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縣老促會
招沙甲村是省級老區村、少數民族(畬族)村和庫區移民村。2013年3月,該村遭受歷史罕見的冰雹災害,省委尤權書記親赴災區慰問和指導。三年多來,村兩委按照尤權書記提出的思路要求,搶抓政策機遇,扎實推進黨建,富民強村,實現了從貧困村到明星村的美麗嬗變。2013年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村,2015年被列為市美麗鄉村示范村,2016年被列入省休閑旅游特色村。

對照“理想信念好、團結協作好、民主作風好、工作業績好、廉潔自律好、群眾滿意好"的“六個好”要求,抓實黨組織核心引領作用,今年被評為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一是爭當“好搭檔”。村兩委主干帶頭簽訂團結承諾書,明確作為“一班之長”帶頭講民主、講團結,不集權、不專權,要求班子成員既各負其責又團結協作,形成一個堅強有力而又和諧的領導集體,近年村兩委主干每屆均被評為“好搭檔”。二是推行“支部+”模式。“支部+下派”:注重發揮好下派書記的作用,將新機制、新知識、新思想帶到村,把政策、資金、技術引到村,爭取項目支持12個,直接幫扶資金l235萬元。“支部+合作社”:鼓勵和支持黨員帶頭成立專業合作社,示范帶動l36位村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完成土地流轉110畝,并通過訂單模式引導林農發展林下經濟,輻射帶動村民43戶年均增收2000元。三是村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每位黨員包片聯系1~5戶群眾,13戶貧困戶由村兩委干部或致富能人結對幫扶。對有強烈脫貧愿望和具備一定勞動技能的貧困戶,集中優勢力量優先扶持;對因病返貧的,黨員干部給予勞動力幫扶,并幫助申請民政救濟;對缺乏生產性資金的,指定由村干部專門負責幫助上報協調爭取小額貼息貸款;對因學致貧的,由負責的村干部負責爭取慈善總會、團委、婦聯等助學幫扶。2013年來,村干部和黨員共幫助申請各類救助金9萬元,爭取生產項目資金215萬元。

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竹、茶、漁、蜂蜜、中草藥、鄉村游等六大特色產業,形成了“人均一畝竹山、人均一畝茶山、人均一畝淡水養殖、人均一箱蜜蜂、人均一畝中草藥種植和開發一條鄉村生態旅游線路”的產業發展格局,實現村民增收、村財增長“雙贏”。一是立足資源開發。綜合開發大林坑萬畝森林資源,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種植金線蓮、鐵皮石斛等名貴中草藥470畝,林下經濟種植項目年收益達200萬元以上。建立“荷花+鰱魚+田螺”核心示范基地,使用有機肥沼液種植連片荷花8萬株,疏通田間溝渠套養鰱魚和田螺,形成“以荷養魚、以魚肥田”,畝產值達4900元,比稻谷種植利潤增長5倍以上。依托當地濃郁畬鄉風情與茶洲水庫、獅子巖等景點,結合生態養生與民俗體驗,大力發展具有畬鄉特色的生態休閑旅游,先后建成崖葬步行道臺階、畬鄉飯莊等配套設施,組建畬族婚嫁與舞蹈表演隊,以畬族風情特色推動旅游發展。二是打造品牌提升。遵循“一村一品”的思路,積極打造“品牌農業"村,種植黃瓜、苦瓜、小白菜無公害農產品500畝,三品一標認證率達80%。充分發揮眾鑫果蔬專業合作社等在農產品品牌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注冊萬花蜂蜜、畬鄉蜂蜜、優呦仙草等商標,研究制定招沙甲農產品整體品牌形象標識,有效提升產品附加值,培育農產品電商品牌1個,農產品品牌價值達200萬元以上。三是線上線下賣好產品。依托暢宏供銷商城、郵樂購、福匯店等網絡平臺開展線上銷售,開發郵樂購手機APP軟件。注重農旅結合,在畬鄉飯莊設立特色產品展示柜,把游客引進來,通過“旅游+銷售”模式賣產品。創新品牌農產品營銷方式,發展直銷配送、農超對接等新型營銷模式,在縣城內建立文化產品街展銷中心,提高品牌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對照南平市五星級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堅持規劃先行,建設與管理并重,積極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規劃上堅持“多規合一”。立足農村實際,將主導產業、村容村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繪成“一張圖”,制定美麗鄉村村莊總體目標規劃,突出招沙甲依山傍水的地形特點,將整村規劃為“一軸”“一帶”“四區”“六點”空間結構布局,統籌推進全面展現招沙甲生態村風光、畬族村風情、移民村風貌。建設上實施“三大工程”。圍繞改善村貌和村人居環境,確定實施災后新村建設、舊村改造、環境提升“三大工程”,采取建房戶自愿出資一點、省市部門支持一點、鄉賢贊助一點、親朋好友籌借一點的“四個一點”辦法,既解決農村缺資金問題,又激發村民積極主動性。目前全村新建住房42幢、舊房立面改造60幢,完成生態路建設6.5公里,修建環湖慢道1.2公里,宜林地綠化率達80%以上,并配套建成自來水管網、排污管網、村內道路、新村廣場及休憩涼亭等。管理上實行“村民約法”。制定涵蓋“水源保護、計劃生育、生態保護、村風民俗、社會治安、道德評議”等六方面的約法內容,如建立“村賬月評”“村章鄉管”制度,對盜伐濫伐森林的村民沒收非法所得并罰款200元,組建花卉協會倡導村民植樹栽花種草,組織開展評選“星級示范戶”活動等,三年來共評出“星級示范戶”84戶,將評出的好人好事記錄建檔,有效促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三年來該村實現“零上訪”“零案件”“零吵架”,營造了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社會和諧的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