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建豐
當前時期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傳統的居家養老已不適應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新的養老設施供不應求,成了當前社會發展的短板。在供需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2015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優化結構調整。本文通過供給側改革思想方法的實踐,提出將現存的閑散資源充分利用起來,采取三個路徑增加養老資源的供應,以應對養老資源供不應求的現狀。
在2015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到“供給側改革”,隨后在G20峰會、APEC的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提到。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供給側改革進行了全面闡述,即在適應新常態的邏輯下,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優化結構調整,用存量改革促增量調整。
為了應對嚴峻的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民政部強調在“十三五”期間要大力發展養老事業,養老床位覆蓋率要達到30‰?,F階段養老機構數量不足,養老服務的供需矛盾較為突出,區域養老設施資源失衡、專業化服務與管理人才缺失、養老床位空置等問題統稱為養老設施的配置失效,需要采用供給側改革的方法加以解決。
全國第六次全國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數量為1.77億,65歲以上達到1.18億,其人口占比分別為13.26%、8.87%。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為15.5%,65歲及以上人口數占比為10.1%。部分城市老齡人口(60歲及以上人口數)比例已超過了總人口20%。
上海是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依據《上海市老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從2016年到2020年,預計本市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約20萬人,到2018年預計突破500萬人,2020年預計超過540萬人, 占本市戶籍人口比重將超過36%。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數量將持續攀升,上海人口高齡化的態勢十分嚴峻?!笆濉逼陂g,龐大的老年群體以及由此產生的養老服務需求,給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勞動力結構、社會結構的調整帶來機遇和挑戰。
為了應對老齡化問題,近年來,上海的養老服務事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養老設施正在加速建設,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得到了鼓勵,養老服務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緩解。2015年,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數達到30萬人,養老機構床位達到12.5萬張,全市“9073”的養老服務格局(即居家養老占老人數的90%、社區養老占7%,機構養老占3%)基本形成。其路徑方法值得其他省市借鑒。
下面以上海市黃浦區為例。在黃浦區政府的強力支持和推動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維指導實踐,充分調動本區域內的可利用資源,盤活現有資源,采取多路徑的方式,實現本區內養老機構資源的增量供給。
黃浦區半淞園街道335-03地塊是凈地,因該地塊占地面積小,難以規劃使用,故一直將該地塊閑置。該地塊占地面積為1638平方米,東臨西藏南路,西側為錦繡家園高層住宅小區,南側為底層商業用房,北臨徽寧路。盤活此“閑散土地”,建一座222張床位的養老設施,建筑為地下兩層、地上七層,項目主要為高齡、失智、失能的老年人提供居住、醫療、保健、康復和護理等服務。該項目總建筑面積為6885平方米,養老設施的占地面積為748平方米,建筑覆蓋率為45.6%。

圖1 黃浦區半淞園街道335-03地塊平面圖
通過供給側改革的方法將閑散的土地開發建成當前短缺的養老機構,緩解了社會養老機構供需矛盾。但因該項目的場地狹小,施工安排難度較大,目前該項目仍在積極推進中。該項目的成功實踐,將對其他類似的閑散土地開發利用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黃浦區普育西路103號為老舊的工業廠房,其占地面積為6294平方米,共有房屋建筑單體27幢,建筑面積合計9839平方米。除少許幾幢建筑為混合結構之外,其余建筑均為1-2層磚木結構簡屋,還有部分無證搭建建筑。
在黃浦區政府相關部門的全力支持下,為簡化手續,規避工程及周邊居民矛盾等風險,既要合情、合理、合規,又要安全、快速、高效,區政府將此項目定為“房屋大修”項目。決定采取“留、改、拆”并舉的方式,保留1、6號樓,改建加固2號樓,拆除3、4、5號樓。把原有27幢建筑單體整合為6幢大樓,即3幢建筑在原址上改建,其余零星建筑拆除后集中翻建,建筑高度和建筑面積總量均保持不變,規劃安置養老床位數400張。

圖2 工業廠房項目改造前后
該項目通過“留、改、拆”并舉的方式,將原本閑置的舊廠房更新為大型的養老機構,解決當前或未來幾年養老床位緊缺的問題,這實際上就是供給側改革思想在實踐中的應用。
黃浦區麗園路111號為辦公建筑,該建筑總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米,地下室一層,地上七層,建筑占地面積487平方米,用地面積1550平方米,建筑覆蓋率為31.4%。原先的辦公樓使用情況為:上海市某機關單位利用1-4層作為辦公場所;上海東亞房產利用5-7層作為辦公場所。2017年初上海市某機關單位更換辦公場所,此后該建筑樓1-4層一直閑置。為解決區內養老機構緊缺的問題,黃浦區政府提出,貫徹落實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對該棟建筑進行微改,首先搬遷5-7層的上海東亞房產,然后將整棟建筑樓通過裝修改造方式變成養老機構,根據方案設計,微改后該建筑能建成150張床位的規模,而這樣的微改裝修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
該項目通過微改存量辦公樓,采用供給側改革的方法,將閑置辦公樓變成符合養老功能要求的建筑,以解決當前市區內養老床位短缺的弊端,其成功經驗對全市類似項目的實施,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當前,國家正面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必須重視對養老問題的研究,相應的資源向老年人傾斜也是必要的。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利用供給側改革的方法,對原有閑置資源進行適老化更新,能增加養老床位722張,且改造時間短,社會效益顯著。國家的土地資源是有限的,社會的需求是無限的,而且面對時代的發展、供求關系的變化,供給側改革可以充分地再利用現有資源。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征,利用供給側改革可以以不變應萬變,不變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法,變化的是時代的需求。
[1]陶卓霖,程楊,戴特奇,李雪.基于公平最大化目標的2020年北京市養老設施布局優化[J].地理科學進展,2015,34(12):1609—1616.
[2]黃健,譚珊珊.江蘇省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現狀、困境及出路[J].西北人口2011,32(6):55—58.
[3]顏秉秋,高曉路,季玨.城市養老設施配置的微觀模擬與規劃政策分析:以北京市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5,34(12):1586—1597.
[4]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H].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