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西
(西安郵電大學,西安710061)
智慧城市的產生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這一理念,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搶占下一輪經濟發展制高點,而被世界多國追捧。我國當前處于智慧城市建設起步階段,需進行大膽創新和勇敢實踐。智慧城市是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1],是繼“數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2]。
智慧城市建設,實質上是經濟發展模式創新在特定空間上的具體體現[3]。建設智慧城市已經在全球各地獲得廣泛認同[4],對于城市擺脫危機、尋求經濟增長和爭取未來發展先機產生了重要影響[5]。智慧城市建設是實現信息化建設的充分條件,對加快“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融合,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改善民生、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舉措。
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后,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2009年,迪比克市與IBM合作,建立了美國第一個智慧城市;日本2009年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戰略2015”;新加坡提出2015年建成“智慧國”計劃;丹麥制定建造“智慧城市哥本哈根”計劃;2010年澳大利亞政府實施“Smart Grid,Smart City”示范工程;2010年韓國啟動了“Smart Seoul 2015”計劃[6]。2014年3月,我國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將“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列到國家未來發展戰略規劃中。從2013年1月住建部公布第一批試點智慧城市名單到2015年4月公布第三批試點名單,國家審批通過的智慧城市試點數已達到290個,其中西部12省份相繼申報獲批試點城市達到 70 多個[7]。
智慧城市建設涉及城市管理與運行的各個領域,是一項跨部門、跨行業的系統工程。需要克服內部管理和外部資金、技術等方面的障礙,應在管理理念、技術上、制度和體制上進行創新和應用,改變條塊分割的管理狀態,破除體制上的壁壘,實現跨職能、跨行業、跨部門、跨領域的全方位合作,全面整合城市各類信息資源,從而支撐核心系統的協同運作。智慧城市的業務框架面向城市經濟運行和產業升級,滿足網絡和信息資源管理、生態環境和政務民生、城市運營和社會管理等多個方面的需求。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建立一個完整、合理、先進、安全的高技術和高彈性的框架體系(如圖1所示)[8]。
圖1 智慧城市建設總體框架
感知層。感知層側重于對數據的測量和記錄,通過全方位覆蓋的物聯網設備和感知網絡獲取各類數據。數據通過網絡層傳輸到數據層進行處理,處理結果在應用層體現并反饋結果,形成反饋循環機制。感知層包括對地理位置、生態環境、水利、交通、醫療等各領域的感知,是支撐智慧城市健康運行的信息來源?!皽y量”觀念是智慧城市的關鍵,“沒有測量就沒有管理”的原則同樣適用于智慧城市[9]。
網絡層。網絡層由物聯網、通信網絡、互聯網和專項網絡構成,共同實現各類型數據及時和安全的傳遞,是整個智慧城市的中樞。網絡層保障信息的傳輸效率和傳輸速度。
基礎設施層。智慧城市建設的硬件基礎,是應用系統正常運行的承載和保障?;A設施層主要提供數據存儲和備份服務、計算服務、傳輸服務等。
數據平臺層。感知層獲取的數據在數據層進行存儲。大數據處理平臺挖掘和分析數據背后的知識和規律,并通過各類應用系統支持管理和決策,從而促進社會管理智能化。數據平臺層包括儲存城市信息的各類數據庫以及大數據處理平臺和技術。
應用系統層?;诠苍破脚_建立的各類應用服務系統,涉及到智慧產業、智慧管理、智慧民生領域中的方方面面,以滿足城市管理、民生建設和產業升級、經濟發展等方面的重大現實需求。
用戶層。用戶層指明了智慧城市建設的最終受益者。有利于政府部門提供全面的服務,更高效地管理社會中的各類事務。為企業提供更為良好的發展環境,支撐企業產業升級、管理升級,提高本地企業的綜合競爭力;為公眾帶來更加便捷和廣泛的公共服務,加強民生建設。
智慧城市保證支撐體系。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個綜合的復雜系統,其每層業務建構的能力建設都需要廣泛而綜合的支撐和保障,包括法律法規、標準規范體系、技術支撐體系、運營管理體系、安全保障體系。這些體系架構貫穿于智慧城市建設的各個階段和層面,確保智慧城市健康、高效、穩定的發展和運行[8]。
智慧城市建設不僅要考慮城市現存的實際問題,還要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不同地區,管理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因此項目建設的內部阻力與外部障礙也不同。從西部某區域的智慧城市建設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如圖2所示):在內部層面,政府管理職能條塊分割、項目監督與把控不足、信息共享程度不足、相關技術和管理人才匱乏;在外部層面,存在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問題,包括信息化程度低、業務覆蓋面待拓寬、現有設備陳舊、信息系統安全性存在隱患、資金缺乏等。將西部某縣智慧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其他地區進行綜合比較分析,總結出以下幾點關鍵性問題。
在城市管理方面,各部門之間、部門與區域之間,常常存在利益上的牽扯,橫向管理與縱向管理之間往往存在沖突。這不僅體現在子系統內部利益之間的相互沖突,而且更多反映在局部利益與城市整體利益的沖突上。當代中國城市普遍存在各自為政、條塊分割、管理粗放、職責交叉、缺乏協調等弊病。智慧城市建設涉及到城市管理的各個部門,如果不能妥善協調、統一目標,將影響項目推進速度和建設質量。
圖2 智慧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
智慧城市的“智慧”源于大數據,數據整合是重中之重。從技術角度來講,不同部門和企業使用的信息化平臺不盡相同,資源對接和信息傳遞不能保證及時、準確、完整。從管理角度來看,“城市病”的問題普遍存在,不同部門之間因利益劃分、管理分割等問題短時間難以實現信息和資源高度共享。因此,破除各部門和平臺之間的共享壁壘迫在眉睫。
西部多處地區信息資源建設基礎薄弱,與其他先進省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譬如,缺乏承載政務、全區統一的電子政務公共云平臺,造成各部門之間互聯互通不足,同時也影響政府履行密切聯系群眾、為群眾辦事的職能;很多部門現有機房、服務器和應用系統存在安全隱患,且設備陳舊;城市整體信息化建設覆蓋率不足;業務覆蓋面不足,缺乏部門之間聯動互通的典型應用。
高層次的科技和管理人才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一環,而西部智慧城市建設相關人才匱乏。其一,精通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安全等信息技術的高素質科技人才數量不足;其二,在智慧城市建設規劃和運營管理等方面有能力和經驗的管理人才鳳毛麟角。
智慧平臺上建立的各類應用系統應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具體需求。當前,西部地區智慧平臺運營存在應用系統落實效果差、群眾基礎薄弱,造成資源浪費的情況。另外,缺乏針對當地特色產業的應用系統,未能帶動特色產業經濟進一步發展,智慧系統的價值發揮不充分。
解決西部某縣智慧城市建設問題的對策從兩個層面進行考慮(如圖3所示)。
一是管理層面。管理在項目推進過程中至關重要,甚至決定項目的“生死”。智慧城市作為一個巨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管理尤為重要。
二是技術層面。對城市改革而言,智慧城市不僅是理念上的創新,更要求技術上的創新,其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安全等方面都提出了嚴苛的要求。
其策略總結為以下五個方面。
圖3 解決智慧城市建設問題的對策
城市作為一個有機的復雜巨大系統,要從更長遠、更廣泛、更多視角來分析和研究。智慧城市應由分散規劃與建設,轉變為全市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應調動各相關部門參與其中,充分聽取各種意見和建議,積極磋商切實可行的共同方案。同時,智慧城市建設要配合城市整體發展戰略,為城市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城市管理需打破條塊分割狀態,為資源整合,破除信息孤島創造條件;技術上,在符合規劃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利用現有資源,防止不必要的浪費。通過充分整合資源,促進共建共享。
一是加強城市通信網絡的部署,包括電信網、互聯網、物聯網及移動網絡。二是加快信息化基礎平臺建設。基礎平臺承載著其上的各類智慧應用,主要包括服務器、存儲設備、安全管理和網絡設備。三是加強與頂層設計銜接,結合實際選擇最優的智慧城市建設模式,加強項目監管,使智慧城市建設朝著預期方向進行。
智慧城市建設必然要建立各類智慧系統,從前期實施到后期運營與維護都需要相關專業人才。西部地區相對人才匱乏,應及時引進高素質復合型科技人才,并建立自己的人才培養機制。首先,圍繞與智慧城市緊密相連的重點產業領域,充分整合全國乃至全球人才,建立各類高層次人才數據庫,加入智慧城市建設的大軍中。其次,依托園區企業和現有人才儲備,通過技術人才培養、高端人才進修、研發技術團隊“移植”等措施,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10]。
深入梳理城市管理、百姓生活和產業、經濟發展等方面的重大需求,使智慧化應用落到實處。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需要部署和建設對市民生活、城市發展、環境生態有益的民生工程,實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機結合。
城市的結構特點決定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系統性和復雜性,需要各部門協調統一。政府要注重項目監管,充分利用智慧系統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爭取發展先機。當前,我國西部城市有通過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經濟的需求,但智慧城市還處于起步階段,且與東部發展差距巨大,西部地區難以通過復制東部地區的建設和運營經驗來實施。在實踐中探索、總結問題和解決問題是當前西部地區建設智慧城市的實際途徑。內部利益劃分導致的管理問題和外部平臺繁多,缺乏統一標準造成的技術問題是智慧城市建設所面臨的關鍵性問題。管理上,應加強內部協調,但過程較慢;技術上,除了平臺整合、統一接口外,更應該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以實現智慧城市建設的標準化。
參考文獻:
[1]國家發改委.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發改高技[2014]1770號)[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高技術產業司,2014-08-27.
[2]謝昕.我國智慧城市發展現狀及相關建議[J].上海信息化,2012,(1):12-15.
[3]辜勝阻,楊建武,劉江日.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軟科學,2013,(1):6-12.
[4]劉剛,張再生,梁謀.智慧城市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以??谑袨槔齕J].城市問題,2013,(6):42-45.
[5]郭小萍.淺談智慧城市理念與未來城市發展[Z/OL].中控通訊,2014-03-24.
[6]王亞玲.絲綢之路經濟帶智慧城市建設路徑與對策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15,(9):54-58.
[7]張協奎,喬冠宇,徐筱越,等.西部地區智慧城市建設影響因素研究[J].生態經濟,2016,(7):110-115.
[8]馬小平,李延東.智慧城市架構組建與分析[J].電信技術.2015,(9):89-93.
[9]Mark W.Cameron,謝明揚.Planning a smart city[J].城市環境設計,2016,(3):219-223.
[10]曹紅杰.當前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以合肥市高新區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校報,2016,(7):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