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鳳
嚴格的監管政策既堵死了過去常用的債務融資工具的保障渠道,又嚴禁了各類打政策擦邊球的行為。
2017年以來,國務院及其各部委,連續針對地方政府債務融資行為出臺一系列政策規范文件,加強了對地方政府發債及地方融資平臺的監管。相關監管政策中,尤以2017年5月3日財政部聯合發改委、司法部、人民銀行等六部委下發的財預【2017】50號(《關于進一步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的通知》)和5月28日財政部公布的財預【2017】87號(《關于堅決制止地方以政府購買服務名義違法違規融資的通知》)這兩個文件最為關鍵。貫穿文件的核心精神,就是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務進行嚴格的收口管理,設置了監管底線,很清晰地反映出國家今后對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關鍵點有二個:一是約束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行為,不允許利用政府信用進行融資,同時通過“負面清單”的方式限制政府購買服務;二是對融資平臺的政府融資職能進行剝離,將融資平臺推向市場。
嚴格的監管政策既堵死了過去常用的債務融資工具的保障渠道,又嚴禁了各類打政策擦邊球的行為。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融資就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不融資,地方基礎設施建設與地方經濟發展就要受到極大影響;而要融資,現有的融資渠道都受到中央政府各項政策的約束。
緊崩的債務鏈與借貸資金配置難題
由于過去地方經濟發展的房地產驅動模式受到中央各類規定的限制,加之各地土地資源也越來越有限,或者即使有土地,但隨著土地一級開發成本越來越高,因此,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完全可以依賴房地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這樣擺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首要問題就是已有未到期債務如何接續。
我們在深入調研了一些地方政府“平臺公司”的債務情況后,對其進行還款壓力測試,發現存在以下幾個普遍的問題:一是債務規模大,且呈大幅增長趨勢;二是融資渠道單一,全部都是債務融資,導致還款壓力大;三是還款來源路徑匱乏,“以新還舊”成為主要渠道,形成緊崩的債務鏈,如果借不到新款,債務就會斷鏈;四是投融資管理機制混亂,資金的“借、用、管、還”四個環節分離,直接導致融資資源分散,后續融資困難不斷加大;五是平臺公司政企不分,無法形成有效資產,致使公司缺乏可持續經營的條件。
這些問題都隱含著爆發地方政府債務危機的可能性,關鍵在于能否維系“持續地融到新資”的局面。中央50號與87號文下達后,對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的約束與監管更加嚴格,如果地方政府仍然采用老辦法老套路進行債務融資,其融資的難度大幅度提高,要想維系債務鏈存在較大的困難,更不要說還要新增融資搞建設了。由此可見,如何實現借貸資金的有效配置,讓債務鏈不斷鏈,就是地方政府平臺公司的一項重要工作。
融資要素缺乏難題
過去三十年,地方政府經濟發展沿用的模式,都是以“土地財政、房地產驅動和土地資源買賣”為基本框架。這種模式下形成的資金鏈緊緊地與土地、房地產捆綁在一起,既使是產業園區,也完全依賴土地與房地產收入,產業發展的價值并沒有成為政府投資的回報。加上平臺公司并沒有按照市場運行原則,建立合理的投資與回報之間的商業邏輯關系,因而,導致地方政府始終沒有能夠獲得符合市場條件的融資要素體系。從融資角度看,就是說先期投資沒有給后期融資創造新的條件,而是不斷地消耗融資資源。長久下去,終將把地方政府可融資的資源消耗殆盡。
這種結果對于平臺公司來說,就意味著沒有能夠形成后續融資需要的有效資產資源,后續融資需要的穩定現金流也就無法保證。
一個沒有有效資產的公司,根本無法進行市場化估值,也就是一個沒有市場價值的公司。由此導致平臺公司融資時,永遠要去編造條件。很顯然,在新規下面,這種可以編造融資條件的時代終將結束。
“平臺公司”市場化問題
根據我們對一些地方平臺公司調研,目前“平臺公司”的管理模式存在明顯的政企不分問題。主要表現為資金的“借、用、管、還”四個環節分離,直接導致融資資源分散。所有融資的結果,既不能形成有效資產,更不能形成收益,每一步融資都沒有能夠為后續融資創造條件,而是都成為后續融資的負擔。其結果必然是后續融資困難不斷加大,致使所有平臺公司都缺乏自身可持續經營的條件。
由此可見,要保證平臺公司今后能夠持續地融資,且既能夠滿足償還舊債務的需求,還能夠募集更多的資金用于地方社會與經濟建設需要,關鍵的一點就是要理順投融資機制。
理順投融資機制的核心就是要把資金的“借、用、管、還”四個環節歸口到一個主體上,履行誰借錢誰用、誰用誰管、誰管誰還的投融資管理模式,以提振地方政府融資的使用效率與債務償還保障。尤其是整合“平臺公司”,把分散的資產進行歸結,在平臺公司內建立現代化的企業管理制度,保證平臺公司擁有完整的資產負債表,以完善平臺公司進行市場化融資的條件。
要如何破解地方政府融資難題,確保地方不爆發債務危機,我們認為應該扎扎實實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理順投融資機制,要把資金的“借、用、管、還”四個環節歸口到一個主體上,履行誰借錢誰用、誰用誰管、誰管誰還的投融資管理模式,以提振地方政府融資的使用效率與債務償還保障。
第二,整合現在每一級政府名下過多的平臺公司,把分散的資產進行歸結,建立平臺公司的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重點是保證平臺公司擁有完整的資產負債表,以完善平臺公司進行市場化融資的條件。
第三,要求每一級政府根據經濟發展與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需要,制定相應的融資計劃,規劃好融資規模、投資項目、償還方案,做到借錢有數、使用有度、還錢有法。
第四,運用市場化機制,調整政府的債務來源結構。根據政府投資項目的不同性質與類別,廣泛運用多融資渠道,實現債務融資與股權融資并舉,不斷創新“以政府資金為引導的產業基金+社會資本”的建設模式,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由于連續舉債不僅會造成政府的債務壓力越來越大,而且會導致因每年的還款量大而造成新增建設資金不斷減少,這就需要開辟新的融資通道。一方面,要減少政府債務增量的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則是要調整政府的融資來源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