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心坤
摘要:生育政策不但會影響到人口的數量和發展,也會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政府在制定和完善生育政策過程中,不但需要考慮到人口數量增減與國家經濟發展的相互影響的作用,也要考慮到生育對微觀家庭的帶來各種可能的影響與結果。我國的一對夫婦只能生一胎的計劃生育政策持續了30多年,2000年左右,國家相繼推出了“雙獨二孩”、“單獨二孩”等生育政策,直到2015年我國在全國范圍內開啟了全面二孩政策。不斷調整的生育政策服務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過隨之而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也需要認真關注和妥善解決。
關鍵詞:女性就業、生育、政策
生育政策與生育水平除了是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會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生育政策是我們國家的社會公共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在制定和完善生育政策過程中,不但需要考慮到人口數量增減與國家經濟發展的相互影響的作用,也要盡可能全面地考慮到生育對微觀家庭的帶來各種可能的影響與結果。我們國家在推崇“人多力量大”的年代,有的家庭有7、8個孩子。在人口增長壓力大的時期,我們國家實施了一對夫婦只能生一胎的計劃生育政策,并持續了30多年。2000年左右,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為了緩解勞動力供應不足的難題,國家相繼推出了“雙獨二孩”、“單獨二孩”等生育政策,直到2015年我國在全國范圍內開啟了全面二孩政策。不斷調整生育政策來服務于經濟發展,從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無可非議。不過在經濟發展、人口政策變化的同時,隨之而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也需要認真關注和妥善解決。
由于生理結構的原因,女性是生育政策的實行主體及生育主體,生育政策的實施直接影響著女性的生活與工作。一項調查表明,全面二孩政策出臺后,有意愿生育二孩的人口中,男性人口占比52%,女性人口占比45%,其中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女性更不愿意生育二孩。全國婦聯的調查數據顯示,不想生育第二個孩子的家庭占全部受訪家庭的53.3%,相較于農村地區,城市家庭不愿生育二孩的家庭超過60%??梢娫谌嗣裆钏教岣摺⑹芙逃教岣?、女性的全面社會參與和社會地位的大幅度提高的時代,女性對生育二孩還是有所顧忌的。生育的政策的變化應服務于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保障女性不能因生育而受到歧視或不平等的待遇,才能打消人們對生育及撫養孩子的顧慮。
一、生育政策給女職工帶來的挑戰
首先,生育為女性身心健康帶來了極大的考驗。從懷孕到分娩,女性必須承受內身體上產生的種種不適?,F行的生育政策和社會保障政策下,有些政策措施對女性并沒有起到100%的保障作用。盡管我國政府目前是鼓勵按政策生育二孩,但是二孩母親也只能享有98天的產假,與頭胎產假沒有區別。目前如果是生二孩,有很多女性已經成為高齡經產婦,將會面臨著更多不確定的健康風險,因此需要更多的休息和調理時間。在一些地方省市,生育二孩的女性不能享受30天的晚育假,有個別地區或用人單位還限制女性的生育。而在哺乳期,我國的生育政策僅給女性職工每天一小時的“優待”。在一些大城市,女職工上下班路途上所花費的時間要遠多于1小時。法律、政策僅規定了女性可以享有產假,這又片面地強化了只有女性負有生育責任的刻板印象。
其次,女性面臨著生育與就業、升職間的矛盾則更加嚴重。幾乎每名女性,無論是剛畢業的女大學生,還是有著多年工作經驗的職業女性,在求職面試的時候都會被問到,“你結沒結婚?”、“有沒有生小孩?”、“打算什么時候生小孩?”等類似的問題。二孩政策出臺后,女性求職面試的時候常會遇到“打算生二孩嗎?”很多人心里都認為女性為了生育必須付出時間和精力,有些用人單位在聘用女職工的時候就會特別計算用工成本。畢竟一名女性為了生孩子,從懷孕到哺乳期結束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尤其在產假期間,幾個月不能到崗上班,不能直接為用人單位創造經濟價值,但用人單位仍需要按國家法律和政策承擔相應的用工成本。在中小企業里,如果僅有一兩名同時懷孕的女性,似乎用人成本并不算太高,但如果在一個企業里多名女職工相繼懷孕生產,企業則不得不去面對用人成本增加的問題,經濟效益至上的企業選擇不錄用或少錄用女性職工也在所難免的。國家衛生計生委王培安副主任指出,政府層面已經意識到了“兩孩”政策將導致部分職場女性找工作難的的問題,以及加劇就業市場內的性別歧視。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的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從事非農勞動的18-64歲已生育女性中,有20.2%的人因為生育或者照顧孩子而有過半年以上的職業中斷經歷,最長中斷工作時間平均為2.8年;那些有3歲以下子女的女性就業率為62%,比沒有3歲以下子女的女性就業率低12%。根據一份在2016年針對職場媽媽生存狀況開展的調查顯示,超過95%的女性受訪者認為生育會對她們的職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24.2%的職場媽媽承認生育后“薪酬下降了”,還有26.6%的職場媽媽認為生育后“職場地位下降了”。
目前,很少有用人單位能為6歲以下孩子的母親提供彈性工作時間制度;社會上也沒有高品質且收費合理的托幼機構,絕大部分托幼機構還不招收三歲以下的幼兒學員,所以我們國家的三周歲以下的幼兒基本只能在家庭中接受撫育;在妻子因生育和照顧幼兒而降低了經濟收入的同時,大多數男性只能加倍工作來努力賺“奶粉錢”,這必然導致男性承擔家務照顧孩子的時間減少,妻子只能花更多的時間來照顧幼兒、處理家務,這些都成為了女性重返工作崗位需要逾越的障礙。在有些工作壓力大的用人單位或中小企業,有的女職工只能辭職去懷孕、生育、照顧小孩,即便是在一些大公司、經濟效益好的公司,也存在著女性因生育而無法重返原有崗位的現象。在只簽訂勞務派遣合同的用人單位中,因生育女性得到的產假、哺乳假、工資等方面的保障更少。
生育的艱巨任務為許多女性職業發展帶來了重重障礙,很多原本工作成績優秀的女性因為生育而耽誤了升職加薪。那些因為生育而辭去工作的女性則喪失了穩定的收入,沒有獨立經濟能力的女性在家庭中和社會中都會受到輕視。如果生育前后的經濟收入、職業發展、社會認同等方面差別巨大,有些女性會因此而陷入抑郁等精神障礙。亞洲開發銀行的報告中指出,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政府動員每個人都參與到國家經濟建設中來,從而結束了“女人只能呆在家里”的封建傳統。在政府的各項政策和鼓勵措施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女性步入職場,為勞動力市場帶來了更多廉價的勞動力,在中國長達數十年的經濟增長的成績中,廣大職場女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因為生育,在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稀缺、在家務勞動的價值尚未計入國家GDP的形式下,讓大批勞動適齡女性因生育而“回家”,這無異于是社會發展的倒退,也勢必會影響到我國的經濟發展。
二、對生育政策如何保障女性就業的思考
生育政策不能僅是一項單獨的政策,而應是一系列政策或多方面多領域的政策的組合,不能僅針對生育而出臺政策措施,而應在多個方面來制定政策來保障女性愿意生育也敢于生育。
第一,生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應該更全面地體現男女平等這一基本國策。生育政策中要在全國范圍內保障女性的產假制度和生育保險(或醫療保險)制度,地區間不應該有明顯的差別。女性享有的產假制度應該更富有彈性空間,比如第一胎的產假是90天,第二胎的產假應適當延長產假天數。如果是高齡、高危產婦或是多胞胎,無論第一胎還是第二胎的產假都應更加保障產婦的恢復與調理。但是不能僅給女性增加產假,同時也應該積極鼓勵男性產假制度,在制度上保障男性有足夠的時間來承擔在生育過程中應盡的義務。在妻子懷孕期間,男性應該有陪同產檢的假期;妻子分娩后,男性應該有照護產婦和嬰兒的假期。國外有些比較好的例子值得參考,比如瑞典的產假制度就明確地規定了,一對父母每生一個孩子就享有16個月的帶薪產假,其中的2個月必須由父親享有。在鼓勵生育的澳大利亞,新生兒的爸爸也會享有2至4周的產假。而我國,截至2016年10月,29個省份均相繼明確了本地的陪產假(部分地區稱為護理假)的期限。其中,最短的陪產假有7天,最長的為1個月,多數地區的陪產假為15天。相比之下,我們國家的男性產假時間有點短。
第二,國家在制定其他各項政策的時候,應當統籌考慮,全方位地做好保障生育的措施。生育不僅僅只是影響到女性的健康和就業,它還影響到用人單位的經濟效益,還能折射出社會保障的全面性和公平性,以及人們對社會福利的滿意度。國家在制定經濟政策的時候,應該考慮到企業在女性生育過程中付出的用人成本,生育成本不應當全部由企業來承擔,可以通過稅費調節,來保證用人單位的經濟效益不降低,從而能降低女性因為生育在職場中受到歧視或不公平的待遇。我們還應提倡彈性工作時間制度,育有子女的父母可以通過調整工作時間或是在家遠程辦公,來平衡工作與照料小孩的時間。
第三,有效利用社會資源來提供社會化服務,協助生育政策的落實和完善,從而減輕父母育兒的壓力。目前的社會保險模式,雖然能夠保障到幾乎100%的女性職工,但那僅僅是最基本的保障,不能完全滿足女性生育和產假期間的經濟需求。我們需要引入良好的商業保險模式,動員社會上的資本,保障女性在懷孕、分娩和產假期間經濟能力不降低。雖然緊隨二孩政策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建設醫院婦產科、兒科等服務和設施,但目前仍有大量產科無床位、孕婦無法“建檔”、兒童看病難、嬰幼兒看病無法報銷等現象。此外,如今中國家庭撫養孩子支出的不斷攀高,據《新京報》報道,在北京生二孩的成本達到約38.6萬元至143萬元。我們可以利用社會資本發展嬰幼兒照料服務和教育產業,可以提供全面、優質、安全、收費合理的社會化服務,既能幫助女性產后盡快返回工作崗位,又能降低父母養育孩子的成本。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6年中國大陸地區總人口為13.8億人,比2015年年末增加809萬人。其中,全年新出生人口數量為1786萬人,比上年多增131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95‰,創下15年來新高,自然增長率為5.86‰,也創下了近十年來的新高。新出生人口數量的增長,證明了全面二孩政策已經有所收效,在改善勞動力結構、減緩人口老齡化方面對國家經濟和社會來說是個好消息,也希望政府部門在制定和執行生育政策以及與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有關的政策時,既能夠做到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又能在保障女性就業、保障男女共同承擔家庭和社會責任、促進用人單位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推出更完善的舉措。
參考文獻:
[1]《如何讓女性敢生二胎》邱吉青《中國婦女報》2015年08月31日
[2]《中國全面放開二孩職場女性面臨兩難抉擇》羅望舒、蘇舟《中國日報》2015年11月09日
[3]《(兩會話民生)二胎政策會讓女性就業更困難嗎?》來源:中國經濟網(北京)2016年0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