿區的一部分?作為四川第一大港的瀘州港是川南臨港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原因功不可沒。瀘州港不僅擁有保稅物流中心,還是進境糧食指定口岸,一條鐵路直接開進了港口,使得瀘州港鐵水聯運非常方便。
“如果從地圖上看,你會發現,如果把瀘州市的空港、水港、鐵路港、高鐵站幾個點連成線,基本上形成了一個三角形,而自貿區就在三角形的下面一條邊的那個區域。”指著地圖上那條狹長的區域,川南臨港片區政研局局長聶和平告訴記者。
“下一步,距離自貿區很近的地方還要修建高鐵站,這就形成了一個水、公、鐵、空聯運的交通樞紐優勢。”聶和平表示。
正是看中了瀘州的地理位置,瀘州豈唯貿易有限公司運營總監劉宇選擇從廣州回到瀘州,將企業落戶在川南臨港片區。“如果把企業放在成都,貨物從公司倉庫運到滇黔的運輸成本就太高了。”劉宇直言,和成都相比,瀘州發貨到滇黔地區的運輸成本能降低2%~3%。
劉宇對川滇黔渝市場未來,對進出口貿易需求十分看好,他甚至預測需求量的爆發將會超過廣東、福建、浙江三省總量。
從15個工作日到一個小時
和不少有在川南臨港片區注冊企業打算的人一樣,2月22日,狗年春節假期結束第一天,張帆便來到了位于川南臨港片區管委會二樓的“中介超市”服務大廳,在人流熙攘的各類辦事服務窗口前,關于企業中介的信息頗令其留心,“上個月看新聞,自貿區開了一家‘中介超市,感覺挺靠譜,就來看一看。”
張帆口中的“中介超市”,是于2018年1月29日揭牌運行的四川省首家“中介超市”,目前已入駐32家中介機構,可開展檢測、評估等12個服務類別。而這些經過公開征集、嚴格審核、公示入駐的中介機構都有自己專門的方向,比如工程中介,就是為企業提供工程招標、工程監理方面的中介服務。
四川自貿區川南臨港片區
綜合服務大廳
而預計一個月后,“網上中介超市”也將在川南臨港片區亮相,涵蓋所有中介服務類型,超過240家中介服務機構將掛網營業。
“這將進一步破除中介服務機構區域性、壟斷性的壁壘,再次提升我們行政審批工作的質量。”四川自貿區川南臨港片區行政審批局負責人劉高表示。
2017年4月19日,川南臨港片區管委會行政審批局正式運行。成立以來,行政審批局大膽創新,深化行政審批權相對集中試點改革,如實施“一張清單定邊界、一個窗口全受理、一枚印章管審批”綜合改革、實現“二十證合一”和161項行政審批事項“一章辦結”等。
專門負責企業注冊“一小時辦結”窗口受理服務的工作人員文霞告訴記者,“自貿區搞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之前,工商注冊法定時限是15個工作日,行政審批局成立之后,我們承諾5個工作日內辦好。企業設立登記(有限公司(不含股份公司)及其分支機構設立登記、個人獨資企業及其分支機構設立登記、普通合伙企業及其分支機構設立登記等6項事項)更快,已經實現‘一小時辦結。”
這“15-5-1”變化的產生,得益于川南臨港片區簡政放權實行行政審批改革,設立行政審批“單一窗口”的制度創新舉措。
有數據顯示,川南臨港片區各項制度創新的成果斐然,2017年來,川南臨港片區復制推廣一二批自貿區改革經驗158項,形成創新成果90項,建設行政審批“單一窗口”、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7類信息化平臺,集中辦理市區兩級230項審批事項、審批效率提高80%,受理各類辦件近2.7萬件(2017年4月~12月)。
“千億級”智能終端產業正在形成
相比于走傳統的水運通道,貨物通過搭乘“瀘州-廣州外貿鐵路班列”,從瀘州港鐵路發運至廣州黃埔站,與黃埔至香港班輪形成無縫連接,再從香港出境全球,這將為企業節約20天以上的時間成本。
這條自2017年12月開通的“瀘州—廣州—香港”鐵水多式聯運的對外貿易通道,是川南臨港片區為構建“共建、共享、共贏”協同開放格局,繼長江東向出海通道、“瀘蓉歐”快鐵西向通道后,在南向通道上的再一次大膽創新突破。
在聶和平看來,對于川南臨港片區而言,這種以通道建設為實現路徑之一的協同開放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積極與各個沿海自貿區打交道、謀合作,通過主動和別人協同,借用別人的平臺來做好我們的開放。”
據了解,川南臨港片區目前已經與廣東南沙新區片區和前海蛇口片區、福建平潭片區和福州片區、天津濱海新區和東疆片區等28個城市、自貿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就港口通關、產業轉移、金融服務、人才交流等領域開展合作。
在這種模式下,川南臨港片區與中國多個自貿片區和地級市形成合辦制度清單,即若一地企業有到另一地投資的意愿,在當地提交相關材料即可,企業注冊等辦理成功后,資料通過郵寄的方式送達企業手上。如今,加入到“政務服務異地直通互辦”網絡中的自貿片區和地級市已經有17個。
事實上,協同開放,也是擺在今天中國所有3.0版本自貿區面前的一道必答題。聶和平坦言,由于第一批第二批自貿區都在沿海地區,而第三批自貿區除了浙江和遼寧基本上都在內陸地區,所以第三批自貿區的定位就是打造大開放帶動小開放的格局。
“通過沿海地區的大開放,帶動川南臨港片區的新開放,進而形成東西聯動的全域開放。”聶和平表示,“川南”這一命名就意味著,川南臨港片區在協同沿海的同時,需要在主動服務川南、聯動成都片區的同時,主動對接周邊、輻射滇黔地區,以擴大“自貿紅利 區域共享”效應,發揮好自身平臺作用。
而發揮好自身平臺作用的后效之一,則是能形成產業的集聚,提高了對航運物流、智能終端、裝備制造等產業的吸聚能力,自貿試驗區紅利,尤其吸引著東部智能終端企業向川南臨港片區轉移、聚集,“千億級”智能終端產業正在形成。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川南臨港片區已累計引進智能終端項目48個,簽約總金額達132億元,深圳友信達、威懇通訊等11個項目投產,引進高端裝備制造項目2個,簽約總金額5億元;引進口岸貿易產業項目16個,簽約總金額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