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巖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擔心患上心腦血管疾病,但許多朋友拿到健康查體的報告,看到頸動脈超聲報告中的頸動脈內膜、頸動脈斑塊和頸動脈狹窄等專業檢查結果,往往會產生極大的困惑,不知道其含義,也不知是否需要治療。
這也是臨床醫生經常遇到患者咨詢的問題。
狹窄70%需干預
頸動脈是心臟向大腦供血的必經通道,一旦出現嚴重狹窄會影響腦部供血而引起腦卒中或短暫性的腦缺血發作。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頸動脈狹窄的最常見的原因,過程緩慢,往往需要經歷幾十年。
頸動脈內膜增厚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表現,超聲測量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在0.9mm~1.5mm之間就可診斷。如頸動脈內膜增厚進一步發展,厚度超過1.5mm但狹窄程度在50%以下,未達到阻塞管腔影響供血,超聲診斷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斑塊的數目、大小、形態各異,可分為低回聲的軟斑塊和鈣化斑塊。頸動脈有粥樣硬化斑塊的患者是未來發生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的高危人群,需重點干預。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導致的管腔狹窄超過50%以上,可以認為是影響腦部血供的嚴重狹窄,發生斑塊脫落和血栓形成的幾率也大大增加,會引起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和腦卒中。部分患者可無癥狀,也可表現為偏癱、偏盲、失語甚至昏睡、昏迷意識障礙等腦功能受損的癥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相對較輕,一般無意識障礙,持續時間短不超過20分鐘,多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可反復發作;腦卒中更重,急性期呈進行性加重,功能不能恢復,嚴重時可出現意識障礙。
狹窄在50%~70%之間有癥狀的患者,或狹窄超過70%無論是否有癥狀需要介入或手術治療。選擇頸動脈支架術介入治療還是頸動脈內膜剝脫外科手術,需要臨床醫生結合病人的身體狀況和病變的情況綜合判斷決定。
頸動脈內膜增厚對預測心血管疾病價值并不優于風險評估模型,目前并不推薦常規行頸動脈超聲檢查測內中膜厚度。但對于有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糖尿病、吸煙、肥胖以及早發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男性直系親屬在55歲以前或女性直系親屬在65歲以前發生冠心病或腦卒中)等高危人群,可以通過檢測有無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評估遠期風險,確定干預目標。
每周至少鍛煉150分鐘
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礎,各項指標控制達標是關鍵。戒煙;健康的飲食結構,限鹽,控制總熱量,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入,保證全谷類食物、蔬菜、水果和魚攝入量;堅持運動,每周150分鐘(每周5天,每天3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打太極等,或每周75 分鐘(每周5天,每天15分鐘)較高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跑、騎車、游泳、打球等;控制體重,身體質量指數(體重/身高2)在20~25kg/m2 之間,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如果有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癥,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控制到目標值以下。
預防秘籍就是管住嘴、邁開腿、不吸煙、好心態,但是預防沒有捷徑,重要的話重復三遍,堅持、堅持、再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