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圓 李遙 張建軍 禹華 高權章
摘要:根據現有勘探工程以及多年來前人對塘子凹礦段花崗巖接觸帶成礦理論的分析研究,對塘子凹礦段花崗巖接觸帶型錫多金屬礦床的地質特征進行分析和闡述,對現階段38-12號礦體地質特征及成因標志進行探討。
關鍵詞:接觸帶;地質特征;38-12號礦體
多年來,隨著礦山勘探開發的逐步深入,前人對礦區的大量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生產開采工作同時在不斷進行,資源儲量在不斷的減少,在滿足生產開采的前提下,勘探研究工作日益緊迫。隨著不斷開展“搜殘找盲”工作,在五子山復式背斜兩側次一級構造中探獲多處接觸帶型錫多金屬礦床,礦體的成礦空間與形態明顯受花崗巖產狀形態的控制;為塘子凹礦段找礦深入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開拓了礦山生產的發展空間。在現階段生產勘探實際情況下,對38-12號礦體進行綜合分析,為下一步勘探工作提供依據。
1 區域概況
個舊礦區以近南北向的個舊斷裂為界,劃分為個舊東區和個舊西區。個舊東區塘子凹礦段屬老廠礦田的一部分,其位置處于個舊東區一級控礦構造五子山復式背斜的中段及礦區次一級北東東向灣子街背斜與北西向黃茅山背斜交接部位,為東西向炸藥庫斷裂與北東向黃泥洞斷裂、蘭蛇硐斷裂和北西向黃茅山斷裂的夾持地帶,面積5.34平方公里。區內的地層為中三迭統個舊組碳酸鹽類巖石,巖性主要為石灰巖、泥質灰巖、白云質灰巖和白云巖等。區內地層由上至下主要為個舊組中段第一層,下段第六、第五共三層。
2 礦體地質特征
塘子凹礦段接觸帶型錫多金屬礦體以錫銅共生為主,38-12號礦體賦存于曬魚壩突起花崗巖起頂部接觸帶上,其底部為花崗巖內蝕變帶34號礦群,東鄰38-2號礦體,北部為拱王西突起,賦存標高在1866m-1950m之間。1850中段5主巷北部采場及分層巷道工程在接觸帶揭露一層氧硫混合礦,已經開采,開采平均品位:Sn1.4%、Cu0.4%,厚度0.2~2.0米,賦存標高在1868-1877m。
2.1礦體地質形態
花崗巖巖體頂部平緩,局部呈盆狀、槽狀等,礦體的形態受花崗巖表面形態的影響。礦體產狀總體走向北西,傾向北東,在花崗巖巖體緩傾斜部位形成的礦體一般呈面型依附于巖體表面產出;其次由于巖體受隱伏構造黃茅山斷裂的影響,花崗巖巖體表面突起發育形成多個小凹槽、小突起等構造,形成有利于成礦的空間,礦體呈面狀、囊狀、盆狀、槽狀。
2.2礦石類型
礦石類型主要為墨綠色致密塊狀透輝石矽卡巖硫化礦,灰黑色塊狀磁黃鐵礦型硫化礦;在斷裂旁側接觸帶構造產出褐紅色赤褐鐵礦型土狀氧化礦。矽卡巖硫化礦中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黃銅礦,脈石礦物主要有透輝石、綠泥石及石榴子石等組成;硫化礦中金屬礦物主要有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局部礦層中零星出現大理巖及氧化礦細脈,且大理巖多呈矽化,見黑色硫化物呈團塊狀、細脈狀浸染其中。38-12號礦體銅的礦化較連續,局部具錫鎢礦化。
2.3圍巖蝕變
礦體頂部圍巖為灰白色、局部青灰色西至中晶中等穩固塊狀大理巖,局部被矽化或沿節理面見泥質、鐵錳質浸染;底部圍巖為灰白色細至中粒塊狀黑云母花崗巖,見黃鐵礦化、鉀長石化、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等。這些蝕變往往與成礦有密切關系,可作為直接或間接的找礦標志。
3 礦體成礦模式
根據個舊礦區構造控礦模式圖將控礦模式主要分為六種方式,38-12號礦體存在三種成礦模式,①背突式:上部為背斜構造,下部有花崗巖小巖株突起,沿巖株接觸帶常形成矽卡巖硫化物礦床;②向斷凹式:上部為向斜構造,其軸部發育成礦期或成礦前的縱、橫向斷裂,下部花崗巖凹槽狀或盆狀,花崗巖接觸帶賦存矽卡巖硫化物礦床。③斷裂扎根式:隱伏構造黃茅山斷裂和成礦巖體花崗巖扎根的部位是接觸帶礦體形成有利位置。
4 找礦標志
38-12號礦體花崗巖接觸帶型錫多金屬礦體直接找礦標志有:
1、花崗巖小突起。
2、巖脈發育部位。
3、成礦斷裂或有利于成礦地層巖性與花崗巖相截部位。
4、花崗巖呈槽狀、盆狀部位。
5 總結
礦段內接觸帶礦體受地層、構造、巖漿巖三者的聯合控制,⑴T2g15是礦段內花崗巖接觸帶礦體的主要賦存層位;⑵斷裂構造控制著花崗巖突起的細部形態及部分花崗巖脈的產出和礦體的展布;⑶礦體有利成礦部位受花崗巖表面形態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冶金工業部西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個舊錫礦地質[M].冶金工業出版社,1984.
[2]王鋒.云南個舊錫礦駝峰山礦段地質特征及成礦規律[A].云南地質,2015.
[3]丁鈺.風流山錫銅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思路[A].有色金屬文摘,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