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迎新
摘要:信訪制度作為我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已經成為人們反映社會矛盾的重要方式。在我國建國后的發展歷史中,共出現了三次信訪高峰,均體現了人們對權益的訴求,且呼吁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追求信訪制度的法治化已經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為信訪制度的法治化改革提供可行性建議,從而全面保障公民的合理權利。
關鍵詞:信訪制度;信訪高峰;法制化改革
前言:
信訪制度是具有特色的制度,我國從建國以來,出現三次信訪高峰,顯示了我國法治建設的矛盾。并且三次信訪高峰存在明顯的關聯,體現出平衡權力以及權利之間的關系[1]。因此,結合我國三次信訪高峰,探究我國信訪制度的法治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價值。
1 三次信訪高峰
信訪制度屬于我國的特色制度,是為了聯系群眾而建立的制度體系,但是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民眾可以通過信訪機構來表達自身的訴求,對于社會而言,其有利于解決社會的矛盾糾紛,在我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共出現三次信訪高峰,其為我國的信訪制度改革提供了可行性建議。
在我國建國初期,政府將信訪工作納入重要日程,到1954年,政府在直屬機構建立了信訪機構,并且在地方政府建立了相應的部門,在國家對信訪改革制度的積極推進下,我國政府在1957年達到了第一次的信訪高峰,人們在該時期對干部存在不滿的態度,傾訴在大躍進以及人民公社化方面的問題[2]。在我國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基礎上,信訪工作受到打擊而停止,在文革結束后,信訪機構逐漸步入正軌,信訪工作成為人們工作和信訪的中心,經過多年的打壓,冤假錯案相對較多,因此出現了第二次信訪高峰,其主要解決撥亂反正的問題[3]。隨著社會主義的持續穩定發展,社會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2003年,出現了第三次信訪高峰,群眾數量增加了14%,截止到2004年前半年,信訪群眾的數量同比增長20%左右。
三次信訪高峰出現在不同的階段,但是其均是由社會矛盾的激化而產生的利益格局劃分,第一次信訪高峰體現了人們對自身權利的維護;第二次信訪高峰體現了人們對權利補償和救濟的互換[4]。第三次信訪高峰則體現了人們社會保障以及改革等問題。通過信訪高峰,可以體現社會矛盾以及解決方案。從三次信訪高峰中,可以看出群眾的權利在受到打擊后,通常會出現呼吁權利的聲音,然而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由于受到信訪機構權利不一以及地方政府的保護主義,導致信訪制度依然無法有效的解決人們的內部矛盾,失去了建立信訪機構的實質意義。而在新社會主義發展情況下,人們對法治化的信訪制度存在巨大的需求,渴望通過合理的法律制度來保障利益的分配,因此,結合現代社會主義的發展,探究信訪制度的法治化發展進程具有重要的價值。
2 信訪制度的法律缺失
信訪制度作為我國法治化治理的主要手段,已經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從我國三次信訪高峰中可以看出,信訪制度依然存在明顯的缺失,不僅難以實現法治化的管理,同樣造成了較大的社會矛盾[5]。因此,對信訪制度的法律缺失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信訪機構混亂
我國信訪制度存在機構混亂以及矛盾突出等問題,并且問題逐漸向著中央聚集,由于信訪機構的體制相對較為混亂,因而無法對信訪機構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對于信訪案件的處理,通常采用逐層轉辦的方式,在出現信訪案件的過程中,各個部門相互推卸責任,信訪人員上訪無門,在各個機構之間往返,造成信訪數量逐漸增加,嚴重時甚至出現群體上訪以及越級上訪等事件,對社會秩序的穩定性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2.2 信訪功能出現錯位的問題
信訪作為重要的制度體系,具有明確的責任,但是其存在功能錯位的問題,雖然其具有較大的責任,但是缺乏有效的權利,我國的信訪制度涉及范圍相對較廣,已經違背了聯系群眾的基礎原則,無法反映社會的民意,逐步淪落成為國家的行政手段。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信訪制度應該建立在行政訴訟以及司法救濟的基礎上,然而在實際發展中,民眾對信訪的信任度較高,甚至超過對司法的信任,其儼然已經呈現出現信訪功能錯位的問題。
2.3 信訪程序的缺失
我國信訪程序存在明顯的缺陷。例如存在立案以及終結模式不規范等問題,導致信訪事件升級為社會沖突,影響社會的穩定性,其與信訪的程序存在明顯的相關性。我國在第一次信訪工作上,確定了分級管理的制度,但是并未建立嚴格的管理標準,相關部門出現責任推諉的現象,同時領導者對信訪具有直接的處理權利,基層工作人員需要根據管理者的意愿來處理問題,造成問題矛盾的進一步加劇。例如在《信訪條例》中,其在第31條中對于復雜的聽證缺乏明確的概念和標準,同時政府將其納入考核體系,部分地方政府為了應對上級的考察,對信訪的人員進行打壓,造成社會矛盾的進一步加劇。
3 信訪制度的法治化改革建議
信訪制度作為法治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依然存在明顯的缺失,因此,從法治化角度,提出信訪制度的改革建議具有重要的價值,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建立糾紛解決機制
我國現階段法律制度體系中,存在訴訟和非訴訟兩種糾紛解決機制,但是機制并不健全,在非訴訟解決方案中,主要采用仲裁以及調解機構來負責處理糾紛,但是該機構發展相對較為緩慢,而行政復議的限制性較高,導致其難以解決社會矛盾糾紛。而在訴訟糾紛解決方案中,法院的受理范圍相對較為狹窄,如其對于企業改制糾紛則缺乏有效的處理手段。另外,部分地方政府規定拆遷以及政府招標矛盾出現時,不予受理解決矛盾,其造成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同時訴訟存在成本高以及執行困境等問題。諸多問題造成信訪難以有效的實現制度化和法治化。
3.2 完善法律體系建設
信訪制度最為法治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通過完善法律的方式來保障其穩定的運行。在現階段的信訪制度中,由于層級相對較多,導致信訪事件會在上下級之間來回批轉,不僅影響信訪的效率,同時不利于建立群眾基礎。針對該為題,我國應該完善法律體系建設,構建權利訴愿法庭,將司法處理轉化成為權利救濟制度,減少非法律因素對其造成的影響,通過法律制度的構建,可以有效的保障信訪制度的順利實施。
3.3 將信訪機構納入到立法機制
信訪制度作為我國的矛盾糾紛處理機構,其法律定位并不明確,因而無法有效的處理社會矛盾糾紛。在此情況下,其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將信訪機構納入到立法體系,使其發揮人權委員會的作用,以此來全面的保證社會矛盾的有效處理。
結語:
信訪制度作為社會主義改革的重要任務,其已經成為法治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受到行政以及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該制度難以有效的落實。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我國政府可以在三次信訪高峰中,尋求信訪制度的改革方案,從立法以及機構建設等方面來完善信訪制度,以此保障人們的利益訴求,從而有效的解決社會矛盾糾紛。
參考文獻
[1]于建嶸.機會治理:信訪制度運行的困境及其根源[J].學術交流,2015,(10):83-92.
[2]王彥平.回歸法治化軌道——信訪制度的功能定位、面臨困境及化解途徑[J].社會主義研究,2015,(01):31-36.
[3]高旭軍.我國信訪制度的設計缺陷及其改革建議[J].東方法學,2013,(06):103-112.
[4]陳朝兵.化解我國信訪制度困境的理性路徑論析——基于信訪制度改革爭論的反思[J].云南社會科學,2013,(04):24-27.
[5]馮仕政.國家政權建設與新中國信訪制度的形成及演變[J].社會學研究,2012,27(0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