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ifan

行遠登高,爬山涉水,然后在山谷和云海之上,踮起腳尖。電力巡檢員固然不是旅行家,遠行的目的,不是徐霞客式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情懷與浪漫,而是守護千萬人的光明。
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巡檢作業現場。中國“無人機之都”深圳市,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在無人機與電力行業應用結合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巡檢作業時,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通常使用兩種無人機,協同激光清障無人機作業,一是長航時超視距“偵察機”;二是落地線清障“登陸飛艇”。三架無人機各司其職,將傳統人工作業時的停電作業5-8小時,縮短至30分鐘左右。該無人機作業系統的實用性和安全、易用性,在全國處于領先。(資料來源: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有限公司新聞中心)
高慶林說:“要是當初在曬谷場上提前知道了自己未來的工作內容,可能會選擇繼續和奶奶在地里干農活,安心地當一個農村娃,哪也不愿意去。”
1994年的時候高慶林19歲,聽到供電局招工的信息時,他還在浙江麗水的農村老家,跟奶奶一塊在曬谷場上曬谷子,偶然間聽到曬谷場上的村廣播播報了城里電力系統招工,于是就去報了名。
面試的時候,面試官問他:“能不能吃苦呀?”至于工作內容是什么,心里一點數也沒有,高慶林當時想著,有一份穩定工作,能過上城里的生活,挺好。就想著進城工作,高慶林點頭說:“能。”從小在農村干農活的青年高慶林,身體壯碩,情理之中被錄用了,而意料之外的是,他不久之后,成為了一名在山谷高塔之間穿梭的高空“飛人”。
電力巡檢員高慶林,目前供職于國家電網浙江省電力公司的輸電線路中心運檢班,在責任的片區對特高壓輸電線路的正常運行負責,守護著成千上萬人的光明。起初,像許多入行的年輕電力人一樣,驚慌的感覺無法避免。除了數學和物理等必需理論知識,高慶林這一行有一項很基礎的實踐基本功,叫做“出單線”,意思是從50米以上的高塔,用后腳跟勾著電線,然后順著中間的一根電線爬到有故障的導線上進行維修。這是很多新電力巡檢人必須要上的難忘第一課,90年代初的時候,安全保障的設備還不夠完善,不少入行年輕人的首次滿頭大汗,就是在第一堂課上被訓練嚇出來的。“電塔加上山的高度,動不動就是上百米,當山谷的風從你的耳邊呼嘯而過的時候,你就很難不去想自己掉下去是什么樣子,于是腿軟,剛進來都這樣。”
通常情況下,巡檢員們越往兩座高塔中間走,就越容易搖擺,遠看這些作業工程師,像是一個空中舞者。多年過去,電力巡檢的安全保障設備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工作時使用有最少兩根安全繩作為保證,人身安全可以說萬無一失。高慶林巡線的技能駕輕就熟,還通曉數學、物理、天文、地理知識,在山谷、河道兩邊的高壓線塔,敲兩下,聽到聲音,基本什么問題心里做到門清,要是哪有“嘩嘩”異響,那多半是有裂縫,看到哪個地方天色不對,要下暴雨,心里就可以有提前量,趕緊往上面匯報,哪個方位的高壓線塔的地基不穩,要趕在極端天氣前加固。

現在高慶林在班組里已經做起了師傅,帶著剛入行的徒弟,處事十分淡定。在山上遇到什么,就處理什么,哪怕是沒有路的地方,也能根據經驗披荊斬棘,開出一條路。吳越地塊的山林深處,猛蛇毒蟲不少。浙江的山林里巡游,也會遇到吸血的螞蝗,但高慶林說蛇是見得最多的。關于蛇的品類,他如數家珍,像五步蛇、罕見的劇毒銀環蛇,路上都有。“見到它們,停下來,慢慢往后退,不要驚到他們就是。”見怪不怪,高慶林談起這些致命動物時,語氣很淡定,想必真是遇過不少。在野外走得多,高慶林說自己對野外的這些動物,一個重要的態度就是相互尊重。有時在電塔上遇到烏窩,第一反應是評估鳥窩會不會影響到線路的輸送,要是不會影響,就不應該動它們。
木心說,艱難困苦,事后回憶都會顯得羅曼蒂克。問及他現在怎么看這份工作,高慶林說:“大部分我能享受這份工作,但是我在山路上有時會覺得單調和無聊。”單調也有單調的好,其實不是一件壞事,山中“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甚至是許多古代知識精英們夢寐以求的生活。他排遣寂寞的方式有很多,和徒弟們走路時一塊唱歌很有效。最喜歡的是山歌,因為山歌粗獷的調子,樹林中很有穿透力,你唱完我來和,隨時隨地都能放聲一吼,倦意也跟著沒了。在山上這樣吼也有別的好處,比如藏在深林中的野獸蟲鳥聽到后,就能覺察到有人來了,于是便會躲閃而去。
有時走到山谷的深處,甚至還能結識一些“世外高人”,人跡罕至的地方,居然還散居著一兩戶人家,他們很大程度上還在過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淳樸熱情。老鄉會招呼巡檢員進來吃頓便飯,或者是喝一碗茶,高慶林說自己很喜歡和這些“隱居高人”打交道,有時電線塔上的線路異常問題被他們看到了,還會主動聯系巡檢員,對工作上的幫助不小。
浙江風景之秀麗不必多贅述,江河、水鄉、古剎遍布,山水詩派泰斗謝靈運的經典佳作《登池上樓》就是在這片甌越山水間作出來的。高慶林對浙江山水的理解自然也不淺,老家在麗水,他是攝影之鄉走出來的孩子。暢聊中,當他說到巡線工作用的相機,于是我好奇:“你拍照記錄工作,但是你在路上攝影嗎?”
高慶林的工作和登高望遠有著天然的聯系,山上的視野非常開闊,抬頭是高塔和電線桿,低頭看就是一處理想的攝影點。山谷中,不用無人機也能“穿云”,加上山谷下的村莊或者是田野點綴,這樣的美景,高慶林除了大喊一聲讓自己心情舒暢,剩下就是抬起相機拍照,鏡頭里的畫面是最形象的山水田園詩。平日里高慶林常常連續離家多日,路上的風景是他業余時間和家人交流的理想素材,發一張照片給自己的父母或者妻子,對他們來說,這是家園的美景,也是來自高慶林的平安信。
當然進山巡線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路邊野餐,條件是艱苦的。最需克服的還是思念,對離家和想家這件事,高慶林至今還沒能完全從心里克服。但每年會有那么一兩次,高慶林會被分到麗水老家進行巡線。在麗水地界出任務,因為近,一完成任務,高慶林每次都忍不住想辦法回家看看愛人和孩子。我和他打趣:“大禹治水是三過家門而不入,但你巡線每次過家門都要入,兩個極端。”
高慶林對這份職業看法早就發生了轉變,如今身邊會有大學畢業生向他請教:“值不值得來電力系統工作?”他的回答是:“值得。”這些轉變的背后,其實和巡檢行業工作的運行效率的提升有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層工作最直接的感受,那就是工具上的創新。
在以前,電力巡檢員最常用的工具有四樣:熱成像儀、照相機、望遠鏡,還有筆記本。近些年,他們還有了新的工作伙伴:無人機。

除了運檢班,輸電線路中心通常還有兩個班組:帶電作業班;無人機檢修班。三者經常協同作業。高慶林有一名徒弟,叫做小魏,是無人機檢修班的一員。小魏入門和師傅高慶林從山谷中走高壓線起步,現在已經是一名出色的無人機電力巡檢員。高慶林的單位早在2013年就開始使用無人機巡檢線路,無人機型號多樣:四旋翼、六旋翼、固定翼……而在現在的工作中,高慶林經常和徒弟小魏的班組配合,用無人機先升空觀察,發現問題后,帶電作業班和運檢班再出動登塔、攀爬,這樣就節省了許多時間和體力,工作更加精準:“無人機有變焦鏡頭或熱成像鏡頭,有時候在電塔上,我們這些有著20多年經驗的檢修員容易忽視的死角,無人機的眼睛不會放過它們。”這是高慶林認為無人機用作電力巡檢最令人著迷的地方。
為了提升工作效率,主動去研發也是一個可行的辦法。其實像高慶林這樣的電力巡檢人有著非常豐富的行業經驗,善于總結,要是讓他們靜坐下來,就可以變成杰出的研發工程師。
高壓電塔上通常會有一種玻璃絕緣子,使用的絕緣子是不同廠家制造的,對卡具的適配要求也就不一,高慶林說每次上山帶著不同的卡具和絕緣子零件,是一種很重的負擔。于是高慶林就和同事們一起,研制出了一個更靈活的多功能卡具,適用不同廠家制造的絕緣子,這樣一來,就將路途上的負擔減輕了很多。
遠在國家電網寶雞供電局有一名高慶林的同行,叫周紅亮,是巡檢員變研發工程師的典型例子,他研制出了包括遙控式電動分流器、送電線路防盜螺絲、防蛇金具在內的二十多項創新成果,八項國家專利,令人印象頗深的還有一部名叫“精靈”的線路除障器,能夠自動除去電線上的異物,這些研究和發明,如今已被推廣至行業內。
回想起來,高慶林對于自己工作的看法和起初轉變得有些大,我頗感好奇,難道是越來越豐富的設備,讓工作變得更有趣了?
關于這個話題,高慶林最后沒忘記補充:“現在我能早點回家了。”他說,自己現在基本都能有完整的周末,就只陪伴著家人度過,哪都不去。我醒悟過來,像高慶林這樣的巡線員離家次數很多,爬山涉水看起來瀟灑無牽掛,但他們可能比任何人都要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