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春娟
(德宏職業學院,云南 芒市 678400)
火腿是云南省的傳統風味發酵肉制品,據宣威縣志記載,清朝雍正年間,就有宣威火腿的稱呼,已有270 多年的歷史,被眾多美食愛好者追捧。現階段云南火腿的生產主要有2 種方式:工廠加工生產和家庭、小作坊生產,兩者共同構成了云南本地火腿產業的盛況。雖然云南火腿市場發展得如火如荼,但均存在問題:①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肉制品品種增加,消費者的選擇范圍增大,大量外國火腿的涌入,強占了本地火腿市場,導致云南本地火腿銷售量減少。②云南省是多民族聚居區,受天氣、地理環境、飲食喜好等因素的影響,各民族均有制作火腿的習慣。但均屬于家庭小作坊生產,工藝落后,質量難控制,其制作過程無正規生產設備、條件差、消毒不嚴,容易產生各種病菌,存在食品安全隱患。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云南火腿產業的發展,使其民族品牌的繼承和發展受到了較大沖擊[1]。
本試驗將漢氏德巴利酵母屬酵母菌、克氏微球菌和變異微球菌作為火腿發酵劑,接種于干腌豬肉中,在人工控溫條件下發酵,檢測火腿發酵過程中的理化指標,并對火腿的品質變化進行分析,為云南火腿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新鮮豬后腿肉。
濃鹽酸、無水乙醇、石油醚、營養瓊脂、乙醚、孟加拉紅、氯化鈉、馬鈴薯葡萄糖瓊脂、石英砂、氫氧化鈉、亞硝酸鈉、白砂糖、食鹽以及酚酞。
高壓蒸汽滅菌鍋、無菌操作臺、分析天平、索氏抽提儀、pH 計、數顯電熱恒溫培養箱、數顯恒溫水浴鍋、電熱鼓風干燥箱、移液槍、培養皿、堿式滴定管、研缽、打漿機、干燥皿、色差儀、移液管、涂布棒、無菌注射器、三角瓶以及容量瓶等。
對健康優質的新鮮豬后腿肉進行處理修整,除去脂肪、結締組織、筋腱以及肌膜。用腌制劑(食鹽、4%白砂糖、1%亞硝酸鈉)在4 ℃下腌制24 h,腌制后按4%的接種量用無菌注射器接種漢氏德巴利酵母屬酵母菌、克氏微球菌和變異微球菌按1 ∶1 ∶2 配制的發酵劑,懸掛于30 ℃的恒溫培養箱中發酵。
本試驗參照GB/T 4789.2-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菌落總數測定》。在無菌操作臺上取10 g 肉樣置于研缽中,并加入無菌石英砂將其搗碎,轉入盛有90 mL 無菌生理鹽水的三角瓶中,進行充分混勻,制成1 ∶10 的均勻稀釋液。
取1 mL 1 ∶10 稀釋液注入含有9 mL 無菌水的試管中,另換一支1 mL 無菌吸管反復吹吸,得1 ∶102稀釋液。重復上述操作,得1 ∶103、1 ∶104、1 ∶105稀釋液。
將營養瓊脂注入培養皿中,待冷卻凝固后,從最高稀釋度向前(包含最高稀釋度)取3 個稀釋度的菌懸液各取2 個0.2 mL。分別用涂布棒將菌液均勻涂布在培養基表面,倒置放入(36±1)℃的培養箱中培養(48±2)h。
選取菌落數在30 ~300 CFU,無蔓延菌落生長的平板計數菌落總數。低于30 CFU 的平板記錄具體菌落數,大于300 CFU 的可記錄為多不可計。每個稀釋度的菌落數應采用2 個平板的平均數[2]。根據式(1)計算總菌數。

酵母菌數的測定方法與1.5 菌落總數的測定方法相同,但計數培養基采用孟加拉紅培養基。
水分含量的檢測方法參考GB/T 9695.15-2008《肉與肉制品 水分含量測定》。將稱量瓶置于104 ℃的干燥箱中,瓶蓋傾斜放置在瓶邊,加熱45 min,烘干取出蓋好,置于干燥箱中,冷卻至室溫,稱量稱量瓶質量M1,單位精確到1 mg。重復干燥至前后兩次連續稱量結果之差小于2 mg。精確稱取試樣5 g 于稱量瓶中。將稱量瓶及內含物移入104 ℃干燥箱中烘干,取出,放入干燥箱中冷卻至室溫,精確稱量試樣和稱量瓶質量M2,再放入干燥箱中烘干,并重復上述操作直至前后兩次連續稱量結果之差小于2 mg。按照公式(2)計算水分含量X1。

稱取50 g 絞碎的樣品,用索氏抽提法提取其中的脂肪。稱取3.000 ~5.000 g 油脂于錐形瓶中,加入50 mL 中性乙醚-乙醇混合液,振蕩使脂肪溶解。冷卻至室溫,加入酚酞指示劑2 ~3 滴,用濃度為0.050 mol·L-1的氫氧化鉀標準滴定溶液滴定,至初現微紅色,且 0.5 min 內不褪色為終點。V 表示試樣消耗氫氧化鉀標準滴定溶液體積(mL);m 表示試樣質量(g)。根據公式(3)計算酸價。

參考GB/T 9695.5-2008《肉與肉制品pH 測定》進行測量。取10 g 樣品,加入90 mL 中性蒸餾水,用打漿機將樣品絞碎,用pH 計測定。
按照1.5 中的試驗步驟,可得圖1 發酵過程中微球菌數的變化圖。

圖1 發酵過程中微球菌數的變化圖
圖1 可得,原料肉污染有微球菌,但數量相對較少。與未接種發酵劑的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微球菌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兩者在發酵初期都呈上升趨勢,肉塊的水分活度較高,微球菌繁殖迅速,數量上升較快;隨著發酵時間的延長,肉塊中的水分蒸發,鹽濃度升高,水分活度降低,微球菌繁殖速度減慢,曲線平緩上升。發酵到第8 天時,微球菌總數達到最大(4.7×107和2.5×107),之后呈下降趨勢。此時肉塊水分喪失嚴重,為了保證產品品質,在發酵過程中應保證微球菌的繁殖。
圖2 為發酵過程中酵母菌的變化趨勢。

圖2 發酵過程中酵母菌的變化圖
由圖2 可得,新鮮肉塊中沒有酵母菌,發酵進行到第4 天開始有酵母菌。由此可知,酵母菌是從外部環境侵入到肉塊中的,因此,通過人工接種可以提高肉塊中的酵母菌數量,有助于促縮短生產周期、促進產品風味的形成和品質的提高。
發酵過程水分含量的變化如圖3 所示。

圖3 發酵過程中水分含量的變化圖
圖3 可得,隨著發酵時間的延長,水分含量均呈下降趨勢;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發酵初期水分含量下降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這是由于在發酵初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消耗了一部分水分;發酵初期兩者水分含量的下降趨勢略高于后期。隨著發酵時間的延長,表面干燥形成硬殼,使水分蒸發速率減慢。比較發現,接種微生物可加快發酵初期水分含量降低,減少由于水分過高而導致的腐敗,同時又可以在發酵后期減慢水分的蒸發,提高產品質量和成品率。
發酵過程中酸價的變化如圖4 所示。

圖4 發酵過程中酸價的變化圖
圖4 可得,在發酵過程中,脂肪的酸價逐漸增加,并且上升趨勢基本一致,說明火腿中水解產物逐漸積累;發酵結束時,酸價在4 左右。發酵過程中脂酶會促使脂肪水解,產生游離脂肪酸和甘油酯。脂酶主要來源于內源脂酶和微生物脂酶。通過比較試樣和對照曲線可以得出,促使脂肪水解的關鍵因素是內源脂酶,而微生物脂酶對脂的分解作用不大[3]。
發酵過程中pH 的變化如圖5 所示。

圖5 發酵過程中pH 的變化圖
由圖5 可得,宰后正常豬肉的pH 值約為6.5,在發酵初期,糖原酵解會產生乳酸,pH 值下降。之后在內源蛋白酶的作用下。蛋白質降解產生氨等堿性物質,使pH 值升高;試樣與對照相比,pH 值下降快的原因可能是接種時注入了培養基[4]。進入發酵后期(第6天時),內源蛋白酶已失活,對照pH 值已呈下降趨勢,而試樣的pH 值卻陡然上升,這是由于微球菌產生的蛋白酶會把蛋白質降解為胺、氨、游離氨基酸等堿性物質。
微生物的生命活動與水分含量密切相關,到發酵后期,肉塊失水嚴重,微生物進入衰亡期。因此,在發酵過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減慢水分的流失,可延長微生物對肉塊的作用,促進風味的形成。
①通過人工接種可以提高肉塊中微生物數量,促進風味形成和品質提高[5]。②發酵過程中促使脂肪水解的關鍵因素是內源脂酶,而微生物脂酶對脂的分解作用不大[3]。③微生物會分解蛋白質產生堿性物質,提高肉塊的pH 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