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杲

清明時節,乍暖還寒,又到了祭奠親人的時候。47年前,一個寒冷的早晨,奶奶去了天堂,與我天人永隔。時間已相當久遠,記憶也愈發模糊,但對奶奶的思念和感恩,卻時刻都沒有淡化或遺忘。她那布滿皺紋的臉龐,長年勞作卻還硬朗的身軀,她的音容笑貌,始終留在我的記憶深處。在我思念的親人中,最讓我魂牽夢繞的就是奶奶了。
1942年,我來到這個世界還不滿3歲,生母就病故了,小小年紀便失去了母愛,是奶奶一把將我摟在懷中,將呵護和疼愛重新帶給了我,讓我又有了親情和歡笑。舊社會的貧窮、動亂,生活的艱辛讓奶奶無緣上學讀書,她嘗夠了沒有文化的痛楚,從而對我的成長寄予了無限希望。我6歲上牛街小學,入學后頭一個春節,她就讓我帶著她親手蒸的豆包兒,去送給學校里沒有回家的外地老師。我年幼不解,她說“老師教你們不容易,要懂得心疼人。”沒文化的奶奶是多么地尊重老師,又是多么盼望我成為識文斷字的人,長大后別再像她那樣當睜眼瞎。
上初中時,每當我下了晚自習回到家里,已是晚上八九點鐘,但不管春夏秋冬,小屋里總留著一盞溫暖的燈,奶奶端出熱乎乎的飯菜,總是看著我吃完才上床休息。我考上中專后要住校學習,臨走之前的大半夜她還在為我準備東西,為了怕那兩元零花錢丟了,她在我的褲腰上縫了一只小口袋,還一再叮囑我掏錢時要小心。第二天早上,我出了家門已經走到胡同口,步履蹣跚的奶奶又追上來塞給我兩個剛煮好的雞蛋。看得出,她臉上雖然很高興,眼神里卻充滿著擔心和憂郁。望著她那花白的頭發,滿是老繭的雙手,因為經常熬夜為我縫鞋補襪而失去光澤的雙眼,我一步一回頭,心里頭五味雜陳。
18歲,我參加了工作,由于上班路遠,騎車很累,趕上工作不順心,有時帶著一肚子怨氣回家,遇到看不慣的事兒心里還生氣。奶奶就會告誡我,你現在是成年人,又進了公家的門,要去掉浮躁的脾氣,待人要謙虛,說話要和氣,辦事要穩重。為此,不懂事的我還經常嫌她叨嘮。那時,我的月工資是30多元,每月只交給奶奶六七元錢作為家用,我卻從來沒問過她是否夠花。尤其不能原諒的是,我錯把本應該交的生活費當成了孝順她老人家的零花錢。至今想起來,我的心中仍是無法彌補的愧疚和自責,奶奶卻從沒有說過什么,依然無怨無悔地為我默默付出。
奶奶是個要強的人。70多歲時,依然自己做飯、拆洗被褥,打掃衛生,雖然步履艱難,卻極少麻煩別人。當她得知我的妻子生下她的重孫女,高興得合不攏嘴,連續幾個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為小娃娃作了幾件連腳褲和小布鞋。
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年,她竟躺在病床上,危在旦夕。記得那是“三九”天的一個大清早,她叫著我的小名說,想吃一口糖油餅。天吶!那可是物質極度匱乏的困難時期啊!為了安慰一輩子疼我的奶奶,滿足老人家臨終前這點奢望,我頂著寒風,騎車跑遍了小半個北京城,闖進了無數家飯館和早點鋪,結果連糖油餅的影子也沒有見到。當我空手回到奶奶的床前,她企盼的雙眼似乎明白了什么,斷斷續續地說了一句“孩子,累了吧!”老淚縱橫的眼睛就再也沒有睜開。我愧疚得心像刀割一樣,撲通一聲,跪在老人床前,嚎啕大哭!
事隔50年后的今天,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京城的小吃店,豈止是糖油餅,就連蜜麻花、炸年糕、豌豆黃、驢打滾、姜汁排叉等應有盡有,擺滿了整個柜臺。說實話,我是個地道的老北京,各色小吃沒少品嘗,但唯獨糖油餅我卻極少問津,不是不愛吃,更不是不香甜,而是奶奶臨終前的那一幕,無奈、悲傷、困惑、苦澀的情緒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幾十年了,每逢清明,我去給她老人家掃墓,沒有花卉祭品,也沒有香火繚繞,有的只是一張又香又甜的炸油餅,為的是了卻老人家的臨終心愿,也為了撫慰我那顆愧疚的心靈!
親愛的奶奶,如今我也當姥爺了,我們祖孫三代生活得很安寧,很幸福。請您放心,無論您魂歸何處,您那平凡清淡的一生和善良忠厚的品德,永遠是我做人的榜樣,您老人家對我的疼愛,我這輩子都不會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