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群
摘要: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產生于20世紀30至40 年代,于70年代成為西方國家經濟學主流。它主要強調自由市場機制,反對國家對國內經濟的干預,主張“小政府”。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這部書的出版,實質上為闡發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主要觀點、擴大其影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該書以預言形式推演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使其應驗后生命力得到彰顯;以洞見卓識演繹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思想,使其獲得廣泛社會認同;以通俗語言闡述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理念,使其傳播遍及世界。轉軌期,對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帶來的影響進行評價,顯得十分必要。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使國人思想意識完成了一次洗禮,也為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助益。
關鍵詞:《通往奴役之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影響評價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產生于20世紀30至40 年代,于70年代成為西方國家經濟學主流。該流派主張自由資本主義,產權私有化,有限政府;贊成開放市場,放松管制,通過市場的辦法解決環境、社會與醫療保險問題;支持自由貿易、自由移民和全球化;反對特權、中央計劃經濟和集權主義、國家干預和赤字財政、累進稅收制度和國家福利政策。[1]而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這部書的出版,實質上為闡發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主要觀點、擴大其影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通往奴役之路》以預言形式推演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使其應驗后生命力得到彰顯
1944年,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哈耶克發表政治哲學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其時,正值“二戰”期間,凱恩斯國家干預主義還處于主流地位。但自1914年德國向英國宣戰以來,德國納粹主義和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給歐洲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其指出擴大政府干預將會危及個人自由,決心重建西方“個人自由”核心理論價值,希望通過引導公共輿論,使維護個人自由的思想體系重新占據社會主導地位。基于這種想法,哈耶克創作出《通往奴役之路》。
書中哈耶克詳盡論述國家干預與福利政策的危害,闡釋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價值,同時對計劃體制與極權主義特別警醒,告誡盡管對社會主義的期待令人向往,但恰恰是這種人們利用它想把世界變成天堂的東西,到頭來卻導致奴役制,把世界變成地獄。在弗里德曼看來,對建立一種“富有成果”的理論而言,其恰當的標準不在于理論假設是否是“現實主義”的,而在于理論預見得到經驗證實的程度。[2]《通往奴役之路》剛發表時,哈耶克已在與凱恩斯的論戰中敗下陣來,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并不得勢。但該書出版后,“深刻影響了20世紀后半葉的歷史進程。”[3]
二、《通往奴役之路》以洞見卓識演繹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思想,使其獲得廣泛社會認同
哈耶克在方法論個人主義方面的最大貢獻是提供了一種洞見,即認為個人主義提供的是一種社會理論,而不是一套關于孤立個人的權利主張或者任何一套有關個人性質為一理性體的假設。[4]在《通往奴役之路》共分引言、被離棄的道路、偉大的烏托邦、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計劃的“不可避免性”、民主與計劃、計劃與法治、經濟控制與極權主義、誰戰勝誰、保障與自由、為什么最壞者當政、真理的終結、納粹主義的社會主義根源、我們中間的極權主義者、物質條件與理想目標、國際秩序的展望及結論等十七個部分中,哈耶克正是以“個人主義”、“有限理性”為基本出發點,同時兼顧國家法律這一外在條件,闡述他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思想的。
針對經濟統制對個人經濟自由造成的影響,他更具有一種遠見,“我們逐漸放棄了經濟事務中的自由,而離開這種自由,就絕不會存在以往的那種個人的和政治的自由。”[7]對計劃事務,他提出質疑,“為了合理地利用資源,我們是否必須根據某些有意識構造的‘藍圖對我們的一切活動加以集中的管理和組織。”諸如此類的洞見,給人們以深刻啟示。“哈耶克最有力地闡述了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社會哲學。”[10]其背后揭示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思想獲得廣泛社會認同。
三、《通往奴役之路》以通俗語言闡述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理念,使其傳播遍及世界
《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由純經濟學轉向社會哲學方向而創作的一本專著。他自己也承認這部書不是標準意義上的經濟學著作,而是一本比較通俗的讀物。正因如此,著作出版后,“不僅很快驚動了經濟學界,而且很快引發了一場迄今為止仍然令廣泛的階層感興趣的辯論。”[11]該書陸續被翻譯或紹介到許多國家、地區,其中經典段落和語句,甚至為普通民眾所熟知。
在《通往奴役之路》中,哈耶克通過較為通俗的語言,將其主要包括個人主義、反唯理性和自生自發秩序的理論基礎闡發開來,帶有奧地利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集體的風格。在思想上,這種風格又與美國芝加哥集體、英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兩種風格有著明顯的相互促進關系,從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流派不斷獲得充實、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憑借通俗語言,《通往奴役之路》使得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理念傳遍世界。
可見,《通往奴役之路》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流派獲得廣泛社會認同、遍及世界影響,以及彰顯出該流派獨特的生命張力方面,功不可沒。
四、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的影響評價
長期以來政治經濟學在中國一直被奉為主流。但隨著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在世界范圍的興起,及其代表人物作品的引進,學界對它也持接納態度。轉軌期,對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帶來的影響進行評價,顯得十分必要。
第一,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使得國人思想意識完成了一次洗禮。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一經產生,便自然受到廣大無產階級的擁戴,也為后續新興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支撐。但隨著前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政治經濟學開始降溫,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給中國幾千年封建傳統形成的中國國民奴性人格與臣民文化造成巨大沖擊,人們開始改變新中國成立后幾十年計劃經濟統制下形成的傳統慣性思維,逐漸接受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所倡導的契約文化,即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占據主導地位,價格機制自動發揮調節作用。1990年代初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至今已有20多年,但目前并不成熟。人們注意到,雖然決策層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但由于諸多關系還未理順,現實資源配置中行政壟斷、行政主導現象并不少見。對此,人們發表各種看法,見仁見智。更為重要的是,西方經濟學拋棄意識形態色彩,作為一門“有用”的學科,在高校開始與政治經濟學平分秋色,立足中國現實經濟問題的西方經濟學實證研究,在經濟學界蔚然成風。
第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為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助益。處于轉軌期的中國,需要繼續深化改革與完善市場機制,所有這些,均以市場主導資源配置為基礎條件。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正是反對政府人為干預經濟,強調自由市場機制,重視價格機制與競爭機制作用的充分發揮。它對于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就當下改革深化期而言,一個主要的問題在于,政府與市場的界限沒有厘清,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間以及各級地方政府之間的事權沒有劃分清楚,政府越位、缺位與錯位現象并存,應該政府管的公共物品提供沒有做到位,不應該政府介入的市場能自行解決的事務政府反倒熱衷插手,導致資源浪費和社會福利損失嚴重。這些說明,與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國家還有一段距離。對照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市場機制理論,政府意識到需要逐步退出市場能自發調節的領域,制定完善、公平的市場規則,為市場交易活動創造良好的環境,主要精力放在當好裁判員上,而不是既充當市場經濟中的運動員,又擔任市場經濟中的裁判員,以充分激發市場主體自行規劃、經營的熱情,釋放市場經濟活力。政府也認識到,在生產社會化條件下,社會分工日益精密、復雜,加之信息的不對稱,指望統籌安排經濟活動,實際上是不現實的。政府職能開始更多的轉向公共服務提供領域。
第三,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對中國的影響也具有限定性的一面。在對中國民眾進行市場經濟意識啟蒙、供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借鑒的同時,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難免帶有自身局限性。一方面,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在強調市場機制、自由競爭機制、價格機制的同時,對集權、專制抱著絕對的警覺態度,幾乎排斥政府對經濟生活的任何介入。但市場畢竟不是萬能的,它也有失靈的時候。尤其是現代市場經濟,不確定性因素諸多,風險程度大大增加,需要政府轉變“夜警”角色,在市場失靈、競爭秩序、經濟安全、公共產品等領域發揮積極的作用。面對這種形勢,如固守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觀念,便會與經濟生活實踐脫節,反而不利于市場經濟本身的穩健發展。另一方面,必須看到,中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畢竟是公有制為主體,指導思想還帶有馬克思主義性質,現有的政治體制不允許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完全占據支配地位,從而會對其影響力的發揮產生制約作用。
參考文獻:
[1][美]馬克·史庫森:《朋友還是對手:奧地利學派與芝加哥學派之爭》,楊培雷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頁。
[2][3]王志偉:《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中的方法論差異——弗里德曼與哈耶克》,《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第4期,第90-91頁。
[3[英]阿蘭·艾伯斯坦:《哈耶克傳》,秋風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扉頁。
[4][英]弗里德里希·奧福斯特·馮·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鄧正來譯,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3-18頁。