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濱
群眾文化在油田企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想大力發展和繁榮群眾文化,就必須了解群眾文化的基礎現狀。筆者通過長期對基層群眾文化的接觸、了解、調研后認為,油田群眾文化建設有以下現狀。
一、油田層面文化設施完善,個別單位成績突出
長期以來,在油田各級黨政工團組織的領導下,油田的群眾文化建設有了一個比較好的基礎,油田層面有一支具備相當規模的群眾文化隊伍,有比較完善配套、性能先進的文化活動資源,如網站文化板塊、電視臺文藝頻道及欄目、報刊雜志、文工團、圖書館、少年宮等,各所屬單位也有一批在油田內外影響較大的文化陣地和文化品牌。例如,勝利油田黃河鉆井總公司的鑼鼓表演隊、勝利采油廠的戲曲演出隊、孤島采油廠的攝影及微影視創作、臨盤采油廠的文學創作、勝利電視臺的《炫在舞臺》欄目,勝利日報的“文藝副刊”、《新生活》專刊等。這些都對加強油田的群眾文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提高了職工群眾的綜合素質、文化修養、以及幸福指數,可謂成績喜人,這些都進一步增強了油田群眾文化建設的影響力,活躍了職工家屬的文化生活,激發了廣大員工的生產積極性。
以勝利油田臨盤采油廠為例,這個廠成立40多年來,歷屆黨政領導都很重視緊密結合實際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始終用“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為指導,堅持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一起抓,打造了一個思想統一、以人為本的“文化班子”和一支先進的、科學的文化團隊,塑造了以“敬業、創造、愛民、奉獻”為核心的“為民精神”等典型文化,傳承和弘揚了助人友愛團結的“好人”精神,打響了諸多有影響力的文化“名片”。采油廠蟬聯了七屆中石化“紅旗采油廠”,榮獲了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全國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涌現出了一批在勝利油田有影響的文化成果,臨盤油田倡導文化、學典型在群眾中蔚然成風。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上,采油廠成立了文聯機構和組織,加強了隊伍和載體建設。通過“1+1文藝創作青藍計劃”等形式,培養了梯隊文化人才,通過舉辦“電視詩會”“戲曲晚會”“書畫展覽”“廣場舞蹈比賽”“文藝演出”“群眾歌詠”“好人好事”展播、“美好家庭”評選、“大美臨盤”攝影,成立臨盤文學創作室、創辦《盤河》雜志等活動,營造了濃厚的群眾文化氛圍,在中石化內外、山東省內外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出現了可喜的“臨盤文化高地”現象。
二、部分單位群眾文化不完全適應形勢需要及職工需求
在肯定主流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的看到,油田群眾文化建設的現狀與形勢的要求和群眾的期盼相比還不完全適應。《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我國文化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其主要表現是:一些同志對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還缺乏正確的認識;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影響力還不夠;輿論引導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群眾文化活動中有影響的精品力作還不多;企業群眾文化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還需要大力加強;網絡建設和管理亟待加強和改進等[1]。黨中央在《決定》中明確指出的這些問題,在油田群眾文化建設中也普遍存在,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認真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油田企業這些問題得到了有效改善和解決,但仍需要持久的、科學的,并緊密圍繞黨中央精神、滿足職工需求的解決辦法。
三.普遍存在著“硬軟”兩極端的現象
眾所周知,勝利油田的原油生產等主營二級單位大多在偏遠地區,這些地區遠離城市,文化設施及資源相對匱乏,文化活動力量相對薄弱,群眾文化的水平更是參差不齊,重視程度各自為戰,想法不一,完全屬于小規模活動。這樣從勝利油田的整體情況來看,雖然群眾文化工作也在開展,但是大多數二級單位還沒有成立專門的文聯機構和組織,據不完全統計,除臨盤采油廠和孤島采油廠外,均沒有文聯專職機構和專職人員。很多單位文聯組織和文化骨干雖然設立了兼職,但還沒有正式編制,也缺乏必要的資金保證,有的單位現在還處在文化工作臨時布置、文化骨干臨時借用、活動資金臨時解決的狀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單位群眾文化工作的順利開展。各單位考核生產、考核安全往往是使“狠勁”、下“猛藥”,考核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時總是輕描淡寫、微微一笑,甚至直接找理由開拓、口頭一提而已。把生產和安全工作當成了“硬頭牌”,把群眾文化工作當作了“軟棉棒”,有沒有都行,從思想上、態度上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領導重視不夠的問題。
四、群眾文化建設存在創新力度不夠,創作動力不足的現象
近幾年來,雖然在油田群眾文化工作中也涌現出了一些“文化能人”,但??談不上尖端,也創作出了一些質量上乘的作品,但很難稱得上是佳作、力作,更談不上什么精品,像《奠基者》這樣的作品根本就是屈指可數。雖然各個單位都在談本單位的群眾文化、企業精神、搞文化活動,但是互相雷同的多、互相“借鑒”的多,你搞廣場文化我也搞廣場文化,你搞得好我借鑒一下、學習一下,你組織文藝演出我也組織文藝演出,你搞讀書活動我也搞讀書活動,缺乏新意,缺少創新;雖然各單位每年都還在評先樹優,培養潛力文藝工作者,甚至還開展評選文化創新成果獎、五一文化獎評選等。但是出現了數量多、質量低的現象;同時也出現了“平民化”的先進多、高端人才少的現象。文化創新成果也是做法平平、效果一般般,毫無創新可言。現在的群眾文化建設還缺乏創新,缺乏新意,這是當前不少油田單位存在的“弊病”“通病”。
五、落實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力度不夠,存在打“折扣”現象
有些單位在搞群眾文化活動中走“形式”、不看效果,對活動的參加人數、喜歡程度不落實、不在乎,只認為搞了就行。把一天的活動半天搞完、整個活動隨便通知幾個人來應付一下了事。單位領導在抓群眾文化活動時還停留在面上,做做口頭要求,也認為把活動搞了就行,根本不顧及活動影響及職工群眾的看法,倒是在總結工作時、或者作報告時對群眾文化工作夸夸奇談、其實與實際效果差距較大。
六、群眾文化建設唱“獨角戲”的現象嚴重,接替人員匱乏
在文化創作活動中,臨盤采油廠雖然出現了可喜的現象,幾名文學新秀已經在省內外文壇嶄露頭角,在各種賽事中,臨盤的參賽人員多、獲獎作品多、有一定影響的作品多,出現了可喜的“臨盤文化高地”現象,但是仍然存在著接替人員匱乏的問題,新秀作者很難撐起文藝創作的天空,一旦有重大賽事、“硬骨頭”創作,仍需老作者頂上,老作者唱“獨角戲”現象很難一時間解決。臨盤采油廠開展活動時這種現象也很難避免,基層參加活動的總是老面孔,新人員挖掘難度較大。
受網絡和生活節奏的影響,當前職工群眾閱讀掌上媒體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這不但影響了職工群眾的身心健康,而且對開展文化活動、加強職工教育非常不利。另外,文藝演出、書畫展覽、包括文化藝術節等活動頻率較慢、范圍較小、不夠普及,活動也多安排在國慶節、五一節、建黨節等節點,應加快步伐、填補時間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