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燕
摘 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進入新時代,生態環境作為評判美好生活的一個重要指標,越來越受到重視。黨的十九大報告站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策略,形成了具有豐富時代內涵的生態文明建設指導思想。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環境;新理念;新策略;
一、生態文明建設新理念
(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人類的生存環境是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體,要實現人的可持續生存和發展,首先就需要保護自然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反復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多次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十九大報告又進一步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新論斷。這一論述,喚醒了人類保護自然、保護生命的意識,使我們明白人與自然的關系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要實現人類社會整體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首先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真正樹立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用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托起中國夢。
習近平同志對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關系的鮮明闡釋,彰顯了他對生態建設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為推進綠色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
(二)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也應該是一個十分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這是我們黨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作出的新規劃。同時,他還在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兩個階段安排中,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即到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時,我國生態環境實現根本好轉,基本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習近平同志對生態環境和現代化建設問題的論述,表明他將科學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對現代化理論的重大創新和發展。
(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十九大報告提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美麗”一詞第一次被提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高度,作為現代化強國的限定詞之一,這意味著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強國不僅僅需要提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也必須要協同跟進,這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必然要求。
十九大報告的這一論斷直接解釋了生態文明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之間的必然聯系,蘊含了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發展理念和價值觀念,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新境界。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新理念、新論斷,生動形象地闡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重新詮釋了發展觀問題,實現了發展理念與發展方式的深刻轉變,對于中國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雙贏的新路指明了方向。
二、生態文明建設新策略
十九大報告高度評價了十八大以來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進一步把美麗中國建設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對相關任務作出了具體部署,把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到了以實踐創新為主的新階段。
(一)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注重從全局的高度關注生態問題,力求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本質上的創新和突破。根據十九大確立的“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總原則和總要求,習近平更加重視并反復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和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放在同等位置,更加注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整體改革措施的協同性、系統性與整體性。積極制定并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新策略,拓寬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入渠道,豐富融入的內容和形式,創新融入途徑,逐步把生態文明建設由發展藍圖變成現實。
(二)推進體制改革,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落地問題。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針對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提出了四條路徑,充分體現了我黨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務實作風。報告中提出的“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等路徑,抓住了當前存在的主要矛盾,找準了生態文明建設攻關的著力點。綠色發展是保障,環境問題是重點,保護生態是關鍵,監管體制是保障,這是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具體的戰略規劃和部署,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落地問題,將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實踐創新為主的新階段。
(三)把生態環境改善作為推進民生建設的重要抓手。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包括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人與自然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包括生態文明建設不充分、綠色發展不充分、高質量高效益發展不充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盼已經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生態產品已經成為民生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生態就是保護民生,發展生態就是改善民生。習近平清晰地洞察到了人民群眾的訴求,把生態環境問題作為重大的民生問題來對待,把改善生態環境作為推進民生建設的重要抓手,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和民生建設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找到了一個重要的融入口與切入口,也是對政府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的鞭策。
三、生態文明建設新論斷意義
(一)具有理論創新性。理論創新是我們黨的顯著特點,習近平同志始終秉持這一特點,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創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觀點和新論斷,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馬克思恩格斯高度評價了自然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他們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習近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新理念。同時,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習近平在馬恩“改造自然、建設自然、美化自然”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新理念。尊重自然的核心是尊重自然發展規律,順應自然是重點是與自然和諧一致,保護自然的關鍵是維護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習近平的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新理念,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繼承,更是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的新境界。
(二)具有時代性,注重解決當下的現實問題。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我國當下最大的國情。這一新論斷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盼;二是我國目前在生態環境方面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三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要實現平衡和充分發展。習近平同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論斷正是從當下這個最大的國情出發提出來的,這對于解決當下存在的環境問題,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7.
[2]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