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簡要介紹了我國富氧底吹煉銅技術的現狀,并就其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改進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底吹爐;結構;設計改進
0前言
富氧底吹造锍熔煉是中國自主研制的新煉銅工藝,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與其配套都是常規工藝,如備料、制氧、供風、吹煉、精煉、煙氣制酸等。該技術在原料適應性強、硫利用率高、金屬回收率高、作業率高等優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國內約10余家在使用該項技術。該技術投入工業化生產實際,其優勢毋庸置疑,發展前景廣闊。但作為一種新工藝,其許多方面還需要改進。結合某冶煉廠公司的生產實踐情況,在爐子等的設計方面提出幾點優化建議。
1、備料系統
某冶煉廠底吹熔煉備料系統由7個原料料倉,分別為粉煤倉、2個石英砂倉、3個精礦倉和一個備用倉、3個中間倉、10條計量皮帶、3條固定皮帶和3條移動皮帶構成。設計輸送量為45t/h。為減少項目投資,對現有原料庫、皮帶廊和部分料倉進行利舊。在實際生產中,原料庫計量皮帶(主要是三條精礦倉)輸送物料時,皮帶寬度不夠,銅精礦會散落下。3個中間倉的設置是為了預防1~3#皮帶出現故障時能保證下料維持在2小時左右,但在實際生產中,三個中間倉下料不暢,該崗位操作強度大,通過對中間倉單側犁式卸料器進行改造后,變中間料倉為下料溜槽后,下料不暢得到了有效解決,根據近三個月的生產實踐情況,在備料系統設計方面提出幾點建議。
1.1 原料倉
為保證下料通暢,建議料倉設計為圓倉,避免使用方倉,精礦倉采用圓盤給料機加空氣炮配置,此外對精礦倉進行內襯,內襯材料為高分子襯板,能有效保障下料通暢。
1.2 中間倉
在實際生產實際中,因皮帶故障而造成的停產概率很小,而中間倉的存在導致物料在此堆積,造成物料輸送不暢。因此建議取消中間倉,中間倉是設置雖然在上段發生故障時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明顯,而且還增加了3個料倉的制安費用和3個操作點。
1.3 皮帶
在生產實踐中發現,計量皮帶的寬度設計等于固定皮帶的寬度,造成物料在運輸過程中容易散落,而且堆存較高,不便于生產使用,為此,計量皮帶的設計寬度為固定皮帶的1.2~1.3倍較為合理,如考慮后期擴廠,可適當放寬比例。
2、底吹爐設計
2.1爐型結構
目前國內幾家單位底吹爐尺寸主要有:Ф3.8×10.5m,Ф4.2×13.5m(某冶煉廠),Ф4.4×16.5m,隨爐型尺寸增大規模能達到6~10萬噸/年, 從幾家公司底吹爐設計結構對比上看,主要是氧槍布置、放銅渣口和加料口位置有區別,其他位置如主燃燒器、煙氣出口、傳動等區別不大。
2.2 氧槍
氧槍角度設計的合理性主要取決于兩個關鍵點:加料口噴濺和爐墻內壁沖刷。
國內某A公司設計為9支氧槍(設計規模5,目前實際能達8萬噸/年),氧槍直徑分別為48mm和60mm,9支氧槍同時工作,氧槍安裝在反應器下部,分兩排成15°夾角布置。下排呈7°角,5支氧槍;上排呈22°角,4支氧槍。
國內某B公司設計為6支氧槍(設計規模5萬噸/年),氧槍直徑為75mm,其中5用1備,氧槍安裝在反應區,呈0°單排直線排列。
國內某C公司設計為4支氧槍(設計規模3萬噸/年),氧槍直徑48mm,氧槍安裝在反應區,單排15°夾角布置。
某冶煉廠設計為7支氧槍(設計規模5萬噸/年),氧槍直徑為48mm,氧槍安裝在反應區,分兩排成15°夾角布置。下排呈7°角,4支氧槍;上排呈22°角,3支氧槍。
2.1 綜合幾家公司從氧槍夾角布置來看,氧槍呈單排0°夾角布置,易造成熔體噴濺而堵塞加料口,噴濺出熔體會探傷操作人員,存在較大安全隱患。且該崗位勞動操作強度大。
2.2 氧槍呈單排15°夾角布置,能有效解決加料口噴濺,但對應的爐墻部分沖刷較為嚴重,從而降低了爐子的使用壽命。
2.3 氧槍呈雙排呈7°角和22°角,能有效減少噴濺和對爐墻的沖刷,能大大減少加料口勞動強度。
2.4從幾家公司從氧槍數量來看,在保證一定的氧料比(150~160m3/噸)的情況下。氧槍數量增加,可以減少單支氧槍的流通面積,氧氣可均勻的噴射和發布在銅液內,加之氧槍和加料口位置錯開,反應更均勻。此外將氧槍呈雙排布置,合理的增加沉淀區的長度,有利于冰銅層和渣層分離。
2.3 加料口
某公司的加料口設置為3個,尺寸分別300mm和 350mm。加料口相對擴大點,對加大下料量,易于清理加料口,具有一定的優點。某冶煉廠加料口為350mm(3個),兩料口之間相距1170mm,由3條移動皮帶進行供料,三條皮帶的位置很緊湊,不便于進行設備檢修維護,因此,建議在不改變加料口數量的前提下,減少一條移動皮帶,在下料位置設置分料裝置。加料口水套設計為整體冷卻,即外環套內環,中間通軟水冷卻,該設計存在較大風險,下料口下端接觸熔體,該部分溫度高,遇突發事件時會被燒穿,軟水就會泄入爐體。為此,某冶煉廠對加料口水套進行了優化,將下部采用搗打料填實,材質將20#選用不銹鋼,該項已進行實用新型專利的申請并獲得授權(專利號:ZL 201520150794.X)。
2.4 排放口
目前底吹煉銅分爐內分離和爐外分離,爐內分離即:設置放銅口和放渣口,爐外分離即:只設置一個排放口,渣和冰銅同時排放至貧化電爐,渣含銅在0.6%左右。在廠房位置允許或有渣選廠情況下,建議采用爐外分離,在設備上能取消貧化電爐,大大降低投資費用和運行成本。
3、結束語
利用現有的設備、設施進行改造和擴廠是小規模生產企業的必由之路,通過合理的設計和科學的施工,小企業通過技術升級改造一定會迎來新的明天。
參考文獻:
[1]陳淑萍,伍贈玲,藍碧波,郭其章,火法煉銅技術綜述[M]。銅業工程,2010,4:44-49
[2]任鴻九,有色金屬熔池熔煉[M]。冶金出版社
作者簡介:李云(1983-)男,漢族,云南大理人,本科,職稱:冶煉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重金屬冶煉工藝技術和項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