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監察委員會之創設是全面依法治國新形勢下,加強腐敗治理,俾由目的性反腐向制度性反腐轉變的新舉措,對于草案所規定的職務類犯罪,因監察委員會主體的合法性、與刑法中職務犯罪所保戶法益一致性、適用對象的相同性,應準用刑法中關于職務犯罪的規定。
關鍵字:監察委員會;準用法律;法益
對于職務犯罪,原本是由檢察院按照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及權限對犯罪嫌疑人適用刑法進行評價,現《關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方案》的規定中,明確規定將“人民檢察院查處貪污賄賂、失職瀆職以及預防職務犯罪等部門的相關職能由檢察院整合至了監察委員會”,但就此類案件準用的法律,監察法(草案)并未作出明確規定。然而就對職務犯罪調查主體、職務犯罪所保護的法益以及職務犯罪所適用的對象而言,應適用刑法的相關規定,對其進行評價處罰,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主體的合法性、保戶法益的一致性以及適用對象的相同性。
一、主體的合法性
刑事訴訟法第三條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準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由條文可推知,對這些明文規定的權力的行使主體之外的機關,只要有法律規定,其可以行使該發條所規定的權力。而在監察法(草案)中,第三條概括性地規定了國家監察委員會調查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權力,并在第十七條具體規定了監察機關對涉嫌貪污賄賂、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權力尋租、利益輸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費國家資財等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的偵查權力,且監察法是由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當然屬于刑訴法第三條規定中“法律”的外延,再者,行使此類權力所適用之法律乃刑法。并且,對職務犯罪的偵查權與審查起訴權的分化,有利于打破原來偵查、起訴一體式的模式,構建偵查、審查起訴、審判的三元主體模式。[1]對職務犯罪因此,監察委員會依照刑事訴訟法及監察法(草案)之規定,對此類案件有適用刑法之主體合法性。
二、保護法益的概括一致性
刑法中關于職務犯罪主要包括三類,:一是貪污賄賂類,主要保護的法益乃是公職人員職務行為的廉潔性以及共有財產的所有權;二是瀆職類犯罪,此罪的保護法益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規范性及其所保障的現實利益[2];三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的犯罪,此類罪并未在整合范圍內,仍由檢察院職能,在此便不對其論述。而就貪污賄賂罪與瀆職罪所保護的法益來說,其具體所保護的法益不盡相同,但是其都包含著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廉潔性,所以就兩類職務犯罪來說,其概括性的法益是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廉潔性;而監察法(草案)在其總則便道明其立法目主要是保證政令暢通,維護行政紀律,促進廉政建設,提高行政效能,簡明扼要地道明了其所保護的法益是國家機關的正常、高效運轉的廉潔性,亦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的廉潔性,而這與刑法中關于職務犯罪(只包括貪污受賄與瀆職類行為)所要保護的概括性法益乃是一致的——都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廉潔性,區別只是刑法對這一法益進行了細化,作了具體的規定。
三、適用對象的相同性。刑法中對于兩類職務犯罪的適用對象作了具體化的規定
對于貪污賄賂,刑法第九十三條1、2款對貪污賄賂罪的犯罪主體分為四種情形:一是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二是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三是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公務的人員;四是以及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包括依法履行職責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陪審員、基層組織人員。對于瀆職犯罪,刑法規定其主體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至于監察法所適用的對象,其在監察法(草案)中規定了六類:(一)中國共產黨的機關、人大機關、行政機關、政協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民主黨派和工商聯機關的公務員及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管理的人員;(二)法律、法規授權或者受國家機關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三)國有企業管理人員;(四)公辦的教育、科研、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單位中從事管理的人員;(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中從事集體事務管理的人員;(六)其他依法履行公職的人員。從內容上來看,監察法(草案)所適用的對象和職務犯罪類的適用對象具有相同性,都是依法履行公職的工作人員;從結構上來看,監察法(草案)所適用的對象與職務犯罪所適用的對象亦具有相同性,都是包括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及其他依法履行公職的人員,所以,監察法(草案)與職務犯罪的適用對象具有相同性。[4]
國家監察委員會之創設是依法治國新形勢下,加強腐敗治理,俾由目的性反腐向制度性反腐轉變的新舉措,兼顧紀檢制度及行政監察制度適用對象不兼容之不足[5]。對于監察委員會,其職能并不是完全的創設,而是對紀委、人民政府的監察廳(局)、預防腐敗局及人民檢察院查處貪污賄賂、失職瀆職以及預防職務犯罪等部門的相關職能之整合,在系統性的監察法律還不完備的情況下,應準用原職能所依據的法律,且從草案對監察委員會單就職務犯罪的規定來看,其立法目的是要保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廉潔性,從制度上保障國家機構的正常運轉,這刑法中關于職務犯罪的立法目的一致,都有防止腐敗的目的,再有兩者所適用的對象都是依法履行國家公職人員,所以,監察法(草案)中關于職務犯罪的規定應準用刑法在這方面的規定加以適用。然要使國家監察體系臻于完善,還應在制度上加以完善,且在監察體系中也應增設其自生關于監察立法之反饋機制[6],多方位、多視角推進監察體系之完善,助推全面依法治國。
參考文獻:
[1]秦前紅:監察體制的憲法學思考,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
[2]包健:職務犯罪研究,華東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3]葉青:檢察機關監督與監察委員會監督比較分析,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7年第3期.
[4]李森:國家監察委員職權的立法配置與邏輯思考,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
作者簡介:余靜波,江西理工大學文法學院17級法律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